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内经》看情志异常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只要发而中节,对人体健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所谓“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但是急剧或持续过久的情志变化又常常导致疾病,故《内经》中许多经文指出过度的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素问·调经论》中说:“夫邪之生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多种情志变化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认为不节制情志活动可能会影响生命,所谓“喜怒不节,生乃不固”。《内经》对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也有较深刻的认识。研究这些原因对于  相似文献   

2.
痞,其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为“否”、“痞”、“痞满”、“痞塞”。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日:“备化之纪……其病痞。”《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阳之复,厥气上逆……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指出了本病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故又称心下痞。乃无形之气结于心下,自觉胃脘部有痞闷不舒之感,可见于多种证候之中。对于痞满证治的认识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奠基于仲景,在《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证候的特征都有了简要的记载。由于其病因繁异,  相似文献   

3.
药能治病,妇孺皆知;但若用之不当,药亦能致病,这就非尽人皆知了。中医学把与药物运用失当直接相关的致病因素称作“药邪”。《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提出了要严格控制有  相似文献   

4.
“是药三分毒”。在中国医学史的相关资料记载,早在周代“毒与药”不分,统称“毒药”。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传说中神农所遇之毒即为“药”。秦汉时期谓“毒”为药物的偏性。如《本经》记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认为药性强烈、作用峻猛者是谓“毒”。魏晋以后“毒”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攻下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大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攻下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留者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因其重而减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伤寒论》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峻下、缓下、和下、润下和导下等法,从而发展了《内经》攻下的理论。近年来余等在临床上用攻下法治疗各科杂病,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1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病范畴,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  相似文献   

6.
寒证是阴邪易致肌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多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邪内盛所致的疾病。还与脏腑、八纲、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中各证兼现,因而临床多以寒证为主证。致病多在冬季,其他季节虽亦可见,但毕竟不如冬季之甚。故在对以寒证为主证的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重视。辨证求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人体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在“寒、热”证上。这是由“寒、热、表、里、虚、实、阴、…  相似文献   

7.
祛风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眼科用之尤广。一、风与眼病的关系《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许多疾病都可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盖风属木,木为肝,肝之窍在目,本乎一气,同类相召,故风邪最易侵犯目窍而致病。《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目位手人之头部,在上,风邪侵袭,眼首当其冲,所以对眼病来说,风的症状殊为多见,尤其是外眼病。风邪易兼夹他邪致病,眼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医集中有很多类似于现代类风湿关节炎的论述,如《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逆调论篇》中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气穴论篇》中曰:“饥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含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有“肾者主蜇,其实在骨……”。《素问·痿论篇》:“肾气热则腰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历代医家都同意“肾主骨”的理论,认为肾对骨确实起着主宰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均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有:“五脏所主……肾  相似文献   

10.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的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故治亦不同。现将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1少阳火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  相似文献   

11.
伤寒是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刺志论》说,“气盛身寒,得之伤寒”。在古代文献中,又常把“寒”字假借为“邪”之义,如孟子曰:“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在古代书面语言和文言中把多种外感病称为“伤寒”。如《小品方》讲:“伤寒,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肘后方》也说:“贵胜  相似文献   

12.
《黄帝素问直解》系清·高士宗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专著。高氏早年师从张志聪 ,后讲学浙江钱塘侣山堂 ,乃一代名医。《黄帝素问直解》充分展示了高氏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笔者现就此书所论的“生阳之气”之义 ,浅析如下。1 生阳之气为人身总体阳气虽说“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然于人身却各有实质内容 ,大凡脏腑、气血、营卫、经络……皆可以阴阳而蔽之 ,故“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但是人体之阳气 ,若天与日 ,故“凡通体之温者 ,阳气也 ;一生之活者 ,阳气也”[1 ] 。《黄帝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末又说 :“生阳之气本于阴精 ,互相…  相似文献   

13.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肝在人体脏腑中,尤具十分重要的作用,肝主一身之里就是其高度概括。《知医必辨》云:“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现代名医岳美中亦云:“临床所见杂病,肝病十居六七。”故探讨这一命题不仅有理论意义,且具重要的临床意义。一、寄生相火生发温煦天人相应的思想,贯穿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筋,筋生心……”《素问六节脏象论》:“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属木,气通于春,主少  相似文献   

14.
寒毒之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随着中医肿瘤病机理论体系发展,现代医家不断丰富寒毒与肿瘤发病、转移、治疗的相关性认识。寒毒作为一种特殊的复合病机,以“癌毒”为核心,兼夹寒邪,治当温阳解毒。“温阳解毒法”适用于寒毒病邪,是选择既具有温里祛寒之功,又兼具抗癌解毒之效药物组方的对应性治法,是多种肿瘤各期辨证应用的复合治法,也是恶性肿瘤的临床主要治法。“温阳解毒法”所应用的药物主要适用于癌毒夹寒的复合病机,代表药物包括附子、干姜、桂枝、川乌、花椒等。  相似文献   

15.
剖析李东垣的“阴火”论——兼论甘温除大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内伤学说中提出的“阴火”论点,后人时有争议,如内容、治疗、名称等问题。这里略加剖析,作为学术上的探讨。一、“阴火”论的来源东垣的“阴火”论,渊源于《素问》“阴虚生内热”之文。如《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  相似文献   

16.
血痹是风邪侵袭人体,血液凝涩于肌表,以致肌体局部麻木不仁的一种疾病。其始见于《内经》。《素问·痹论》云:“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灵枢·九针论》云:“邪入于阴,则为血痹”,即病邪入于阴,阴盛则寒,寒使血液凝涩,而致血痹。《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更进一步阐明了血痹的成因是“卧出而风吹之”.而仲景所论血痹,亦宗《内经》之旨,并结合临床实践,将其作为具有特定涵义之病名,而专篇论述,为后世辨治血痹奠定了基础。但仲景叙证简略,治法尚未完备,故对血痹还有深入研究之必要。一、关于血痹之成因对于本病的产生,仲景指出:“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医对脑溢血的认识青海省中医院王常绮在祖国医学的医籍中,有大量类似脑溢血的描述,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者暴死,其气反则生,不反则死”。《河...  相似文献   

18.
《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阴阳大论》与运气七篇大论的关系 ,宋林亿等作《素问》新校正时首次提出 ,云 :“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 ,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 ,犹《周官》亡《冬官》 ,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 ,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 ,《阴阳大论》亦古医经 ,终非《素问》第七矣。”可以看出 ,林亿等认为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采《阴阳大论》之文以补《素问》第七卷。后世学者亦多从林亿等所论。据现存有关文献记载 ,《阴阳大论》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云“撰用《素问》、《九卷》、《八…  相似文献   

19.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但是,中医体质学说仍有许多的问题尚未统一,包括体质的定义、体质的分类、体质与证的区别等。1体质的定义最早对体质进行描述的文献,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记载:“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2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四大内容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素问·方盛衰论》说:“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灵枢·逆顺篇》:说:“脉之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