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或心房扑动(AFL)患者应用不同起始剂量华法林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首次达标和稳定的时间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应用国产华法林的最佳起始剂量。方法人选84例,随机分入起始剂量3.125mg组(第1组),起始5mg,2d后改为3.125mg组(第2组)和起始5mg治疗组(第3组)。于治疗第3、4、5、7、9天测定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1.8~3.0,随访1个月。结果第3组比第1、2组提早达标并稳定,第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INR增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AFL患者,以5mg为初始剂量应用华法林能使INR安全、迅速、有效地达标并稳定。服药3次后即于第4天起测INR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我国非瓣膜病房颤(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不同起始剂量华法林时,在不同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比较INR首次达标时间、INR达稳定的时间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进一步了解国人的华法林最佳起始剂量,为临床进一步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NVAF房颤及房扑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125 mg治疗组(第一组),开始服5 mg,2天后改为3.125 mg治疗组(第二组)和5 mg治疗组(第三组)。于治疗第3、5、7天测定INR,考虑安全因素第三组于第4天加测一次INR,两次达标后改为每4天测一次,再两次达标后改为每周一次。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1.8~3.0之间(服用同一剂量华法林,间隔一周INR稳定)。随访1个月,观察三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达稳定INR所需时间、发生INR增高(INR>3.0)次数、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等。结果 :三组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三组达标时间分别为8.5±2.4天;7.9±2.7天及6.1±2.1天,第三组比第一、二组提早达标(P<0.05),第一、二组无差异。三组达稳定INR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平均在14.7±2.6天。第三组中INR增高发生率41%,显著高于第一组17%及第二组19%(P<0.05)。三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125 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5 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明显减少。但对于易形成血栓的高危患者,如房颤术后患者,可选用5mg起始以快速达标,只要严格监测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我国非瓣膜病房颤(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不同起始剂量华法林时,在不同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比较INR首次达标时间、INR达稳定的时间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进一步了解国人的华法林最佳起始剂量,为临床进一步合理应用华法林提供更多证据。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NVAF房颤及房扑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入3.125 mg治疗组(第一组),开始服5 mg,2天后改为3.125 mg治疗组(第二组)和5 mg治疗组(第三组)。于治疗第3、5、7天测定INR,考虑安全因素第三组于第4天加测一次INR,两次达标后改为每4天测一次,再两次达标后改为每周一次。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1.8~3.0之间(服用同一剂量华法林,间隔一周INR稳定)。随访1个月,观察三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达稳定INR所需时间、发生INR增高(INR>3.0)次数、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等。结果 :三组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三组达标时间分别为8.5±2.4天;7.9±2.7天及6.1±2.1天,第三组比第一、二组提早达标(P<0.05),第一、二组无差异。三组达稳定INR的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平均在14.7±2.6天。第三组中INR增高发生率41%,显著高于第一组17%及第二组19%(P<0.05)。三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房扑患者,应用华法林以3.125 mg为初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与5 mg相比,疗效相似而INR过高的发生明显减少。但对于易形成血栓的高危患者,如房颤术后患者,可选用5mg起始以快速达标,只要严格监测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进一步推广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应用。方法前瞻性观察52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剂量、药物剂量调整方法、应用注意事项以及INR监测、出血并发症。结果华法林起始剂量为2.5mg,维持剂量为1.25mg~3.25mg,平均2.3±0.5mg,INR达到1.6~2.5水平需时间为5~12天,平均8±2天,INR稳定于1.6~2.5水平需10~28天,平均17±4天。随访1.5±0.9年,有3例出血,无缺血脑卒中及其他部位的血栓栓塞。结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在合理有效INR强度(1.6~2.5)监测下,华法林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可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的剂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老年NVAF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5年以上患者110例,按年龄分为3组:≥80岁组35例、70~79岁组40例、65~69岁组35例。比较3组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INR,观察影响华法林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患者服用华法林期间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血管栓塞发生,出血事件发生率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0岁组华法林剂量(2.89±0.52)mg/d、INR(2.15±0.31)与70~79岁组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d、INR(2.21±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69岁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d,INR(2.55±0.60)明显高于≥80岁组和70~79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影响老年华法林剂量调整及INR值的主要疾病为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及应用抗菌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70岁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是安全有效的,影响华法林的因素有很多,新增用药时要注意监测INR,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本研究标准的42例房颤病人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治疗组(治疗组)23例,给予华法林,自3mg/d开始口服,用药第1周隔日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周后若INR未达到2.0~3.0,增加华法林至4mg/d,每隔1周测INR,使其达到2.0~3.0之间,4周后每月测INR 1次,若病人增加或减少某种药物时,随时再测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对照组)19例,给予阿司匹林200mg/d,分2次口服,每月复查大便潜血1次.