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通过14C呼气试验联合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体对14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H.pylori的检测,了解ITP患者H.pylori感染情况。方法对ITP患者同时进行^14C呼气试验及H.pylori抗体检查。结果 ^14C呼气试验阳性者占54.55%,H.pylori抗体阳性者占58.04%。2种方法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可作为临床诊断H.pylori感染指标。结论 ^14C呼气试验或H.pylori抗体检测均可准确了解ITP患者H.pylori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疗法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方法对合并H.pylori感染的53例RITP患者予根除H.pylori治疗,并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Plt)水平变化。结果显效9例(17%),有效14例(26%),总有效率达4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Plt上升。结论根除H.pylori疗法对部分合并H.pylori感染的RITP患者有一定的升血小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两种14C-尿素呼气试验对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优越性的比较,优化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方法:2013年5~6月期间来院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248例,同时用卡式14C-尿素呼气试验与液闪式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并记录结果。结果:卡式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72.5%,液闪式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73.3%,应用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式14C-尿素呼气试验完成平均时间3.5min/个患者,液闪式尿素呼气试验完成平均时间6min/个患者。结论:卡式14C-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更加安全方便的检查方法,可以取代液闪式14C-尿素呼气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仙连颗粒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对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蛋白水平的影响,证实ITP的发病机制与体液免疫有关。方法选取ITP病例40例和正常对照20例,运用单盲法将4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强的松片,治疗组口服仙连颗粒。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的血小板(PLT)值,IT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PAIgG、PAIgA、PAIgM、血小板膜蛋白GPⅡh/Ⅲa的水平。结果仙连颗粒的疗效明显优于强的松(P〈0.05);可以升高PLT,降低PAIgG、PAIgA、PAIgM及GPⅡb/ma的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仙连颗粒能够代替强的松治疗ITP,ITP的发病机制可能与PAIgG、PAIgA、PAIgM及GPⅡh/Ⅲa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P)与消化系统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是胃病致病“元凶”,是胃癌第一类致病因子,根除幽门螺杆菌(HP),提高胃癌检测率,预防降低胃癌的死亡率是当务之急,而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其特点是无痛苦,无创伤,简便快捷,安全准确,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敏感性达到95oA,特异性10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归脾丸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随机分为归脾丸治疗组及西药治疗对照组各30例,应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试验(ELISA)定量测定每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的PAIgG、PAIgA、PAIgM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3个月的治疗后再检测两组的PAIgG、PAIgA、PAIgM与各组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PAIgG、PAIgA、PAIgM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归脾丸可能通过其组方中的多种药物的免疫抑制或调节作用来抑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产生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菌 ,能通过特异性细胞毒素 (空泡毒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产生尿素酶、磷脂酶、蛋白酶、乙醇脱氢酶等而引起胃黏膜损伤 ,诱导炎症反应 ,从而引起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 ,并对胃癌和胃淋巴瘤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我国 5岁以下儿童H .pylori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h亚群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0例ITP患者IL-2、sIL-2R、IL-3、IL-4、IL-6、IFN-γ、TNF-α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ITP患者IL-3、IL-4、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血清IL-2、sIL-2R、IFN-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ITP患者T细胞细胞因子比例失衡,IL-3、IL-4、IL-6、TNF-α水平升高,使机体体液免疫亢进,血浆中的血小板抗体大量增加,从而导致了ITP患者血小板的破坏增加。  相似文献   

9.
