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动力髁螺钉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DCS)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原因,方法:对20例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粗隆间骨折12例,粗隆下骨折8例。其中粗隆间骨折根据Evans分型方法:I型10例,均为不稳定型:II型2例。)采用间接复位DCS内固定治疗,结果:经8个月-3年(平均2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尚存1例轻度髋内翻等并发症。结论:动力髁螺钉(DCS)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是DCS的一种新用途,是其他内固定的一个补充,适用于不稳定型的粗隆间骨折和特别靠近近端的粗隆下骨折,当术中其他内固定造成大粗隆游离,影响固定效果时,可改用DCS固定补救,应用间接复位技术,不需要固定小粗隆或内侧小粗隆植骨,术中反复穿钉,术后过早负重,可能引起髋内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动力髁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18例65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动力髁螺钉治疗的情况。其中,骨折类型按Evans’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1例,Ⅳ型9例,Ⅴ型3例。结果本组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3.5年,平均2.1年;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根据黄公怡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优11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93.7%。结论动力髁螺钉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1998年5月~2004年2月应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23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5~87岁,平均65岁。根据改良的Evans分类法,Ⅲ型4例,Ⅳ型10例,Ⅴ型6例,逆转子间骨折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病理性骨折。1.2手 相似文献
4.
徐生根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6):535-536
目的:探讨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结果:术后经6~20个月,平均9个月的随访,优11例,良4例,优良率为88.24%.结论:动力髁螺钉可用于动力髋螺钉不合适治疗股骨逆粗隆间骨折和股骨粗隆下极区域内严重粉碎性骨折类型骨折,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6.
7.
动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 ,以往常采取非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及围手术期水平的提高 ,更多的学者主张采取手术治疗。我院从1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2月共收治 4 7例 ,采用动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 ,并早期行功能锻炼 ,取得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8例 ,其中男 11例 ,女 7例 ,左侧 10例 ,右侧 8例。年龄 5 6~ 83岁 ,平均为 67 3岁。均为粗隆间骨折并有粗隆上骨折块 ,其中合并高血压的 5例 ,合并糖尿病的 7例 ,同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 2例。按AO长管状骨折的分型 18例均为A3型 (粗隆间或粗隆下的横形及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结合大粗隆支持钢板治疗EvansⅢB、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8月采用动力髋螺钉加大粗隆支持钢板组合治疗EvansⅢB、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93 例,按Evans分型,ⅢB型41 例,Ⅳ型52 例.合并其他骨折19 例.结果 92 例获得随访,时间6~30个月,均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0.8周(7~16周).功能评定优良率84.8%.结论 动力髋螺钉结合大粗隆支持钢板对处理EvansⅢB、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两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间对9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DHS组45例与PFNA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数据。结果 PFNA组和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DHS组。结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系统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Injury》2017,48(3):692-694
IntroductionIt is important to distinct between isolated greater trochanter (GT) fractures and complete intertrochanteric (IT) extension to prevent unwanted morbidities.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there was any particular fracture pattern, of GT fractures on a plain radiograph of the hip which could predict IT extension.MethodRetrospective review of radiographs of 49 patients with a GT fracture who presented in the last 10 years (January 2005–December 2015). All images were reviewed by a consultant musculoskeletal radiologist and an orthopaedic surgeon. The AP plain radiographs were assessed to look for fracture angle and length of the fracture. The fracture length was taken as a percentage and was measured as the length of the fracture crossing the intertrochanteric line/the total length of the intertrochanteric line. The fracture angle was measured as the angle between a line drawn from the most superior point of the fracture on the lateral cortex of the GT, to a perpendicular line along the medial cortex of the femoral shaft. The subsequent MRI and CT scans were assessed to see if there was true intertrochanteric extension.Results32 patient were female and 17 male. 27 CT scans of which 8 showed complete IT extension. 22 had MRI scan of which 6 showed complete extension. The mean fracture length of patients with complete extension was 56% with a range of 50%–63%. The mean fracture length of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extension was 33% with a range of 12%–55%. The mean fracture angle for patients with complete extension was 39 ° with a range of 35–42°. The mean fracture angle for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extension was 58 ° with a range of 44–124°.ConclusionFor greater trochanter fractures that do not cross >50% of the IT line and do not have a fracture angle between 35 and 42° do not require further imaging as they will not have complete intertrochanteric extens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合并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将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复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合并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复位固定26例(复位组),未复位固定20例(未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复位组较未复位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在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未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位固定移位的股骨大粗隆顶点骨折能够提高PFNA主钉进针定位的准确性,降低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继发性骨折的发生率,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DHS和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31例应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应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经9~18个月随访,平均12.9个月.PFNA组较DHS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等方面均有优势;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后PFNA组和DHS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对比PFNA组较DHS组少,而PFNA组易于发生术中股骨干骨折.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抗旋转、抗切割等优点,是理想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六种手术方法的比较。方法自1990年至2005年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158例,分别采用六种内固定器材手术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年,并发症最少的是采用重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结论股骨重建交锁髓内钉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应用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40例的疗效。方法对40例股骨髁上骨折采用动力髁螺钉(DCS)治疗。结果骨折愈合率为100%。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结论DCS治疗股骨髁上骨折具有固定牢靠确定,操作方便,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2004年2月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结果本组病人28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无髋内翻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针具有抗旋转稳定性能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治疗转子间骨折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Gamma钉与DHS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闭合复位的基础上,分别予以Gamma钉与DHS钉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期各项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Gamma钉组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而Kuderna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要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Gamma钉在治疗上较DHS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骨折固定牢固、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