结果治疗组病人10~14(平均11.1±2.2)天INR达2.0~3.0(平均2.35±0.11),有1例病人在华法林3mg/d口服3个月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当时INR为2.15,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对照组2例病人出现上腹部烧灼感.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病人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在华法林治疗4周内及改变其它药物时加强INR监测,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病人和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华法林在房颤病人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NVAF患者300例,其中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100例,予通心络胶囊0.52 g,3次/日,阿司匹林300 mg/d;华法林组100例,予华法林1.25 mg/d~5.00 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阿司匹林组100例,予阿司匹林300 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5年,以脑栓塞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 脑栓塞年发病率;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为5.0%,华法林组2.4%(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χ2=5.604 4,P<0.05),阿司匹林组为8.4%(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χ2= 6.486 4,P<0.05).华法林组有4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有18例出现上腹痛、恶心,8例出现牙龈肿痛,阿司匹林组有16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NVAF脑栓塞的远期效果不如华法林,但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不愿意接受华法林治疗的NVAF患者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并发症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华法林用于老年心房颤动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本研究抗凝标准的132例老年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华法林治疗组 (治疗组 ) 5 8例 ,给予华法林 3mg/ d开始 ,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7~ 15 d使 INR达到 1.8~ 2 .5范围内 ,以后每月查 1次 INR。若病人增加或减少药物有出血倾向时随时再测 INR。阿司匹林对照组 (对照组 ) 74例 ,给予阿司匹林 30 0 mg/ d,分 2次口服 ,密切随访。结果 治疗组 7~ 15 d,平均 (9.1± 2 .8) d,INR达 1.8~ 3.0 (平均 2 .1± 0 .13) ,其中 INR在 1.8~ 2 .5 (平均 1.92±0 .2 3)之间者占 92 .7% ,治疗组有 1例心瓣膜病人出现脑梗死 ,而对照组有 7例发生脑梗死 ,差异显著 ,其余不良反应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老年心房颤动病人选择华法林 2~ 3mg/ d时 ,加强服药后监测及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使 INR保持在 1.8~ 2 .5之间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NVAF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高龄老年组55例,年龄≥80岁(INR在1.6~2.5之间);老年组45例,年龄65~79岁(INR在l.6~2.5之间);中年组37例,年龄65岁(INR在2.0~3.0)。入选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INR测定值及其变化趋势来调整华法林剂量,使INR达标,比较3组患者口服华法林5年时的不良反应及华法林的安全用药范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 5年随访期间,三组患者均未发生缺血性卒中,三组患者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第5年时,高龄老年组华法林组剂量(2.89±0.52)mg,INR(2.15±0.31),老年华法林组剂量(2.99±0.41)mg,INR(2.21±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华法林剂量(3.39±0.61)mg,INR(2.55±0.60),华法林剂量及INR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密监测INR下,对于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控制在1.5~2.5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抗凝治疗华法林剂量和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我国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起始剂量、维持剂量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药物剂量调整方法,进一步推动抗凝工作的开展.方法持续性房颤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96例,男58例,女38例.观察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常用维持剂量、INR监测及出血副作用等.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INR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89.6%患者华法林起始剂量为3mg,10.4%起始剂量为2mg;维持剂量波动于1.5~5.0mg,81.3%患者用量2.0~3.5mg/d;9.4%患者最大剂量可达6~7mg/d.INR达到2.0需4~12d;稳定于2.0~3.0需8~26d.调节剂量过程中79.2%患者INR曾一度达到3.0~5.6,只要及时调整用药,患者无严重出血.但部分高危患者,即使INR<2.0,也有出血的可能,除监测INR外,需严密观察临床情况.结论华法林抗凝意义重大,个体应用差异大,但在严密监测下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城郊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华法林组(51例):华法林起始剂量1.25 mg,1次/d.每隔3d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次.2~4周达到目标范围,如INR未达标,每隔1周增加华法林0.625 mg,直到INR控制在2.0~3.0.INR稳定前门诊随访每周监测1次,INR稳定后每4周监测1次;阿司匹林组(49例):阿司匹林,100 mg,1次/d.