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根据儿麻后遗症髋部矫形手术的实践,将髋部畸形归纳为两大类型,即挛缩及松弛两型。又根据软组织及骨质结构的病理变化;将髋挛缩分为单纯屈曲挛缩,屈曲内收内旋挛缩,屈曲外展外旋挛缩以及严重髋挛缩股骨上端有向后呈角畸形;髋松又分为单纯髋松、半脱位、全脱位等以及颈干角的异常变化等。上述病理变化有的单一存在,有的几种同时存在,故而分成19种类型。本文分别论述了分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防止髋部神经肌肉病变的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方法。[方法]4例偏瘫侧、1例儿麻后遗症股骨颈GardenⅣ型骨折,1例儿麻股骨粗隆间骨折全髋置换术后脱位,1例股骨近端骨囊肿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脱位,分别行关节置换或翻修,通过大直径股骨头、长股骨柄恢复下肢长度和软组织张力,1例阔筋膜张肌代替臀中肌,复位后drop-kick试验判定软组织张力。[结果]1例1年后摔倒右股骨Vancouver A型骨折、保守治疗;1例术后半个月脱位,闭合复位、右髋人字石膏固定;随访时间24~60个月,所有病例未出现脱位、感染、松动征象。[结论]髋部神经肌肉病变、髋外展无力患者可以行髋关节置换,选择合适假体,强调外展肌功能恢复或重建可以防止脱位发生。  相似文献   

3.
腘绳肌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小儿麻痹后遗症腘绳肌瘫痪如合并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瘫痪,称谓连枷膝,邬华彬曾报道用骶棘肌加碳纤维移位替代腘绳肌以重建伸髋、屈膝功能,但因骶棘肌收缩幅度小,续腱太长故难以获得良好的屈膝效果。当腘绳肌瘫痪、股四头肌正常时易继发膝反屈畸形,  相似文献   

4.
自1973~1988年12月收治小儿麻痹后遗臀肌、屈髋肌瘫痪,髋屈曲畸形,连枷髋共50例,选用12种术式治疗,经1~12年随访,优良率占80%。对手术病人及手术选择原则,程序先后,优化组合术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儿童脑性瘫的髋关节屈肌及内收肌痉挛,而无伸肌和外展肌适量对抗,能导致内收挛缩,产生剪式步态,并可产生进行性的髋关节半脱位。半脱位或脱位的发生率,在能行走组中为3%,不能行走组为60%。早期治疗的目标在于使致畸形的力量减弱,以改善髋周围肌力的平衡。内收挛缩的传统治疗是内收肌切断及闭孔神经部分切除术。内收肌起点从耻骨后移至坐骨,最初用于治疗儿童脊髓灰质炎麻痹性髋脱位。  相似文献   

6.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L  Liu Z  Yang Q  Luan C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0):626-628
目的 分析全髋人工关节置换(THR) 术后脱位的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 方法 1978~1998 年行THR的患者850 例,其中发生脱位者15 例,脱位率约为1-7% ;其中行2 次以上手术者11例,初次手术4 例。对发生脱位的15 例患者的手术情况和脱位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15 例患者中,髋部行2 次以上手术者11 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发生后脱位;2 例采用外侧入路,发生前脱位;2例与假体设计有关,发生髋臼假体金属杯与聚乙烯帽间的脱离。15 例患者除1 例采用闭合复位成功外,其余均切开复位,对假体位置不佳的患者行翻修术,对外展肌肌力弱的患者进行加强修补,或处理大粗隆,以增加外展肌肌力。经随访,均未再发生脱位。 结论 假体置入位置欠佳、两侧软组织不平衡( 尤其是外展肌的破坏) 是造成THR术后脱位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评价患者骨盆发育情况,并注意一些骨性标记的变异,术中正确安装假体,仔细清理髋臼周围的骨赘与骨水泥以及注意髋周围软组织的修复,关闭伤口前认真检查手术髋的稳定性,是预防HTR术后脱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严重马蹄内翻足畸形,多见于先天性和后天获得.先天性多为原发,发生率0.3%.男性发病有遗传倾向.父母罹患,其子女发病风险超过30%[1].后天性的常见于脑瘫、脊髓灰质炎、脑或脊髓损伤等肌痉挛或肌瘫痪,尤其是腓骨长、短肌和腓肠肌痉挛,此外,胫后肌、(足母)长屈肌、趾长屈肌等屈肌优势,是造成患足跖屈-马蹄畸形的原因[1-2];而足内翻,是胫前肌、胫后肌痉挛的结果,趾长屈肌痉挛导致足趾屈曲畸形,若趾长伸肌痉挛,则形成近节过伸远节下垂趾畸形[1].此外,可合并前足内旋、高弓足、扇形足、蜷曲足等畸形[1-3];一足畸形,或两足伴同发生.严重马蹄内翻足是指足背着地负重的马蹄内翻高弓足,在婴幼儿期缺少手法-石膏矫正经历的极度畸形,矫正时有时需要多次手术和配合多种软组织矫正手术方案,其困难程度远非一般马蹄内翻足可比[1、4].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4岁。1990年9月2日被土方砸伤左腰、臀部、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急送当地卫生院,X片示左髋关节前脱位。行手法复位,因畸形、运动障碍未能解除24小时后转我院。查体:左髋关节屈髋、屈膝、内收、内旋位、有明显弹性固定,X片示左髋关节后脱位。在腰麻下行Biglows法复位,复位后牵引治疗10周出院。  相似文献   

