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家口坝上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张家口坝上地区城乡居民缺血性卒中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同时选取无卒中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调查分析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吸烟、酗酒、肥胖等多种因素。结果: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血脂异常、腹型肥胖、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暴露率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吸烟、酗酒、腹型肥胖与脑卒中独立相关。结论:张家口坝上地区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腹型肥胖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血管意外危险因素、病因、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18~50岁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梗死和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逐项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结果:梗死组43例(59.7%),出血组29例(40.3%),治愈29例,好转32例,无效7例,死亡4例。梗死组和出血组的病因均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最多(65.2%),梗死组其他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脑卒中、心房颤动;出血组则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肾性高血压。青年人脑卒中以30~40岁居多(76.2%)。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青年人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对青年人较早有效地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青年人卒中的发生率、复发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和既往脑卒中病史有关。结论:对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林贵喜 《中原医刊》2003,30(22):7-8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36例心房纤颤并发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心房纤颤并发脑梗死往往发病急骤、病情重、意识障碍程度深,常伴心功能不全、并发症发生率高。梗死灶大多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面积往往较大。结论:心房纤颤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老年人,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且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5.
李健  覃健 《广州医药》2006,37(1):32-32
目的总结100例无自觉症状性心房纤颤老年人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00例无症状性心房纤颤老年人的临床情况,以同年龄组病人100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症状性心房纤颤老年人的心衰,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结论老年人的心房纤颤经常没有症状,但危险性很高,应重视对老年人的心电图检查及基础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7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无症状性脑梗死好发于40~80岁.结论 临床上无特异性神经系统定位特征,病灶直径一般在0.2~1.2cm,腔隙性梗死60例(85.7%),大病灶梗死10例(14.3%),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心房纤颤占65例(92.9%),上述病均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钦北区农村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干预对策。方法:通过对97例患者的病案调查,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我区农村急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高血压、血脂异常、脑卒中、糖尿病或高血糖、心脏病、吸烟、酗酒。结论:对我区农村急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干预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其次是改善就医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致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青年脑梗死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酗酒、心房颤动、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显著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青年人脑梗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62例青年人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青年人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共占79.03%,其它因素有酗酒吸烟、肺炎衣原体感染、吸毒等。青年人脑梗死与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区别不大,但青年人脑梗死病人较多合并有梗死后抑郁,发生率为37.1%。结论:青年人脑梗死病因比较复杂,吸毒为青年人脑梗死的特点。治疗中加强抗抑郁治疗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42例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危险因素、诱因、发病情况、梗死部位、冠脉造影、并发症。结果:大量吸烟为最大的危险因素、生活不规律为最常见诱因、症状典型者居多、前降支病变多见、合并心律失常最常见。结论:青年人心肌梗死特点:诱因与大量吸烟、酗酒、过度疲劳有关,高脂血症多见,器质性心脏病变较少。既往多无心绞痛病史或病史较短,起病急,发病时以典型的胸痛症状为主,血管病变多为单支病变,梗死相关血管以前降支多见,可见到冠脉痉挛、冠脉造影没有明确病变,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者少见,预后相对老年人较好。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18例病情恶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前进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6):1481-1483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VBS)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39例VBS梗死患者根据病情是否进展恶化分为两组:进展性卒中组(PS组)和非进展性卒中组(nP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S组与nPS组比较,在VBS狭窄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压分级、心房纤颤(AF)发生情况及空腹血糖(FBS)、纤维蛋白原 (Fib) 水平、溶栓和降纤治疗方面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VBS狭窄积分、NIHSS、高血压、高血糖、AF、溶栓或降纤治疗与病情进展恶化相关.结论 VBS狭窄积分、NIHSS、高血压、高血糖、AF是VBS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溶栓或降纤治疗能够部分逆转脑梗死病情恶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脑梗死的常见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首发脑梗死病人197例,分析青年人群的常见脑梗死高危因素。结果:青年组病人男性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1),中、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病人肥胖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P<0.01),中、老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两指标均为老年组最高,中年组次之,青年组最低(P<0.01);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两指标均为中、老年组大于青年组(P<0.01),中、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多见于男性病人,与血压升高、抽烟、个人饮酒等因素有关。规范降压治疗,戒除不良烟酒嗜好,将有助于防范青年人群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及相关因子和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门诊和住院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脑出血被排除,总共有86例患者纳入研究.