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筱英  吴敏 《全科护理》2013,(36):3418-3419
[目的]探讨不同扩皮方法可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方法]选择需行PICC置管的227例病人,按其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108例和观察组119例,两组均采用赛丁格技术(MST)行上臂PICC穿刺,其中对照组采用穿刺点扩皮方向与皮纹垂直,解剖刀刀锋背向导丝,尖端横向切开皮肤0.3 cm为标准;观察组采用穿刺点扩皮方向与皮纹平行,解剖刀刀锋背向导丝,尖端垂直进入皮肤0.2 cm为标准,比较两组穿刺后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PICC置管时穿刺点扩皮沿皮纹方向可减少穿刺点的渗血,降低病人高风险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两种穿刺方法对PICC置管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插管前评估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观察传统穿刺法与改良穿刺法行PICC置管的差别。方法将7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采用改良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观察两组穿刺置管首次成功率及24h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两组静脉穿刺置管首次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置管首次成功率及24h穿刺点出血情况均显著优于传统穿刺法置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2012年2月-4月选取需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41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静脉穿刺次数、穿刺点出血、穿刺周围皮肤红肿、皮温增高、穿刺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自愿选择PICC置管6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h内出血61例(88.4%)、24h后出血2例(2.9%),周围皮肤发红8例(11.6%),皮温增高4例(5.8%),穿刺肢体肿胀2例(2.9%);选择静脉留置针34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h内出血4例(1.1%)、24h后出血18例(5.2%),周围皮肤发红68例(19.5%),皮温增高54例(15.5%),穿刺肢体肿胀62例(17.7%)。结论早期选择PICC静脉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静脉治疗中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及穿刺痛苦,优化管理整体治疗周期静脉治疗费用,是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术在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留置外周静脉困难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肉眼观察操作,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技术,比较两组穿刺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位置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操作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外周静脉开放困难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管道术,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耗时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 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 PICC 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70例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置管,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等.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护理,观察组在普通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比较2组行PICC置管后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行首次PICC置管穿刺的成功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PICC留置时间为(108.92±2.35) d,优于对照组的(82.65±3.79)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均在术后30 d内并发症情况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6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乳腺癌静脉化疗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延长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风险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16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按照PICC置管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记录2组PICC置管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记录置管后1周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采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的方案对PICC患者进行护理能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传统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5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的一次成功率为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5);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3±8.6)d比(89.3±9.6)d;t=5.2,P〈0.01];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例数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1%比10.71%;χ^2=16.39,P〈0.05),而导管脱出、感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3.0%高于对照组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结论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增加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比传统PICC置管术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奥瑞姆(Orem)自理模式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接受外周导人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对比的方法,将96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的乳腺癌患者分成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实施Orem自理模式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导管堵塞2例,静脉炎3例,导管脱出1例,穿刺口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589%;观察组发生导管堵塞0例,静脉炎1例,导管脱出1例,穿刺口出血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16%,在开展特殊心理干预前后,乳腺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3,P<0.01).结论 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PICC置管并发症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332-2334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摄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观察组置入最适位置36例,成功率92.31%,置入上腔静脉39例,成功率90.70%;对照组置入最适位置12例,成功率38.71%,置入上腔静脉31例,成功率72.09%。观察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及最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785,4.5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43±3.20),(50.46±3.20)cm,与实际置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24,1.509;P〉0.05)。结论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马容莉  马姗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5):1193-1194
目的探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应用于老年高龄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66例需行PICC穿刺的老年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或盲穿法。结果两组患者的舒适度、一针穿刺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视锐5TM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高龄患者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发生率,保证置管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股动脉搏动微弱或者不明显时,股静脉采血的体表定位技巧。 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5月入急诊抢救室的319例周围循环衰竭需抽取股静脉血的危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63例患者按传统的股静脉穿刺方法,即在股三角区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内侧0.5cm处进针穿刺,如触不到搏动则在印象区试抽;实验组156例患者按照新股静脉体表定位法穿刺,即在下腹部和外阴部形成的皮肤褶皱线与耻骨联合所在水平线2条线的中分水平线与腹股沟韧带内缘交点的内侧0.5cm处进针。 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62.58%)明显低于实验组(96.79%)。 结论 新股静脉体表定位法穿刺抽取血标本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PICC固定方法和更换透明敷料的频率对多汗患者PICC隐性脱管发生率的防范效果。方法选择PICC导管留置的住院患者1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每周更换1次;干预组患者采用透明敷料固定导管,每3天更换1次,同时于近穿刺点2 cm处导管上透明敷料下加贴水胶体敷料。观察两组患者脱管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脱管率为28.3%,干预组脱管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36,P<0.05)。结论采用加强导管固定方法及增加敷贴更换频率能有效地减少多汗患者 PICC隐性脱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压迫颈静脉法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的效果。方法将216例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误入颈静脉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人颈静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8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应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即采用8号头皮针替代塞丁格套件中的20 G套管针进行置管,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中患者疼痛程度、置管后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728,P=0.010;χ2=5.939,P=0.031),而置管中患者疼痛程度、置管后出血或皮下淤血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4.240,P=0.000;χ2=5.252,P=0.042;χ2=8.207,P=0.008)。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操作简单,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临床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乙醇脱碘在PICC维护中的效果,探讨PICC维护中乙醇脱碘的必要性。方法将60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消毒换药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消毒后,再用乙醇脱碘,待干,最后粘贴透明敷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皮肤表面菌落数、待干时间及换药总时间观察两组维护7d后贴膜卷边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38,P>0.05);观察组消毒后自然待干时间(6.41±4.80)min、换药总时间(16.60±2.71)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8,2.89;P<0.05);对照组敷贴卷边>2 cm患者占93.3%,观察组占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2,P<0.05)。结论采用乙醇脱碘的维护方法能有效地缩短消毒液待干时间及换药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透明敷贴的卷边松动情况,减少穿刺点感染的几率,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按入院时间先后次序,将75例行PICC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时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定期门诊复诊,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对患者进行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出院后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对PICC患者进行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20.
梅思娟  孙龙 《护理学报》2014,(20):70-72
目的探讨2种中医护理方法对超声引导下PICC所致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将90例PICC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耳穴贴压组、神门穴按揉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超声引导下PICC操作方法,置管过程中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止痛;耳穴贴压组、神门穴按揉组置管过程中,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神门穴贴压、穴位按揉止痛,比较3组患者PICC所致疼痛程度。结果耳穴贴压组、神门穴按揉组置管疼痛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穴贴压组与神门穴按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和神门穴按揉均可减轻超声引导下PICC所致疼痛,提高患者置管过程中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