结果: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血栓栓塞等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19.15%比3.92%,P=0.017),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25%比5.88%,P>0.05).结论: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能显著降低栓塞发生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华法林与拜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明确NVAF患者抗栓治疗的最佳选择。方法:根据国际指南中关于NVAF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建议,入选120例NVAF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目标INR 2~3)与阿司匹林(100mg/d)组,比较两组脑梗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1.67%比8.33%,P<0.05)。华法林组7例(11.67%),阿司匹林组6例(10.00%)发生出血,华法林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岀血情况。结论:华法林抗凝效果明显,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和防止脑梗塞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年龄80岁及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低强度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年龄80岁及以上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80例,随机抽签分为低强度和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低强度组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6~2.0,标准强度组目标INR 2.0~3.0.主要观察终点为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各种出血并发症及各种栓塞事件发生率;次要观察为INR达标需要的华法林剂量,随访中INR>3.0的测定次数.结果 两组患者均在半个月内达标,其后随访1年,随访期间低强度组和标准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4%(4/90)与3.3%(3/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种出血事件低强度组低于标准强度组,分别为5.6%(5/90)与16.7%(1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华法林使用剂量低强度组低于标准强度组,分别为(1.55±0.63)mg与(2.31±0.5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INR>3.0的次数低强度组亦少于标准强度组(P<0.05).结论 在年龄80岁及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采用目标INR1.6~2.0低强度抗凝治疗,较常规标准抗凝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事件及风险明显减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low-intensity warfarin anticoagulation in over 80-year-old patients with nonvasc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 Methods The 180 NVAF patients aged over 80 year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2 groups: 90 patients in lowintensity warfarin anticoagulation group (target value of INR 1.6-2.0), the other 90 patients in standard-intensity warfarin anticoagulation group (target value of INR 2. 0-3.0).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in outpatient-department for one year. Main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the incidence rates of bleeding and thromboembolic events, and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the warfarin dosage and times of INR>3.0.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was 4.4% (4/90) in low-intensity group and 3.3% (3/90) in standard-intensity group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0. 05). However, the incidence rate of hemorrha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low-intensity group than in standard-intensity group [5.6% (5/90) vs. 16.7%(15/90), P<0. 05]. Meanwhile the warfarin dosag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low-intensity group than in standard-intensity group [(1. 55±0. 63) mg vs. (2.31±0.57) mg, P<0.05]. The times of INR>3.0 were less in low-intensity group than in standard-intensity group (P<0. 05). Conclusions Therapy with low-intensity warfarin anticoagulation in NVAF patients aged over 80 years may be equally effective as, but safer than that with standard-intensity warfari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与华法林预防低危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125例低危NVAF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69例,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O]和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联合治疗组,56例,阿司匹林100mg 1次/d+双嘧达莫100mg 3次/d)。观察两组患者死亡、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随访12~28个月。华法林组失访3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严重出血1例,轻微出血3例;联合治疗组失访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例,周围动脉栓塞1例,轻微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病例。与联合治疗组相比,华法林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具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66)比5.6%(3/54),P=0.220];出血事件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1%(4/66)比3.7%(2/54),P=0.556]。