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有蒂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患者共43枚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分别采用内镜下钛夹和(或)尼龙圈套辅助电切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枚巨大息肉中,结肠26枚,直肠17枚。其中14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24枚息肉采用钛夹+高频电切术治疗,5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钛夹+高频电切术治疗,均未出现穿孔,术中出血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急诊内镜下加用钛夹止血成功,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金属钛夹、尼龙圈套辅助高频电切术,能有效预防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切除术中和术后出血,是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钛夹钳夹加高频电凝电切法切除大肠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6月对23例结肠息肉患者采取钛夹钳夹后电凝电切法切除结肠息肉.结果 共计电凝切息肉23例28颗.息肉直径1.5~8.0 cm,蒂直径0.6~1.5cm,除1例外所有息内均成功切除,未发生大出血及穿孔,其中幼年性息肉5颗,绒毛管状腺瘤3颗,腺瘤性息肉18颗,增生性息肉2颗,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生出血,全组患者未见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对消化道息肉采取钛夹钳夹之后电凝电切法切除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凤英  周彪 《全科护理》2014,(18):1675-1676
[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尼龙圈套联合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围术期护理的重要性。[方法]对41例病人共43枚大肠有蒂巨大息肉分别采用内镜下钛夹和(或)尼龙圈套联合电切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结果]43枚巨大息肉中,其中14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24枚息肉采用钛夹+高频电切术治疗,5枚息肉采用尼龙圈套+钛夹+高频电切术治疗,均未出现穿孔,术中出血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急诊内镜下加用钛夹止血成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金属钛夹、尼龙圈套联合高频电切大肠有蒂巨大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医护的默契配合、术后的仔细观察和护理可降低该类病人的手术风险、避免出血、穿孔、感染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时合并出血的预防及处理。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54例隆起型结肠息肉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金属钛夹治疗结肠息肉,采用术中于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术中注射组23例)、术前金属钛夹根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术前注射组15例)或术后金属钛夹根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术后注射组16例)等三种方法预防切除术合并的出血,观察出血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结果54例患者中共发生出血15例,其中10例发生于术中[术后注射组6例,占该组的37.5%(6/16);术中注射组4例,占该组的17.4%(4/23)];5例发生于术后[术前注射组2例,占该组的13.3%(2/15);术中注射组3例,占该组的13.0%(3/23)]。发生出血均立即给予静脉注射凝血酶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手术切除均成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肾上腺素术前、术中或术后注射,均可有效预防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合并的出血。若发生出血,应及时给予凝血酶静脉注射,失血过多者立即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5.
金属钛夹减少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斌  许建明  谢惠君 《临床荟萃》2006,21(12):868-869
结肠息肉切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出血,大约占结肠息肉切除术的1%~6%。其中只有不超过50%的息肉在切除后立即出血,更多的是发生在术后几天至两周的迟发性出血。目前,准确预测迟发性出血仍然很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减少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迟发性出血,术前可以预先用金属钛夹钳夹长蒂息肉的蒂部;而对于广基或侧向发育型息肉,在息肉切除后可以用钛夹封闭创面。Hachisu指出预防性放置金属钛夹具有防止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电凝与钛夹联合注射血凝酶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重症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电凝组与钛夹组各34例,均采取联合内镜下注射血凝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电凝组即时止血率97.06%,术后1周之内再出2例,止血成功率94.12%;钛夹组即时止血率100.00%,术后1周之内再出1例,止血成功率97.0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凝组1例止血失败转为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术后再出血采用内镜下再次注射止血后成功;钛夹组在术后3 d时1例患者出现呕血,内镜检查发现钛夹脱落,再次内镜下钛夹治疗后止血成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电凝与钛夹联合注射血凝酶治疗重症消化性溃疡出血均能起到良好止血效果,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物经内镜切除后创面采用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荷包缝合技术及单用金属夹缝合的临床应用,了解两种缝合方法在术后预防发热、腹痛、出血和穿孔的临床疗效,旨在探索内镜下切除消化道肿物后创面的简单、有效、经济的闭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肿瘤性病变的84例患者,单用金属夹(金属夹组)缝合创面42例,金属夹联合尼龙绳荷包缝合(荷包缝合组)创面42例,比较两组金属夹数目、耗用时间、操作成功率、术后并发发热、腹痛、出血、穿孔及金属夹滞留情况。