对86例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调查,出院1年后进行电话回访和门诊随访,对再发脑卒中的患者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 经过1年的随访调查,8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再发24例(27.9%),再发患者中有2例(8.3%)因大面积脑梗死出现死亡.单因素分析可见吸烟、血糖升高、高血压、低密度胆固醇升高、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上述7种因素均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控制首次卒中后的危险因素作为一种长期策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友元  高克琴 《四川医学》2010,31(11):1609-1611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为卒中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以同期收治的7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通过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收缩期血压、血脂、血糖、发热以及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征象对比。结果进展性卒中患者糖尿病史(P〈0.05),高血糖(P〈0.001),收缩压(SBP)过高过低(P〈0.01),发热和白细胞增多(P〈0.01),CT早期征象(P〈0.0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糖、SBP过高过低、发热、白细胞增多、CT早期梗死征象是卒中进展的高危因素。结论高血糖、血压显著变化(SBP过高过低)、发热、白细胞增多、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卒中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苏州市5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姑苏区城北街道50岁以上人口进行整群抽样,并统一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脑卒中患病率为10.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率,年龄越高患病率越高;非脑卒中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明显低于脑卒中组(P<0.05);年龄、高血压、肥胖、吸烟、饮酒、高血糖、心脏病、脑卒中家族史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防治中应积极调控血糖、血脂、血压等,并积极倡导戒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积极锻炼,以减少脑卒中危险因素,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及病死率。脑卒中;危险因素;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刘小团  黄铮 《中外医疗》2016,(22):51-5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常见病因。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青年脑梗死患者共84例,对其进行TOAST分型,对可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情况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年龄相仿的患者85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以上指标,得出结论。结果青年脑梗死发病率占同期全年龄组脑梗死患者的6.8%;其中男性占69.0%,女性占31.0%;18~34岁组占14.3%,35~45岁组占85.7%;不同TOAST分型患者所占的比例由高到低为:LAC 28例(33.3%),ATR 22例(26.2%), CEMB 15例(17.9%), OTH 13例(15.5%), UND 6例(7.1%);青年卒中患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的概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复杂,小动脉闭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青年脑梗死患者为最常见的TOAST分型;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血症可能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脑动脉狭窄(闭塞)的血管分布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308例经DSA和/或CT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其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分布特征及特点等进行比较,同时测血压、血糖(GLU)、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及同型半胱氨酸,与无脑动脉狭窄组比较以上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率(54.6%)明显高于颅外动脉(35.12%),比较脑动脉存在狭窄与无狭窄的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GLU、TG、TC、同型半胱氨酸、年龄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狭窄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吸烟、酗酒与脑动脉狭窄均相关,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该院收治的房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及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特征及入院时的相关检查指标,对房颤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率14.2%,其中有10例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余患者未进行任何干预;②房颤组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及合并肺部感染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③房颤组年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NIHSS评分高于非房颤组;④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高﹑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引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年龄﹑高血压﹑高血糖﹑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年龄≥60岁的BPPV患者113例和年龄≥60岁的体检者84例,分别测定并分析Hcy、血生化检查及血压,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BPPV组和对照组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年龄、性别、TC、TG、HDL、LDL、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白蛋白、肌酐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脑梗死、脑出血、吸烟及饮酒史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Hcy血症、相对较低年龄是老年BPPV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高Hcy血症是老年BPPV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Clinical findings and cranial CT scan identified stroke in 315 admitted patients at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1, 1989 to December 31, 1989. Hemorrhage was found in 137 cases and infarction in 178 cases (thrombosis in 124 cases, embolism in 54 cases). Most cases with stroke (72.4%) were distributed in ages between 55 and 74 year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64.8 years, which was about 3.3 years higher than those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an age 61.5 years).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117 persons (matched in age and sex) who had no history of stroke. In comparison of the five risk factors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trial fibrillat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smoking)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s, we found that cerebral thrombosi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smoking; cerebral embolism with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hypertension on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