9.
为未整复的先髋脱位成年患者作全髋置换是个难题,因为有软组织挛缩不能将关节置于正常的解剖位置。广泛切断软组织或高位放置髋臼均使术后功能减退,假体固定不良。作者报告一种用于这类病人置换全髋的新手术方法。在髂嵴上作Salter切口,骨膜下分离髋外展肌和屈肌,尽量向后方松解肌肉,以便到达髋关节并暴露髋骨上端大部。切下髂骨上1/3作为移植,从髋关节囊上清除肌肉后切除之。切除股骨头,尽量保留股骨距以支撑人工股骨。用拇、食指直接触摸髂骨确定真臼位置,  相似文献   

10.
弹响髋病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殷林 《颈腰痛杂志》2002,23(1):28-29
目的 探讨弹响髋发病病因 ,为臀腿痛合并弹响髋提供一种改进术式。方法 通过 30例 35侧弹响髋的治疗观察和对儿童臀肌挛缩症导致弹响髋的分析 ,并对 3具新鲜尸体臀髋部肌肉筋膜组织的局解实验观察。结果 弹响髋大多先有臀部软组织的劳损或外伤史。臀部软组织的疼痛性痉挛和挛缩 ,致使与其有连带关系的髋部肌筋膜受牵紧张并在大转子处反复磨擦损伤 ,形成了增厚的束带而产生弹响。结论 提示弹响髋病因与臀肌筋膜组织损伤有关 ,在臀或髋部实施软组织松解术 ,既可治疗臀腿痛 ,又可治愈弹响髋  相似文献   

11.
李卫平 《中国骨伤》2002,15(10):586-586
上胫腓分离临床少见,文献中罕有报道.单纯上胫腓分离多因腓总神经损伤所致的胫前肌群和腓骨肌群瘫痪出现的马蹄足和疼痛就医,而髋关节脱位也易合并损伤坐骨神经而致足下垂,因此在髋脱位合并足下垂畸形者,往往不注意上胫腓关节部位的检查而被漏诊.  相似文献   

12.
连枷腿的综合手术治疗山东滨州医学院(256603)毛宾尧小儿麻痹症后遗一侧或二侧下肢肌肉完全或近于完全瘫痪,髋、膝、踝关节松弛、畸形,功能严重丧失或不能正常负重步行者,谓连枷腿。其畸形主要有屈髋挛缩、高悬腿、足部畸形、屈膝挛缩、骨盆倾斜等。连枷腿是小...  相似文献   

