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生率及胃内不同部位Hp检出率,为探讨Hp致病机制及诊断奠定基础.方法:2007年3月~21908年12月于我院胃镜室胃镜诊断消化性溃疡患者均采用尿素酶试纸方法检测Hp.结果: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复合性溃疡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75%、92%和88%;合并糜烂性胃窦炎者为95%,显著高于无糜烂性胃炎者的63.5%;糜烂性胃炎者于糜烂面取材其Hp检测阳性率为82%,低于正常黏膜处取材的阳性率93%.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较高的Hp感染率,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尤为明显;合并糜烂性胃炎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无糜烂性胃炎患者;糜烂面活检取材Hp感染检出率低于正常黏膜面取材,提示Hp胃内呈局灶性分布,检测时应注意多处取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CNAG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Hp感染情况、胃镜下胃黏膜表现、病理学结果,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的相关性。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率最高。98例患者不同证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气虚证患者伴糜烂及黏膜水肿、渗出检出率最高,肝胃不和证患者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检出率最高。98例患者胃镜下伴糜烂、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及黏膜水肿、渗出4种胃镜像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患者活动性百分率最高,脾气虚证患者慢性炎症百分率最高。98例患者病理结果中,活动性及慢性炎症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AG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镜像、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可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依据,并用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我院应用得必泰冲剂治疗糜烂出血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减少了便秘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49例病人,均为我科门诊及部分住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胃镜诊断标准符合“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胃镜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67岁,平均47.5岁;其病程1年以内者24例,1~5年者13例,6~10年者7例,11年以上者5例;伴胃、十二指肠溃疡者9例,伴Hp感染者27例。另选明确诊断为糜烂出血性胃炎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伴有Hp感染者23例,其余年龄、性别、病程等与治疗组无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溃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3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及125例消化道溃疡患者,比较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溃疡唾液及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检出情况,不同龋病Hp检出情况,统计不同类型消化道溃疡者口腔及胃内Hp检出情况。结果: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合并不同程度龋病及唾液中Hp检出与复发性消化道溃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浅表或糜烂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复合溃疡患者胃内Hp检出率均高于口腔Hp检出率(P<0.05)。结论:口腔与消化道之间Hp可以相互转移,但复发性口腔Hp感染是否会导致消化道溃疡或溃疡复发及再感染的原因和其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应激性溃疡是指位于胃十二指肠的急性浅表性黏膜糜烂和溃疡,其中胃十二指肠浅表性糜烂多见,发生穿孔者少见。它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curling溃疡等。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上消化道出血。我院1995-2005年共收治15例应激性溃疡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CEG)胃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河北省中医院经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33例,病变部位做病理检查,中医辨证分为浊毒内蕴组和肝胃不和组,对胃镜表现及其病理组织学改变与两组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证型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差异性。结果:CEG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浊毒内蕴组胃镜像出现隆起型较肝胃不和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表现为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浊毒内蕴组中胃镜像中隆起型病理表现为肠化较平坦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以中年男性居多,中医证型属浊毒内蕴患者中胃镜像为隆起糜烂型,患者病理表现大多伴有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浅表性胃炎和正常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2008年来我院就诊并且经过胃镜确诊的患者人群,分为A、B两组,A组50例、均为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B组48例、均为浅表性胃炎或正常人群,均经胃镜检查确诊。A、B两组人群在给予胃镜检查的同时取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置于Hp指示剂中以诊断是否感染Hp。