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有关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小板表面免疫复合物的研究方法,简述不同染色方法、不同浓度的荧光血清及蛋白载体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EHF患者血小板表面含有特异性抗原、抗体和C_3等免疫复合物组分。  相似文献   

2.
<正> 我科于1985~1986年收治的11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检查与往年同期EHF患者明显不同。现就有关问题作一简析。一、一般资料按1985年南京会议EHF修订标准诊断及分型。全部病例血清EHF特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66例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NDV全血法诱生IFN,以WISH—VSV系统、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其效价。结果是,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较正常人明显增高(7.60±1.36 vs 6.35±1.02,P<0.001),不同病型、病期EHF病人白细胞IFN诱生能力无明显差别,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氢化可的松)不影响EHF病人IFN系统激活。作者认为EHF病人IFN系统处于活跃状态与病毒感染有关,但IFN不能完全阻断EHF病程及免疫病理损害。可采用IFN和免疫抑制剂联合用药治疗EHF,以期获得增强抗病毒能力及减轻由免疫复合物所致病理损害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与免疫损伤有关。金再望等报道,EHF 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我们用PHA 皮肤试验、E 玫瑰花环试验,检查了不同病期的EHF 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调整免疫功能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 EHF)发病机理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应用环磷酰胺(CY)或转移因子(TF)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我院从1979年起试用调整免疫功能治疗 EHF 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选择1.一般资料 1979年11月至1981年6月我院共收治 EHF 34例。在发热期或低血压期入院者30  相似文献   

6.
1978年由Lee等首次分离朝鲜出血热(KHF)病毒成功以后,我国各地流行性出血热(EHF)也相继从患者或宿主动物中分离到EHF病毒,为EHF防治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四川省为EHF重流行区,宿主动物中已证实有EHF病毒存在,从EHF患者分离病原虽也有消息报告,但未见具体材料。我们于1983年冬从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病原学研究近年来已获得了突破,病毒已分离成功。为了确定EHF和朝鲜出血热(KHF)病毒间的关系以及我国不同地区EHF的病原学关系,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了湖北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患者进行了免疫功能的测定,发现EHF患者可出现多种免疫学参数的改变。但有关补体第二激活途径(AP)的改变报道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补体在EHF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我们于某流行地区,对34例EHF病人同时测定了补体第一途径的50%溶血活性(CH_(50))和第二途径的50%溶血活性(ACH_(50))。对照组20例为当地健康人。CH_(50)测定采用Mayer氏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对82例 EHF 的 Tγ细胞动态变化规律的观察。结果表明:EHF 的Tγ的细胞绝对数,在病程演变过程中呈规律性的变化(表1、图1),发热期、低血压期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少尿期开始下降,恢复期回到正常人水平,Tγ细胞动态变化规律与 EHF 病程演变过程密切相关,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对EHF康复后病人的肾脏功能,特别是有关肾小管间质功能远期恢复情况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我们于1984年对历年痊愈出院病例进行了随访,测定其肾小管间质功能,并以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发现EHF康复病人大多数遗留有程度不等的肾功能障碍。本文希图通过EHF康复后病人肾小管间质功能变化的研究,为探讨EHF痊愈标准及康复期治疗提供依据,以期减少后遗伤残并提高社会劳动力。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我国较常见的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笃、病死率高。由于国内EHF病毒尚未分离成功,因此对本病的防治及流行病学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为了弄清本病流行的一些未知因素,探索EHF防治新途径新方法,我们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对我省EHF疫区阳新县荆头山农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该农场原已设计进行的麻疹疫苗是否有防治EHF的可能性进行了人群血清干扰素(IFN)研究,现将调查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花生四烯酸代谢及其变化在流行性出血热(EHF)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我们动态观察了43例EHF患者101份血标本中磷脂酶A_2 (PLA_2),TXB_2和6-酮-PGF_(1α)的水平,并对它们在EHF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测定32例健康人和101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EHF患者血清SOD、MDA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以低血压少尿期升高最为明显。测定中还发现SOD、MDA含量升高与病情变化程度有一定关系。作者认为自由基参与了EHF的发病过程。研究EHF与自由基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EHF的发病机理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江西省宜丰县野外捕捉的罗赛鼠和社鼠中分离出两株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鼠肺标本冰冻切片,用 EHF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反应阳性;接种 Vero—E6细胞,经 IFA、ELISA 及电镜检查,证实为 EHF 病毒;用十种 EHF 单克隆抗体对其抗原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分离出的两株病毒其抗原性与家鼠型 EHF 代表株 R_(22)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5.
通过244例EHF患者的大剂量病毒唑双盲对照治疗的研究发现,早期(发热4天以内)大剂量病毒唑的应用能阻断或减轻EHF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的紊乱,促进其恢复,从而明显改善EHF的出血倾向,降低病死率(P<0.05)。进一步证实了大剂量病毒唑在EHF早期应用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率与鼠带毒的关系,试图建立疫情预测,或研究EHF流行强度的鼠带毒率阈值,是有实际意义的。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区居民宅院的褐家鼠,或兼有小家鼠,是当地EHF的主要传染源。这两种鼠肺EHF病毒抗原的检出率(或称带毒率)相应为8.2%(235/2867)和4.2%(80/1907)。有15个疫村和5个疫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 EHF)患者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但由于部份免疫功能的检测较为复杂,影响因素甚多,致各家报道不尽一致,很难评价其实验结果的意义。为此,我们对部份免疫功能检测方法作了一些研究和改进。在36例确诊的 EHF 患者检测中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进行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研究中,从217例早期EHF患者的血、尿液标本中分离到169株EHF病毒(EHFV),这些病毒与来源于动物体内的EHFV有抗原性差异,且对乳鼠的致病性亦不同。本文对这些病毒中的两株进行了理化特性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EHF病毒分离成功以来,病原学、特异性诊断、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但对病人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为此,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和阜阳地区出血热防治研究所根据近年来对EHF的免疫机理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人转移因子治疗EHF似有一定疗效的报道,于1985年应用乳鼠直接分离的EHF病毒(A-537株)免疫猪后,用其脾脏制备出抗EHF转移因子,治疗EHF早期病人13例。据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以圆形分布方法分析报告了临沂地区1984~1986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季节分布。1984年EHF发病高峰时点在11月24~25日,1985年EHF发病高峰时点在11月29~30日,1986年EHF发病高峰时点在12月3~4日,与流行病学所描述的EHF季节分布相吻合。研究认为,当EHF流行曲线呈单峰时,用圆分布法分析其季节分布,可为流行高峰期提供较为确切的集中时点,有利于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