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并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60例.根据穿刺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绳梯穿刺法组、扣眼穿刺法组和区域穿刺法组,每组各20例患者,比较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12个月后三组患者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变化.结果 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组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组,而绳梯穿刺法组和扣眼穿刺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内瘘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内瘘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将1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96例).观察组采用木瓜酒湿敷的方法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保护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血管闭塞和血管硬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木瓜酒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疗效显著,制作简单且费用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木瓜酒保护动-静脉内瘘血管护理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将1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96例).观察组采用木瓜酒湿敷的方法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保护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血管闭塞和血管硬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木瓜酒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疗效显著,制作简单且费用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将1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96例).观察组采用木瓜酒湿敷的方法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保护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血管闭塞和血管硬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木瓜酒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疗效显著,制作简单且费用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瘘穿刺方向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分别采用向心穿刺(顺穿)、离心穿刺(反穿)和顺反穿交替的方式进行内瘘穿刺,比较2年后三组透析充分率、内瘘假性动脉瘤及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完成研究143例.三组透析充分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瘘假性动脉瘤和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反穿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最高,顺穿组内瘘狭窄发生率最高.结论 顺反穿交替穿刺技术在不影响透析效果的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和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非常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行非常规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追踪观察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首次穿刺成功率、透析中的血流量、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首次穿刺成功率和透析中的血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假性血管瘤形成和血管狭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局部血管硬化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化地护理干预能够促进非常规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明显减少内瘘并发症,提高了非常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观察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04例,在首次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血栓形成.对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是否为糖尿病、平均血压水平、发生血栓时单次超滤量、发生血栓时的血肌酐、尿酸、尿素、血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甲状旁腺素等指标量化后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例(20.1%)患者在血液透析后3个月内出现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基础疾病为糖尿病、血肌酐、甲状旁腺素水平、血红蛋白为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血压、尿酸是动静脉内瘘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揭示基础疾病为糖尿病、血红蛋白、血液透析不充分、甲状旁腺激素异常升高为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形成动静脉内瘘血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动静脉内瘘安全性,以延长其使用时间。方法对经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行MHD的25例老年患者,连续MHD 20次,其中单数采用常规约束带固定前臂、双数采用改良约束带固定,各10次后评价效果。结果改良约束带移位距离显著小于常规固定法、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固定法(均P0.01),未发生脱针及穿刺局部肿胀。结论约束带的改良有效提高了MHD老年患者前臂固定效果和安全性,有利于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对需长期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建立动静脉通路的常用方式,然而目前动静脉内瘘失功及未成熟的发生率仍较高,其中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失功及未成熟发生率高达25%~33%~([1])。近年研究~([2-3])强调多数失功或未成熟的动静脉内瘘可通过经皮穿刺技术重塑再通。本研究旨在评估对需长期血液透析的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经皮腔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