结果荷包缝合组创面大于金属夹缝合组,而使用金属夹数目、操作时间两组无明显差异,金属夹缝合操作成功率88.10%(37/42),荷包缝合组为100.00%,术后一过性发热(发热时间≤24 h)金属夹组3例,荷包缝合组2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发热(24 h)金属夹组7例,荷包缝合组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术后腹痛7例,迟发性出血5例,迟发性穿孔4例,荷包缝合组腹痛1例,无迟发性出血、穿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中1例并发迟发性出血、穿孔经内镜下荷包缝合、禁食水、卧床休息、抗感染和止血等治疗痊愈,3例迟发性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4例迟发性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成功。住院时间荷包缝合组明显低于金属夹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夹组中有6例金属夹未完全脱落,荷包缝合组全部脱落。结论尼龙绳联合金属夹荷包缝合技术能有效闭合内镜下消化道肿瘤切除后创面,操作技术简单,住院时间短,能减少或者防止腹痛、迟发性穿孔、出血的发生,无金属夹滞留。  相似文献   

8.
李欣  浦江  刘超群  付山峰  王晓辉  于兰  崔立红 《临床荟萃》2012,27(15):1311-1313
目的 探讨金属钛夹在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电切术中的应用价值与安全性评价.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对253例直径大于0.5 cm的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金属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对于山田Ⅲ型、Ⅳ型息肉先用钛夹钳夹蒂根部后进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对于山田Ⅰ型、Ⅱ型息肉先进行黏膜下注射,息肉隆起后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再用钛夹夹闭创面.结果 253例共312枚息肉,切除307枚,使用钛夹344枚,成功率98.4%.所有病例术中、术后未见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对消化道息肉应用金属钛夹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疗效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巨大息肉高频电摘后应用金属夹预防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的效果.方法对25例27枚胃肠道巨大息内行高频电凝摘除后应用金属夹钳夹息肉残蒂或创面.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及穿孔,平均随访35 d.结论胃肠道巨大息肉高频电摘后应用金属夹能有效预防迟发性出血和穿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预防性蒂部结扎法对大肠有蒂大息肉切除术中发生的出血及穿孔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91例术前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的大肠有蒂息肉(息肉直径≥1.0cm,蒂部直径0.5~1.0cm)进行息肉切除术,其中采用钛夹结扎息肉蒂部后进行高频电切除的30例(钛夹组),采用尼龙圈结扎息肉蒂部后进行高频电切除32例(尼龙圈组);只进行高频电切除29例(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操作成功率、早期出血发生率、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及穿孔率。结果钛夹组无早期出血,有1例出现了迟发性出血(3.3%),尼龙圈组有2例操作失败(6.25%),其中1例因尼龙圈将息肉蒂部横断而出现了早期出血(3.1%),尼龙圈组无迟发性出血,对照组有4例早期出血(13.8%)及5例迟发性出血(17.2%),各组均无穿孔发生。结论对于体积大的有蒂大肠息肉,进行预防性蒂部结扎能有效地预防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金属钛夹钳夹术及去甲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对结肠巨大息肉进行预处理,并探讨预处理对内镜下切除结肠巨大息肉的价值。方法选取行肠镜检查中发现结肠巨大息肉的86例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处理组(43例)及对照组(43例)。记录2组肠镜下切除息肉后,出现早期、晚期并发症的例数,并发症出现后补救处理的操作时间,操作视野清晰度及需行急诊开腹手术例数。结果预处理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6.98%比27.91%,P<0.05);出现并发症后处理所需时间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8.0±1.78)min比(19.5±2.36)min,P<0.05)。晚期并发症、开腹手术病例、视野清晰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结肠巨大息肉行预处理,再行息肉镜下切除,能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增加操作的安全性,且能减少出现并发症后处理所需时间。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1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男性、结肠息肉部位多发于全结肠、息肉个数>10个均为结肠息肉再发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9、<0.001、0.028)。再发组(160例)癌胚抗原水平高于未再发组(P=0.014),而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困难性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技巧。方法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摘除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结果76例患者133枚息肉均为一次性完全切除,2例出现迟发性出血,无即刻及迟发性穿孔发生。结论根据困难性结直肠息肉的不同类型,灵活合理地联合使用多种治疗技术,可以完整、安全地切除病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治疗不同病因致结肠穿孔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0例不同原因导致的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8例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患者,行破裂肠管切除、远端关闭、近端造口术;对13例外伤性结肠破裂患者行Ⅰ期切除吻合术;对14例癌性结肠穿孔患者行Ⅰ期切除吻合术;对3例乙状结肠扭转肠坏死穿孔患者行分期手术;对2例纤维结肠镜检致穿孔患者行肠穿孔修补术。