13.
臀中小肌前置治疗脑瘫髋内收内旋畸形刘刚,张东印大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在边疆地区多见。脑瘫致髋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过去讨论较少,治疗方法可以借鉴的有内收肌松解、切断或闭孔神经支切断术等。我们自1990年12月以来,对脑性瘫所致的髋屈曲、内收、内旋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部疾患后复发性脱位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通过髋关节X线摄片,CT三维重建检查,患髋外展肌力检测,随访分析19例(19髋)THA后复发性脱位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人工关节位置不正及松动移位9例正髋外展肌乏力5例中,其他原因5例.结论 人工关节位置不正、松动移位、髋外展肌乏力是复发性脱位的主要原因.人工关节位置不正及松动移位,调整关节组件位置最为有效.外展肌乏力可行股骨大粗隆止点下移或加用限制性内衬,术后髋"人"字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如果脱位原因不清或有多种因素造成,可用限制性内衬,较大的股骨头或双动半髋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关节成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畸形的术式选择。方法观察股骨头颈切除术、髋关节双金属杯成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共计40例患者,58个够关节,术前屈髋畸形平均51.3°,已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者占86.2%。结果随访时间平均5.9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疼痛指数平均改善1.1级,屈髓畸形平均改善40.6°,术髋活动范围平均改善58.4°,术后24髋(68.6%)可单腿负重。股骨头颈切除术组虽疼痛指数较术前加重,但屈髋畸形平均改善58.9°,术髋活动范围平均改善74.3°。双金属杯成形术组虽各项观察指标均劣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但仍可获得平均25.6°的矫形效果和平均47.2°的关节功能改善。结论对于屈髓畸形<50°,年龄大于30岁的绝大多数AS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应作为首选术式。股骨头颈切除术和双金属杯成形术仍有其特定适应证,前者适用于屈髋畸形>60°,对关节活动范围有特殊职业需求者;后者可用于屈髋畸形<30°,年龄小于20岁的年轻患者,以推迟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年龄。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下简称先髋)的病理改变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复杂、严重,治疗也越困难。青少年先髋以高位脱位、头臼严重发育畸形和髋周软组织严重挛缩为其主要特征。治疗上存在着三大并发症即术后再脱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关节僵硬。因此,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矫形外科的棘手问题。本文对青少年先髋的治疗及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青少年先髋的主要病理解剖改变1.1.髋臼的病理改变 髋臼的发育停滞,相对地变浅、变小,盂唇缩窄内翻,臼内脂肪纤维组织填充,圆韧带增生肥厚或消失,臼横韧带相对地向中心内移,真臼脱出口形成骨嵴,以及假臼形成。1.2.髋周软组织挛缩与关节囊畸变 随着股骨头向上向后移位,关节囊被牵伸拉长、增厚,嵌夹于股骨颈与髋臼之间,由于髂腰肌的压迫,关节囊呈葫芦状或闭锁呈哑铃状。髋周肌群,韧带及其筋膜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挛缩或延长。一般来说凡与肢体纵轴平行的肌群均挛缩,跨越髋关节与肢体纵轴垂直的肌群被拉长。1.3.股骨近端的病理改变 股骨头高位脱位往往发育停滞。股骨头变小,畸变致头臼大小及形态不相称。颈干角增大髋外翻畸形。前倾角增大,小粗隆前移。  相似文献   

17.
前臂屈肌起点剥离术治疗脑性瘫痪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鸿辉 《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2):773-774
前臂屈肌起点剥离术治疗脑性瘫痪手陈鸿辉脑性瘫痪引起的上肢畸形常见为腕关节和手指的屈曲,常伴有前臂旋前。目前认为前臂屈肌神经支切断有害无益。不少学者仍然推荐前臂屈肌、旋前圆肌剥离松解术以改善手部的部分功能。作者自1986年6月~1995年4月用该手术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8~ 19岁的Ⅲ级先天性髋脱位的外科治疗以及需要掌握的技术环节 ,如何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主要相关并发症。方法 :5 1例 ( 5 7髋 )术前不行牵引采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股骨转子下短缩旋转截骨、股内收肌 ,髂腰肌及髋部其它挛缩软组织广泛松解的一次综合性手术治疗。对其中 13例 ( 14髋 )髋臼指数 5 5°以上者 ,在Salter截骨的同时再实施造盖。结果 :随访 14个月~ 9年 ,平均 4年 2个月。按Mckary临床评定标准 ,优良率 46髋 ( 84% )、可 6髋( 11% ) ,差 3髋 ( 5 % )。按SeverinX线片评定标准 ,优良率 44髋 ( 80 % )、可 7髋 ( 13 % ) ,差 4髋 ( 7% )。结论 :该术式是治疗大年龄先天性髋脱位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随访研究36例(36髋)THA后发生脱位的原因、处理及结果,分析其外展肌力和测量骨盆正位片上有关参数。结果:36例脱位中,外展肌乏力20例;髋臼假体位置不良10例;其他综合因素6例。其中17例采用手法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获得成功,19例手法失败或再脱位故行切开复位。结论:THA术后脱位由多种因素引起,与手术入路、假体位置、软组织张力等有关;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后髋人字石膏固定,大多数早期能获得成功。软组织张力低,特别是外展肌力乏力是THA脱位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髋部不同屈度的腰椎骨密度的测量,了解不同屈度变化对腰椎骨密度测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患者40例,平均年龄58.3岁(38~82岁),平均身高162.2 cm(143~180 cm),平均体重62.4 kg(32~90 kg),在屈髋90°、屈髋45°、髋直位(屈髋0°)状态下分别测量腰椎(L2,L3,L4)骨密度,每一体位测量,均要求受试者下测量床,然后再重新上测量床摆体位.分析比较不同屈度下的腰椎(L2,L3,L4)骨密度变化. 结果由屈髋90°→屈髋45°、屈髋90°→髋直位(屈髋0°)及屈髋45°→髋直位(屈髋0°)变化时,L2、L3及L4 骨密度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变化(P<0.05).但随着髋部屈度的改变,腰椎(L2,L3,L4)骨密度测量值差别无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髋部屈度改变所测得的腰椎骨密度值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对某些无法屈髋90°做腰椎测量者可考虑尝试改用屈髋45°或髋直位(屈髋0°)体位做测量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