结果:A组Hp阳性40例,感染率80.0%,B组Hp阳性16例,感染率为33.3%,A、B两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Hp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及正常人群,从而提出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产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相关胃炎的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总结其与胃镜像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根除Hp、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金华市中心医院Hp相关胃炎患者300例,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患者的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等进行分类。结果:中医证型分布中脾胃湿热型占比最高(117例,39.00%);胃镜像伴出血、伴溃疡、伴胆汁返流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中活动性、萎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相关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胃镜像及胃黏膜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隆起糜烂型胃炎(VG)的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研究中医分型与胃小凹形态、胃小凹形态与病变黏膜病理组织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Hp检测、中医辨证分型,在放大电子内镜下予蒸馏水及二甲基硅油稀释液充分冲洗后,用0.2%靛胭脂喷洒染色进行病变黏膜及周围胃小凹形态学观察分类,并选择病变黏膜区域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Hp阳性的VG患者的中医证型多见于肝胃气滞型及湿热内蕴型,高于其他证型(P<0.05)。列联表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00例VG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胃小凹形态改变有正相关关系(r=0.649,P<0.01)。湿热内蕴型VG患者病变胃小凹形态多见于C型、D型,共占76.33%。同时,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等级相关结果亦显示有正相关关系(r=0.798,P<0.01)。结论:Hp感染的VG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多见肝胃气滞型和湿热内蕴型。放大内镜下靛胭脂喷洒染色技术对VG患者病变胃黏膜癌变有早期诊断价值,与病理组织学比较,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行性,对胃癌的一级预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胃镜象特点,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收集278例诊断为Hp感染性胃炎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胃镜结果,并将资料进行整理、中医辨证分型和统计分析。结果:Hp相关性胃炎中医证型出现率由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肝胃不和证中胆汁返流多见,P=0.000 0.01,胃络瘀阻证中溃疡多见,P 0.05,而糜烂、息肉、肠化结节在各证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Hp相关性胃炎的证型分布和胃镜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糜烂性胃炎5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又称胃糜烂,可经胃镜诊断,指局限于胃黏膜的浅溃疡,但深度不超过黏膜肌层,这可与胃溃疡相鉴别。胃镜检查可分为:①  相似文献   

12.
孟涛  潘金泉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18-20,39
目的:探讨糜烂性胃炎(CEG)中年人群不同中医健康状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胃镜下不同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78例CEG患者,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健康状态、Hp感染情况以及胃镜下表现进行采集,将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已病态的病性要素为痰者有35例,为湿者有29例,为气虚者有14例.不同中医健康状态已病要素间患者糜烂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平坦型糜烂者气虚要素占比最高(100%),发生隆起型糜烂者痰要素占比最高(25.7%).不同中医健康状态已病要素间患者在年龄、性别及Hp感染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G患者不同中医健康状态与胃镜下糜烂形态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糜烂性胃炎人群的健康状态辨识提供证据,为临床治疗及用药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Hp相关性胃炎(HPAG)内镜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84例HPAG患者的基本情况、辨证分型与胃镜表现进行数据录入,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HPAG的发病与性别、年龄、诱发因素及是否外出就餐有关。浅表性胃炎主要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郁热证为主,萎缩性胃炎主要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HPAG不同中医证型与黏膜表现及舌质、舌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胃湿热证黏膜多表现为糜烂及充血,多见红舌、黄腻苔;肝胃郁热证黏膜改变以糜烂为主,多见红舌、黄苔;胃络瘀阻证舌象多表现为暗红舌;胃阴不足证的舌苔少或见剥脱。结论:HPAG患者的内镜表现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收治的190例异位胰腺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结果:异位胰腺临床表现常为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等。