结论无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NVAF患者,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抗血小板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在接受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的冠心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接受介入治疗置入DES,合并房颤病史或新诊断的房颤患者549名,根据患者出院后不同抗栓治疗方案分为三组:三联抗栓治疗组(华法林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简称TT组,n=11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简称DT组,n=347)和华法林加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组(简称WS组,n=87)。随访12个月。初级终点为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以及缺血性卒中。次级终点为安全性终点,包括TIMI主要及次要出血事件。结果与其他两组比较,TT组的MACCE发生率最低(7.1%、21.5%、17.3%,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未服用华法林(HR=2.27;95%CI:1.39~3.70;P〈0.01)及CHASD2评分≥2(HR=2.49;95%CI:1.51~4.11;P〈0.01)是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三组间TIMI主要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6%、1.8%、2.5%,P〉0.05),但TT组TIMI次要出血发生率明显增加(10.7%、4.9%、4.2%,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15;95%CI:1.07~1.22;P〈0.01)和既往消化道溃疡病史(HR=3.92;95%CI:2.09~7.37;P〈0.01)是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于接受DES的房颤患者,三联抗栓治疗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最强,可明显降低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其总出血事件发生风险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剂量的预测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准确性仍受到种族和包括华法林剂量在内的多种临床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接受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中,验证遗传因素对华法林治疗剂量的影响,并分析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不同剂量范围的预测效果。方法在接受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INR为1.6~2.5)的中国患者队列(n=282)人群中,检测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的关系。根据华法林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5mg/d),中间剂量组(1.5~4.5mg/d)和高剂量组(≥4.5mg/d),分别评估8个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各组患者中的预测效果。预测效果评估指标包括,剂量预测值位于实际值20%界限内的患者比例(20%内患者比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绝对误差的平均值(MAE)。结果华法林的稳定治疗剂量在各个基因的变异基因型携带者和野生基因型携带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CYP2C9-3:P〈0.00l;VKORC1-1639A/G:P〈0.001;CYP4F2*3:P=0.025)。来自白种人群和混合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华法林高剂量组中预测效果最好,而来自亚洲人群的方程在中间剂量组中的预测效果更好。所有方程对低剂量患者的剂量预测效果均不佳。结论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均与中国人群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相关。已有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尚不能有效的预测华法林各个剂量组患者的稳定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用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对华法林的起效时间有无影响及在局部注射部位瘀斑的形成是否优于依诺肝素及达肝素。方法将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依诺肝素组24例,达肝素组20例及磺达肝癸钠组50人。消融术前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达肝素或磺达肝癸钠5-10d,消融术后皮下注射至少3-5d(同时应用华法林治疗),待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上升至1-8-2.0时停用。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特征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疗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依诺肝素组、达肝素组、磺达肝癸钠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24、0/20、1/50人,比较三组血栓栓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3)三组药物在华法林INR不同的达标时间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三组患者注射部位瘀斑情况比较:用药7天时,磺达肝癸钠注射部位皮下瘀斑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磺达肝癸钠组、依诺肝素组、达肝素组无瘀斑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0.66,0.21,0.15,P〈0.05),瘀斑长径明显减小(磺达肝癸钠组、依诺肝素组、达肝素组瘀斑长径分别为:0.7,2.3,3.3cm,P〈0.05),且优于依诺肝素及达肝素。结论与依诺肝素和达肝素组相比,磺达肝癸钠用于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未增加严重出血及血栓栓塞,也不影响INR的达标时间,但可以减少注射部位皮下瘀斑的发生率和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在80岁以上患者中临床应用的现状,评价其临床适应证、疗效及风险,探讨在超高龄患者中华法林的合理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31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的起始及维持剂量、国际标准比值(INR)监测及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 93.55%患者均属于被动抗栓治疗。70.97%的患者INR达2.0~3.0,70.97%的患者达标剂量<3 mg/d,41.94%的患者维持1.5 mg起始剂量。发生缺血性卒中2例,INR<2.0;出血事件2例,INR>2.5。结论 80岁以上超高龄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1.5 mg/d的起始剂量安全有效;INR维持在2.0~2.5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