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佛山市流动人口麻风病的发病特征,探讨其防治策略和优质的管理模式.方法:对2000~2009年佛山市流动人口发现并登记的35例麻风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5例患者占全市同期麻风发病总人数的49.3%,早期发病率(病期<2年)为54.84%,首诊Ⅱ级畸残率为16.13%,男女比为3.38:1,民工占42.86%,门诊发现居多,占94.29%.结论:佛山市流动人口麻风病不容忽视,要加强流动人口麻风病的主动发现、及时诊治和规范管理,以尽快消除传染源,减少传播,保护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2.
正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已流行4000多年,曾经肆虐世界五大洲的各个国家,曾与梅毒、结核并称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自1981年WHO推广联合化疗以来,麻风现症病例数迅速减少,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患病率≤1/1万)[1],浙江省于1995年实现了以县(市、区)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市麻风病的流行特征及评价其防治效果,为有关部门制定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全市1951年~200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历年发现病人1926例,多菌型728例,少菌型l198例。患病率从最高的1962年的0.586‰下降到1996年的0.004‰,发病率从最高的1954年的9.521/10万下降到1996年的0.078/10万。结论:广东省惠州市麻风病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各项指标均已达到麻风基本消失的标准以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歙县麻风病的流行与分布变化.方法用统计学原理回顾性分析1957~1999年底的麻风病人病历资料.结果截止1999年,歙县累计发现麻风病人191人,男148人,女43人;多菌型99人,少菌型92人;通过几代人的防治,患病人数由1966年最多时的82例下降到1999年的2例,患病率由1966年最高的21.4/10万下降到1999年0.39/10万,其中1995~1999年平均患病率降为0.7/10万;平均发病率和发现率自1957~1961年最高的5.66/10万和4.45/10万分别降至1995~1999年的0.11/10万和0.15/10万.自1975年以后麻风病人均散在零星发病.结论(1)歙县已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2)经过继续努力,完全消灭麻风病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东省近10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的流行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4~2013年广东省麻风病新发现病例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3年全省共新发现麻风病1201例,年均发现率0.13/10万,发现率最高年份为2004年(0.17/10万),最低年份为2013年(0.08/10万);年均患病率0.39/10万,患病率最高年份为2004年(0.41/10万),最低年份为2013年(0.34/10万)。新发病例在21个地市均有分布,但地区分布不均,其中户籍病例主要集中在粤东、粤西地区,非户籍病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新发病例中男性病例占65.3%,儿童病例占2.2%,多菌型病例占87.3%,2级畸残病例占13.7%,非户籍病例占25.0%。结论:近10年广东省的麻风病疫情处于较平稳的低流行状态,但仍存在病例早期发现力度不足、非户籍病例比重逐年上升等问题,因此防治工作不容松懈,应加强早期发现力度,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广东省近11年麻风新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0~2010年广东省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年来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比率为64.3%,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26.37%,Ⅱ级畸残率为11.9%。早期发现的病例其Ⅱ级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以上的畸残率(P〈0.001)。病例发现以门诊发现为主,约占88.81%。结论:目前广东省的麻风病基本处于低流行状态。99%的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但粤东和粤西地区是当前新发病例较集中的地区,另外在珠三角流动人口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防治策略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粤东和粤西,并加强流动人口麻风病例的监测发现、治疗管理工作,加强培训和宣传,着重提高早期发现病人,以更好地控制传播和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7.