胃镜下表现为黏膜隆起伴中央脐样,常合并浅表性胃炎、糜烂、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息肉等。以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多发,其中有4例为多部位异位胰腺。异位胰腺在超声胃镜下以混合回声为主,多不均匀,部分中央有低回声,无包膜。多起源于黏膜下层,部分起源于黏膜肌层。病理均为胰腺外分泌细胞,可见胰腺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外分泌管道、消化管黏膜有受累破损区、伴肠上皮。结论:异位胰腺在普通内镜下观察无法明确诊断,异位胰腺的确诊需要将临床特点、超声内镜与病理特点相结合。异位胰腺在青中年发生率明显比老年组发病高,尚与浅表性胃炎及糜烂等炎性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广西贺州市土瑤少数民族居民中医体质状况及胃、十二指肠相关疾病的发病学特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方法:对广西贺州市土瑤居民,通过中医体质调查表问卷形式,调查18~60岁土瑶居民共500例并行电子胃镜与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查。结果:420例土瑶居民中,阳虚质159例(37.86%)、气虚质117例(27.86%)、痰湿质57例(13.57%)、湿热质28例(6.67%)、平和质25例(5.95%)、瘀血质13例(3.10%)、气郁质9例(2.14%)、阴虚质7例(1.67%)、特禀质5例(1.19%)。286例胃镜检查及尿素14C呼气试验患者,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3例(8.04%),胃溃疡34例(11.89%),复合性溃疡9例(3.15%);慢性糜烂型胃炎85例(29.72%),疣状胃炎29例(10.14%),慢性浅表性胃炎106例(37.06%);合并胆汁反流者83例(29.02%)。Hp感染率69例(24.13%)。结论:广西贺州土瑶居民以阳虚、气虚、痰湿体质居多,上消化道疾病防治重点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尤其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同时提示胆汁反流及疣状胃炎有较高的发病率;Hp阳性率24.13%,Hp在土瑶民族慢性胃病的发病中可能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索、归纳、总结中医胃病辨证分型与胃镜象、组织病理、Hp感染的相关性,针对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3个病种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像及病理相关性,以及Hp感染与胃病中医辨证分型、舌象、胃镜像的关系进行总结整理。参考文献19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及其与胃镜像的关系。方法: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患者按悉尼系统慢性胃炎分类法经胃镜诊断,参考南昌标准辨证分型。结果:①94例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分型为肝胃不和型40例,脾胃虚弱型(包括虚寒型)48例,脾胃湿热型3例,胃络瘀血型2例,胃阴不足型1例。肝胃不和型中老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高,而肝胃不和型青年患病率明显较脾胃虚弱型低(P<0.01)。②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患者胃镜像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分泌物多,分别为24例(60.0%)和40例(83.3%);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分泌物少,黏膜变薄,血管显露像分别为16例(40.0%)和8例(16.7%)。结论: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临床中医分型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虚弱型最常见;胃镜像可辅助慢性平坦糜烂性胃炎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小儿胃炎的现状及致病因素。方法:通过胃镜检测了360例小儿胃炎。结果:浅表性胃炎262例、症状胃炎40例、糜烂性胃炎3例、胃窦炎5例、胆汁返流性胃炎9例、药物性胃炎9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22例、十二指肠球溃疡8例、并食道炎2例。结论:小儿胃炎症状表现多样,Hp感染、药物影响、胆汁返流及不合理喂养对小儿胃炎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32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并予中医辨证分型,主要观察中医证型与溃疡的分型、分期、黏膜状况的关系。结果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多见于溃疡活动期;而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多见于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期和瘢痕期。消化性溃疡黏膜表现:脾胃湿热证多见糜烂、充血、水肿;脾胃虚弱证多见苍白、糜烂及出血;肝胃不和证多见充血、水肿和糜烂;胃阴不足证多见苍白、充血、水肿。结论消化性溃疡的胃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密切关系,胃镜检查可作为望诊的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异常关系。方法:连续随访9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及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对于Hp阳性患者接受三联根除治疗,疗程7d,停药后1月复查胃镜;对于Hp阴性者接受奥美拉唑40mg1次/日,疗程1月,停药后立即复查胃镜。比较2次胃镜捡查结果,包括胃镜下息肉及球部粘膜胃上皮化生等组织学异常,分析Hp感染与胃镜下息肉表现及组织学异常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编织学仅部分发生慢性炎症。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胃镜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有77.08%(37/48)患者胃上皮化生消失,奥美拉唑疗效不显著。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与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但十二指肠球部息肉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上皮化生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使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病变范围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