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寒解毒是温病营血分证重要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热毒病邪乃致营血分证之主因一般地说,温病在卫、气分,风热、暑热、湿热及燥热毒邪,除了“热毒”共性外,又分别有风、暑、湿、燥的不同特性。邪入营血后,风、暑、湿、燥等病邪特性已消失,而转变为“热毒”。如何廉臣所指的风热入营血后化为热毒,致使“发斑发疹”等营血分症状。张景岳指出:“暑毒伤人多令人吐血衄血”,此为“火毒刑肺也”,说明暑热入营血成热毒迫血妄行。湿热毒邪一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以高热、昏迷、惊厥为其主要特征。考其发病季节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暑温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对“署温病”多从卫、气、营、血四个方面来概括分析温热病的病理机转及传变规律,然而在  相似文献   

3.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确立的温病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可谓医人皆知。然而临证时每见暑温病很少用其汗法,吾辈皆以暑易伤气,最令表虚,虽卫分证不解,亦鲜用之。殊不知暑易挟其寒湿之邪,表证留恋时间较长,非汗法则邪实难去。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治疗温病在辨卫气营血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体质辨证。对于湿温、暑温偏于湿热者,以三焦辨证为主,辅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对于风温、温燥、温热、暑温偏于热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辅以三焦及脏腑辨证。温病病者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气阴两虚、酒客等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辨证,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温病中有关“引邪深入”的种种论述,认为该论述源于温病卫气营血理论,有一定的临床依据和理论意义。但对于某些传变迅速的春温、暑温等病,又不宜拘于此说,而应知常达变,药先于病,先安未受邪之地。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发病急骤,病死率较高。祖国医学认为,乙脑属于温病范畴,相当于温病中的“暑温”、“暑风”、“暑痉”,其辨证历来以卫气营血为纲。但据笔者临床治疗体会(曾用中医中药治疗乙脑47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虽符合乙脑的传变及病机演变过程,但由于乙脑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若仅仅固守其“经”而立“法”,往往难于掌握病情的变化速度,而致药未服,病已变。经临床治疗发现热、风、痰为本病的共有症,热、风、痰的发展符合乙脑的病机变化,故辨治以热、风、痰为纲,治则以清热、熄风、化痰为主。现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近代病理学观点探讨温病传变的规律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所谓的温病是很多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春温、风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等。它们除在发病季节、病机及证候上有其特殊性外,在病理传变上则具有共同性。清·叶天士倡言卫气营血,吴鞠通创立了三焦分证之说,两者纵横交织,形成了温病辩证施治的特有体系——温病学说。近代医家大多赞同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叶天士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特有规律,以“卫气营血”作为温病的辩证纲领。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病变从表入里,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的治  相似文献   

9.
清代医家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并相应提出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对后世临床影响较大。拙文在此试就叶氏卫气营血治则中有关“清气”之治则,略陈以下管见。一、叶氏“清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叶氏所论温病,就其病程阶段或证候类型而言,有卫、气、营、血之分。温病气分  相似文献   

10.
一首先我想简单提一下中医的温病学说,中医对於传染病的辨症治疗,向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这两大学说在说法上虽然各有不同,今天看来,其实是统一的。温病学派主要是以“三焦”与“卫、气、营、血”为辨症治疗的纲领,这里所谈的只是温病学说中的“卫、气、营、血”之说。温病学说的宗师叶天士曾在他的温热篇中首先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仿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異也。”在治法上,  相似文献   

11.
四、温病的证候群及诊断和治疗温病学者辨证施治的纲领,是“三焦”和“卫、气、营、血”。三焦划分了温病发展的三个时期,而再以卫、气、营、血来分析三个时期的证状。实际上、三焦和卫、气、营、血都是证候群。(甲)“三焦”温病以三焦分治,这是叶天士的创获,但是我们需要追溯三焦学说的根源。三焦的名称,首先见于内经。素问灵兰秘典  相似文献   

12.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卫气营血和有关脏腑方面,因此“卫气营血”为温病辨证的纲领。为进一步探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的实质及其物质基础,我们采取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温病气分阶段的免疫功能及血气分析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就温病营血证与络病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络脉病变是温病营血证的病理基础,“通”络的治则贯穿于温病营血证的治疗中,营血证即是温病后期极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终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物质基础是络脉及络脉的病变。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温病须辨卫气营血。透法在温病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清代温病学家叶天氏认为温病邪在卫,“若无汗恶寒,卫偏胜,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入于气分,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可冀其战汗透邪”,“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陷入营血,则...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处理其他疾病一样,主要是“辨症求因”,“审因论治”。从“乙型脑炎”主要的发病症状来看,多表现为发病急骤,高热头痛,烦躁口渴,呕吐多汗,甚至神昏詀语,颈项强直,抽搐、角弓反张等。同时,本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与温病条辨中的暑温、暑风、暑痉等症状则有更多的相同之点。我们根据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以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为辨证依据,同时参考石  相似文献   

16.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对皮肤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为后世医家提出的温病病因学和治疗学的理论核心。叶天士首创的“卫气营血”理论使温病学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温热论》对温病清晰地划分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并明确地确立了治疗大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对于温病的分类和治则,一向推崇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学说为辨证的纲要,论治的依据。叶天士在其《温热论》中以“卫气营血”为纲,提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相似文献   

18.
<正> 1、何谓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上有何意义?应用卫气营血对温病的各种症状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指导治疗的理论,就是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主要有:①卫气营血是温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标志着温病病变过程中四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温邪入侵,引起人体卫气营血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依据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血证、血分证。这四类证候各具不同特征,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气分证是温病的中期,营分证是温病的深重期,血分证是温病的最深重阶段。②概括温病的传变过程,标明温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温病的传变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表入里,如病发于表的多由卫分传入气分,进而深入营分或血分;一是由里达外,如病发于里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 ,一些医学工作者为中医的“辨证论治”缺乏明显的量化标准而困惑。其实不然 ,不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或《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其他辨证 ,都有一个先后、浅深和轻重的演变阶段或过程 ,且辨证量化指标明确 ,用药严谨有分寸。现就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剖析于后 ,供同道参考。“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前人经验基础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 ,总结出的温病治疗纲领 ,也是今天我们对温病辨证施治的主要理论依据。叶氏谓“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 ,到气才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创卫气营血之说,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揭示了温病的浅深层次和传变规律,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卫气营血的理论并不能解决温热病的全部问题。比如温病后期热烁真阴、阴精欲竭和水不涵木、虚风内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