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CRRT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腹内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住ICU的重症胰腺炎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重症胰腺炎常规治疗,开放性液体复苏;Ⅱ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CRRT 3 d及限制性液体复苏,监测治疗前、治疗后1 d、3 d、5 d的腹内压、血乳酸、APACHEⅡ评分,计算复苏达标时液体总量、ACS需手术减压病例数。结果Ⅰ组复苏液体量为(7 540±250)ml,Ⅱ组复苏液体量为(4 200±165)ml,两组比较P〈0.05。Ⅰ组腹内压较Ⅱ组明显增高,P〈0.05;Ⅰ组的APACHEⅡ评分高于Ⅱ组,P〈0.05;Ⅰ组需手术减压患者6例,Ⅱ组手术减压2例,P〈0.05;Ⅱ组较Ⅰ组血乳酸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RT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达到复苏效果,对患者的腹内压影响小,需要手术减压患者比例低,是SAP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措施。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输液量、复苏开始时间、胶体液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治愈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复苏开始时间、平均输液量、胶体液量均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RDS发生率、ARF发生率、DIC发生率、脓毒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可明显降低重症胸部创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ARDS、ARF、DIC及脓毒血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术前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47例肝脾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23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24例),对比两组手术前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红细胞比积(HCT)等指标,对比两组术后患者存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的死亡率、MODS发生率、ACS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B组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A组,B组凝血酶原时间较A组无明显延长(P均〈0.05),B组血清乳酸水平与A组相当(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在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高渗盐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7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组(n=36)与高渗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4)两种方法的治愈率、死亡率及MOD8发生率。结果常规组输液量(3080±504)ml,治愈率72.2%、死亡率27.8%,MOD8发生率36.1%;高渗盐水组输液量(1013±320)ml,治愈率91.2%、死亡率8.8%,MODS发生率13.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水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MO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创伤性休克早期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经验。方法分析106例创伤性休克早期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收缩压维持的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严格限制液体复苏(A组,62例)和一般限制液体复苏(B组,44例)两组,A组患者术前收缩压维持在80 mmHg左右,B组术前收缩压控制在90 mmHg以上,比较两组抢救治疗疗效。结果B组液体的总输液量明显多于A组,术前Hb含量和HCT值明显低于A组;B组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均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术前严格限制液体复苏,将患者术前收缩压维持在80 mmHg左右即可,可减少液体输入总量,减少ALI/ARDS和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117例出血未控制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常规组,56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平均动脉压(MAP)、急诊液体复苏后手术前测得血气剩余碱(BE)、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MAP、BE、PT及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可明显改善机体组织灌注和供氧,避免使血液过度稀释,改善凝血功能,减少器官衰竭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蒋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3008-300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后24h内液体复苏量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充分性液体复苏,实验组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后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抢救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稳定患者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患者的临床体征,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抢救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彭艳  彭雪刚  文刚  王俊英 《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腹腔感染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观察复苏后2组大鼠的出血量、输液量、存活率;复苏后在腹腔注入内毒素,再将2组大鼠各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2h、4h测定血清中的TNF-α和IL-6水平。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输液量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2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大鼠的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相同时间点的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出血量及死亡率,同时在复苏后继发腹腔感染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降低大鼠的TNF-α和IL-6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功能复苏和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中医院201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30例)和单纯液体复苏组(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腹内压、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部体征消失时间及免疫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和腹内压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和腹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部体征消失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免疫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降低腹内高压的发生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88-91
目的评价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规液体治疗72 h,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72 h复苏液体总量分别为(14500±930)mL、(12400±82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实验组腹内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乳酸、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ICU住院日、需要手术减压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ICU病死率、28 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能达到较好的液体复苏效果,改善患者的循环状态、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腹腔内高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宋功莹  徐国平 《当代医学》2021,27(14):168-17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伴创伤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STBI伴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早期复苏时间、总输液量、胶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血乳酸及红细胞比容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期复苏时间、总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胶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BI伴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临床指标,降低总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张云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204-1206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下腔静脉超声监测下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重症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20例(男82例,女3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下腔静脉超声监测的GDFT 72 h,B组采用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规液体治疗72 h,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A组和B组患者72 h复苏液体总量分别为(14 500±920)mL、(12 500±81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液体复苏后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19.00±4.75)%]明显小于治疗前[(60.66±10.10)%,P<0.01];治疗后A组腹内压较B组明显降低(P<0.01);A组的APACHEⅡ评分低于B组(P<0.05); A组血乳酸、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较B组均低(P<0.05);A组患者ICU住院日、需要手术减压率均低于B组(P<0.05)。但两组患者ICU病死率、28 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下腔静脉超声监测下GDFT能达到较好的液体复苏效果,改善患者的循环状态、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腹腔内高压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将8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42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43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60-90)mmHg,限制组在手术止血前以平均20mL/min的速度输入平衡液及胶体液,维持MAP在(40—60)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II)及治愈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554-232)mL,PT(12.5±1.7)s,治愈率90.7%;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741±430)mL,PT(14.5±1.9)s,治愈率73.8%。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术前输液量明显减少,明显著降低,治愈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调动机体凝血机制及其他代偿机制。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素江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318-1318,1343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分析3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早期液体复苏过程;观察复苏时间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情况;对比输入胶体与晶体液的情况。结果全组除死亡2例外,其余(包括经保守治疗失败转手术引流4例)均治愈。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期液体复苏时及时补充胶体液能减少液体输入量,缩短复苏时间,早期限制性液体输入降低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休克早期救治1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求一种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15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早期补液量分成三组:小剂量组〈1 500 ml,中剂量组1 500~2 000 ml,大剂量组〉2 000 ml。比较三组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和总存活率。结果: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输液量中剂量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三组中ARF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RDS的发生率在大剂量组中(33.33%)明显高于小剂量组(18.75%)和中剂量组(17.54%)(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未控制性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患者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液体复苏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07例,随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54例,积极液体复苏组(积极组)53例,对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乳酸、碱剩余、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输入液体量、病死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小时输液量限制组输液量为(2310±469)mL,积极组输液量为(3105±665)mL,限制组病死率为22.64%,积极组病死率9.26%,两组的输液量与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红细胞压积、乳酸、碱剩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失血性休克,可有效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改善组织氧供,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