那曲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北部 ,全地区共有 11个县处 ,14 7个乡镇 ,14 87个行政村。民族以藏族为主 ,总人口为 333970人 (2 0 0 0年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历年那曲地区麻风病病历、登记卡。那曲地区 2 2年麻风总结 ,那曲地区 2 2年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本地区自 1974年开始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 ,截止 2 0 0 0年底统计 ,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 191例。其中男 117例(6 1.3% ) ,女 74例 (38.7% ) ;多菌型 10 8例(5 6 .5 % ) ,少菌型 83例 (4 3.5 % ) ;畸残 5 9例(30 .9% ,二级以上 ) ;DDS治疗 112例(5 8.6 % ) ;MDT治疗 78例 (4 0 .8% …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佛山市20032012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32012年麻风病流行特征,探讨麻风病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对20032012年间佛山市新发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0年来麻风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率为61.54%,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期为1.82年,Ⅱ级畸残率为13.82%,早期发现病例其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的畸残率;外地籍病例数明显多于本地户籍病例数,皮肤科门诊发现病例约占92.31%。结论:经过近60年的综合防治,佛山市麻风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达到基本消灭指标,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多,流动性大,输入病例每年仍有零散发生,且多为多菌型的青壮年,防治工作力度丝毫不能放松。当前的防治策略应当把工作重点放在三级防治网建设,加强培训,筑牢网底提高基层相关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把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入职体检关,着重做到早期发现病人,治疗病人,以控制疾病传播和降低其致畸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广东省乐昌市麻风病流行规律及其防治效果,为指导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5年为一年段,回顾性分析1956-2005年乐昌市麻风病的流行特征。结果:患病率从最高1961-年段的12.73/10万下降到2001-年段的0.04/10万;发现率从1956-年段的4.52/10万下降至2001-年段的0/10万。结论:为巩固“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成效,应加强麻风病各项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揭阳市区麻风病流行特征和评价防治效果。方法:对揭阳市区1956-2000年麻风病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病率由最高1966-年段的166.6/10万下降至1996-年段的0.97/10万,发现率由最高1956-年段的19.88/10万下降至1996-年段的0.25/10万;儿童发病率逐年减少,从1986年开始没有15岁以下儿童病例;新发病人病期逐渐缩短,畸残率明显下降。结论:广东省揭阳市区麻风病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已处于低流行状态。为巩固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成果,应继续加强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健全三级防治网,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探讨新时期的麻风病防治新策略。方法:对肇庆市1996年~2001年麻风病疫情和新发现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流行时期比较有了明显变化: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相对稳定,病例呈离散型分布,发病年龄逐年升高,儿童发病很低,多菌型(MB)型比较显著升高,病例家庭分布下降。病例特征:病人中复发病例较少,Ⅱ级以上畸残率下降,病人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结论: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防治策略必须根据相关的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暂住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该人群麻风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985-2004年深圳市暂住人口中发现并登记的75例麻风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7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3.41∶1,多以青壮年为主;发病以结核样型麻风(T)为主,占50.67%,发现方式主要是皮肤科门诊发现,占86.67%;首诊畸残率为10.67%。结论:麻风病的防治,应加大防治知识宣传,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做好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康复,实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1991年~200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近10年麻风病例发现情况,评价目前防治策略,并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省的麻风疫情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部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991年~2000年广东省麻风病年发现率及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而发现率的年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患病率的下降;1991年~1995年麻风病年发病率与发现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2.775,P>0.05),但后5年(1996年~2000年)两者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t=6.668,P<0.01);病例的早期发现平均为74.02%,各年变化不大;在病例的发现途径方面,被动发现(门诊,线索)占94.17%,各年比例变化不大。结论:在麻风疫苗实际应用之前,病例发现仍然是控制麻风病的主要手段,今后病例发现仍然是以皮肤专科门诊为主。1991年~2000年的发现率年下降幅度小于患病率,说明要彻底消除麻风病,仍要一定的时间。必须通过加强皮肤专科及相关科医生对麻风病的诊断水平,大众的健康教育宣传等措施,提高麻风的早发现、早治疗来进一步控制及消除麻风。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128例新发现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广东省2007年新发现麻风病人进行专项调查,进一步探讨麻风病防治策略。方法:利用麻风病例专项调查问卷获取麻风病人来源、发现方式、确诊时间,确诊机构等信息,利用EPI data系统录入数据,统计分析利用SPSS 13.0。结果:本地100例新发现麻风病人主要分布在湛江、揭阳、汕头等地,28例流动人口病人主要来自广西、湖北、四川、湖南、江西、陕西、贵州等省份。92.2%的病人在门诊发现,85.5%由皮防所确诊,诊断延迟最长者为10年。20.4%的病人是LL型,28.2%的病人是BL型。结论:我省对于病人的早期发现和诊断都不理想,因此必须把对麻风高发地区的宣传教育和对皮肤科医生的麻风病诊疗知识培训作为麻风病防治的重点,以便及早控制和消灭麻风病。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1996~2000年性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4  