笔者8年来共收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78例,使用4种不同的治疗方案,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共收治患儿78例,男40例,女38例,男女之比为1.1:1。病程小于6个月者62例,大于6个月者16例。年龄6月~12岁,中位年龄6. 6岁。45例无明显诱因,23例有诱因者为上感18例,其余为风疹、腮腺炎、结膜炎、腹泻、注射疫苗等。其中单纯皮肤出血点或瘀斑者52例,口腔粘膜出血10例,鼻衄8例,血尿2例,消化道出血4例,球结膜出血2例。入院时血小板计数<20×109/…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PT)是一种由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本病属中医“血证”之“紫癜”。中医药治疗方案多,疗效好,副作用少,本文总结近4年来我院收治的60例ITP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0例ITP均为1996年1月至1999年11月住院病例,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强的松组20例;强的松加中药组20例;中药组20例。三组性别、年龄比较见表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52例ITP患者及2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ANA和ACA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并对ANA、ACA阳性和阴性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TP患者ANA和AC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NA阳性和阴性的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ACA阳性和阴性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TP患者ANA阳性只是的一种伴随症状,不能作为辅助诊断标准;而ACA阳性可能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一个因素,对于诊断ITP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间接反映ITP患者血小板的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2.
维血宁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维血宁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疗效。方法治疗组 5 0例采用维血宁颗粒剂联合泼尼松片剂治疗 ,泼尼松 3~ 4周后逐渐减量至 5~ 10mg/d维持 ,2~ 4个月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停药后缓解期单以维血宁维持治疗 3~ 6个月。对照组 39例单用泼尼松治疗 (方法同前 ) ,2~ 6个月停药后不再维持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0 %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上升 ,血小板抗体下降 ,1年复发率 2 4 % ,不良反应发生率 6 0 % ,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维血宁联合泼尼松治疗ITP具有疗效佳、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维血宁作为单药维持用于缓解期治疗 ,安全无毒、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对激素及脾切除治疗无效,是临床比较棘手的问题,其治疗方案的选择较多,但整体疗效仍然不佳,近年来针对其发病机制治疗的药物CD20单抗及促血小板生成剂的应用提高了临床疗效,中医治疗作为联合疗法的一部分应用于该病,其多从"火、虚、瘀"论治,起到减毒增效,稳定病情,减少复发的作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ITP时脾脏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52例ITP脾脏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3、CD4、CD8、CD20、CD41、CD43、CD45Ro、CD68、P53和PCNA在ITP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0.18∶1,男性平均年龄26.75岁,女性平均年龄34.18岁。急性型之脾脏大小与质量正常;慢性型脾脏呈轻度肿大。主要组织学改变是白髓滤泡反应性增生,生发中心扩大,滤泡周边带增宽,中央动脉壁增厚、纤维化,微血管增生。CD8+细胞多于CD4+T淋巴细胞;含血小板抗原的CD41+和CD43+淋巴细胞主要分布于生发中心,PCNA+淋巴细胞在红、白髓中均呈弥漫而密集分布;CD68+组织细胞数量较正常增多,T、B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呈增殖现象。结论T细胞亚群与免疫细胞的平衡紊乱是ITP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骨髓巨核细胞的关系及其治疗时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就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退化变性、颗粒、细胞胞浆量与36例健康者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ITP患者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胞浆量增多,退化变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前血小板数与疗效无明显关系(P>0.05),但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效果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数减少者(P均<0.05)。结论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对诊断ITP有重要意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巨核细胞数相关,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桂林三金药业生产)在抑制幽门螺杆菌(HP)的生长繁殖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114例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人分为三组,治疗组用复方田七胃痛胶囊3粒,每日3次、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00mg,每日2次,对照一组为雷尼替丁150rag、克拉霉素500mg及阿莫西林1000mg,均为每日2次,对照二组为枸橼酸铋雷尼替丁0.4g、克拉霉素500mg及阿莫西林1000mg,均为每日2次,三组疗程均为2周,在停药1月后分刺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了解其在抑制胃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方面的作用。结果:停药1个月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治疗组Hp根除率为74.7%(278/372例),对照一组为30.2%(112/371例),对照二组为75.5%(280/371例),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一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与对照二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在抑制胃部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方面具有显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慢性IT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所有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或静点,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紫癜汤口服,并随症加减,疗程1个月.结果 治疗组近期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远期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为7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均能升高血小板数及降低PAIgG值,但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ITP疗效稳定,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经腹腔镜脾切除术,并对患者一般情况的改善、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出现与否等进行分析。结果2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180 min,术中失血30~500 mL,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为24~48h,平均术后8 d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且效果良好,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