结果治愈36例,治愈率为90%;死亡4例,病死率为10%。结论对结肠穿孔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穿孔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金属夹钳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在内镜下应用金属夹钳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179例消化道息肉患者。术后内镜随访,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共成功切除216枚消化道息肉,息肉直径0.8~3.0cm,平均直径2.1 cm;成功切除率100%;无患者发生术中出血,1例(0.5%)患者发生术中穿孔;5例(2.7%)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迟发出血,再次内镜下治疗均成功止血。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病变,其中2例为息肉癌变。术后随访中6例患者息肉残蒂存留,再次予以内镜下切除。结论:内镜下应用金属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消化道息肉能显著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EMR组与高频电切术组,每组各40例,EMR组采取EMR治疗,高频电切术组用高频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质量评分,统计和比较两组术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高频电切术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97.50%和90.00%、5.00%和15.00%、2.50%和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较高频电切术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邢玲 《中国内镜杂志》2020,26(12):29-34
目的 探讨和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及黏膜切除术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10例(息肉442枚)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150例(息肉203枚)、内镜下APC组40例(息肉66枚)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120例(息肉173枚),并分别对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内镜下APC组总有效率95.00%和EMR组总有效率96.67%均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提高,而无效率5.00%和3.33%均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镜下APC组和EMR组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情绪、社会活动和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总分均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提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MR组患者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0.83%)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MR组患者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内镜下APC组略有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APC和EMR在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大肠息肉的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将2 623例行内镜检查患者按年龄段分为2组:中青年组(<60岁)1 236例,老年组(≥60岁)l 387例.比较2组大肠息肉检出率、癌变率及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与病理类型,并观察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结果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417例(共567枚息肉),均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出血、穿孔、烧灼伤等并发症发生.老年组的大肠息肉检出率和癌变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1.77%比9.30%、3.31%比1.74%,均P<0.05),且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P<0.05).中青年组以炎性息肉为主,老年组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组息肉分布均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大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具有简单、创伤小、痛苦少、省时、安全、费用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大小及分布特点,探讨色素结肠镜对结肠良性息肉的诊断及氩离子体凝固术(APC)、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钛夹术治疗良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在该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及病理诊断为良性结肠息肉且行治疗的175例患者资料。结果通过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检查,结肠良性息肉以单发性息肉为多;结肠在多部位有多发息肉类型为多;左半结肠中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数较多且息肉直径较小,右半结肠中的升结肠息肉较少且直径较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微小息肉和小息肉的诊断,染色检查提高了结肠多发息肉的检出率。结论色素内镜可以提高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多发息肉检出率,减少漏诊率,有助于良性息肉的鉴别诊断;依据结肠单发和多发息肉结合息肉大小选择APC、高频电凝电切术或者EMR其中一种内镜治疗或联合2种内镜治疗方法,疗效明确、手术安全,以APC息肉切除术最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