目的:了解广东省近5年的性病流行特点,为有关部门制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材料:来自全省22个地级市及78个县的性病防治机构上报的“性病疫情月报表”。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结果:1996-2000年的性病平均年发病率为(12.54±3.17)/10万,平均年发病数为90458±3162例,年平均增长(1.11±3.76)%,各年的性病发病变化不大。其中,NGU、梅毒、生殖器疤疹的发病逐年上升,淋病的发病逐年下降,尖锐湿疣发病则是先下降(1997-1998年)后回升(1999-2000年);性病发病以男性病例居多,男女病例比为1.58:1,但女性病例有上升趋势;性病发病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江门等沿海城市。结论:应进一步加大性病防治力度,重要的防治对策是以加强社会人群的健康宣传教育和性防机构的诊疗水平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以改变广东省性病发病居高不下的流行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麻风病发现及特征。方法:本对1985年-2000年发现并登记的92例深圳市户籍人口及暂住户口麻风患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①患来源于户籍人口39例,占42.39%,暂住人口53例,占57.61%;男女比例2.7:1,多以青壮年为主;②发病型别以少菌型为主,占58.69%,但暂住人口多菌型病人明显高于常住户口;③早期发现率70.65%,首诊畸残率为9.78%;④常住户口病人规则治疗率为100%,但暂住户口病人规则治疗率低,为81.13%,失访率达18.87%。结论:麻风病的防治,应加大防治知识宣传,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对暂住户口麻风病人,应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患的身体、心理、社会康复,实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桂林市麻风病家庭发病情况,为制定麻风防治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2009年桂林市报告登记的1806例麻风病资料进行统计,并对其中198户麻风病人家庭内发现的254例麻风病人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254例继发病人中,男168例(66.14%),女86例(33.86%),一个家庭有3例以上麻风病人44户(22.22%)。顺向传染144例(56.69%),平向传染82例(32.28%),逆向传染19例(7.48%),其他传染9例(3.54%)。结论麻风发病具有明显的家庭内聚集现象,顺向传染明显高于其他传染,麻风家庭等高危人群的密切监测和健康教育应成为麻风低流行地区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汕头市区1952年~2001年麻风病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汕头市区麻风病的流行情况,评价50年防治效果。方法:对汕头市区1952年~2001年麻风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汕头市区:1952年~2001年累计发现麻风病1013例,现有现症病人5例。我市区麻风病流行特征呈持续性下降,发病率、发现率、患病率分别由1952年段的15.16/10万、30.54/10万、1.76‰下降至1997年段的0.06/10万、0.07/10万、0.004‰,下降幅度分别为99.6%、99.8%、99.8%,1988年后未发现儿童患,1983年后未发现病人家属发病。结论:汕头市区麻风病的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各项指标均处于部颁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以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6—2020年中国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为进一步消除麻风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6—2020年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麻风病疫情监测年度报表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0年, 全国共累计报告新发麻风病患者2 697例, 其中儿童46例(1.71%)、女性894例(33.15%)、流动人口374例(13.87%)、多菌型2 443例(90.58%)和2级畸残患者546例(20.24%);发现复发患者203例。到2020年底, 全国登记现症麻风病患者1 893例, 较2010年(6 032例)减少68.62%;36(1.2%)个县(市)患病率大于1/10万, 新发麻风病患者中2级畸残患者72例(17.73%)。结论 2016—2020年我国麻风病报告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稳步下降, 麻风病继续保持整体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12年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订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省20042012年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订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省20042012年的性病疫情报病资料进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①20042012年的性病疫情报病资料进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①20042012年全省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37 814例(报告发病率为47.54/10万)增至2012年的146 469例(报告发病率为139.43/10万),年均增长21.10%,2008年始上升趋势平缓。②全省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三角地区。2012年,性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市的报告发病率均高于250/10万。全省性病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市集中于粤东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均低于50/10万。③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缩小,由2004年的1.80∶1缩小至2012年的1.01∶1。202012年全省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37 814例(报告发病率为47.54/10万)增至2012年的146 469例(报告发病率为139.43/10万),年均增长21.10%,2008年始上升趋势平缓。②全省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三角地区。2012年,性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市的报告发病率均高于250/10万。全省性病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市集中于粤东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均低于50/10万。③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缩小,由2004年的1.80∶1缩小至2012年的1.01∶1。2049岁的性活跃人群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75%以上。2009至2012年,≥60岁组报告病例数增长率均高于2049岁的性活跃人群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75%以上。2009至2012年,≥60岁组报告病例数增长率均高于2029岁组及3029岁组及3039岁组。结论:广东省性病流行趋势呈持续缓慢增长,性病报告病例地区差异大,≥60岁组构成逐渐增加,应加强性病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性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