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104例肿瘤患者,在103个试验周期和100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00%和20·00%,持续时间分别为2·39d和2·35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5·80%和4·0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3·59%和13·0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0。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观察我国自主研发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方法未经放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剂量的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h给予PEG-rhG-CSF1次,初始剂量为30μg/kg,递增剂量依次为60、100和200μg/kg,每一剂量组4例受试患者,监测中性粒细胞变化。结果第1周期有7例患者因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少应用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第2周期仅在第1剂量组出现Ⅳ度ANC减少1例。第1周期未使用rhG-CSF的9例患者ANC均值最低点为1·37×109/L。第2周期4个剂量组的ANC均值最低点依次为0·77×109/L、4·54×109/L、3·00×109/L和5·56×109/L。结论PEG-rhG-CSF可减少化疗期间Ⅳ度ANC减少的发生率,升高ANC最低值,60、100或200μg/kg每个化疗周期给药1次能较好地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入选对象均为细胞或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既往化疗有白细胞低下的倾向(〈4.0×10^9/L),生活质量评分≥70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2.0×10^9/L,PLT≥100×10^9/L。随机分为两组:A组17例,化疗结束后24h开始rhG-CSF。B组11例化疗结束后外周血WBC〈4.0×10^9/L时开始使用rhG-CSF。结果 两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1.5%(22/27),总感染率30%,重度感染率3.7%,不良反应轻微。A组WBC和ANC下降的程度轻,持续时间短,下降最低值显著高于B组(P〈0.01),Ⅲ、Ⅳ度ANC下降发生率低(P〈0.01);A组所用的rhG-CSF量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CSF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治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作用;对外周血WBC下降的治疗作用显著,对于那些预计有化疗后WBC明显下降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rhG-CSF进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 法将89例术后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1次)与对照组[rhG-CSF 5 μg·kg-1·d-1皮下注射,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至最低点后连续2次其值大于或等于5.0×109/L为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第2个高峰AN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率、抗生素使用率、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NC由最低点上升至大于或等于2.0×109/L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rhG-CSF 1次注射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效果与rhG-CSF多次注射相当,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对比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临床疗效,观察PEG-rhG-CSF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的一级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接受高危FN(f...  相似文献   

6.
俞铭洁  吴雯婷  倪婷婷  胡庆伟 《浙江医学》2017,39(4):307-309,31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化疗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卵巢癌、宫颈癌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在化疗后72h一次性皮下注射PEG-rhG-CSF6mg,体重45kg以下的患者减半;对照组在化疗后72h开始予以皮下注射rhG-CSF2~5滋g/kg,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3、4度粒缺和发热性粒缺的发生率及持续天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费用开支情况等并作比较。结果在使用PEG-rhG-CSF及rhG-CSF预防性治疗的周期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3度粒缺发生率分别为11.1%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相似(2.8%~8.4%vs2.8%~1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人均费用(3021.19元)和对照组(2773.18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化疗时,与rhG-CSF比较,不良反应及费用均相似,但使用相对方便,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孙悦  邵寿鹏  黎超 《中外医疗》2023,(10):116-119+124
目的 探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recombinanthuman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二级预防卵巢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采取“紫杉醇+顺铂/卡铂”方案化疗且上一周期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卵巢癌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24 h后给予PEG-rhG-CSF单次皮下注射,对照组在化疗结束24 h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每日皮下注射。统计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Ⅲ~Ⅳ度ANC减少发生率(27.27%)低于对照组(36.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9,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51例,根据给药种类的不同,分为预防组(给予PEG-rhG-CSF,n=28例)与对照组(给予rhG-CSF,n=23),再根据各肿瘤的化疗方案对骨髓抑制的风险程度不同,将两组再分为低风险骨髓抑制组、中风险骨髓抑制组和高风险骨髓抑制组3个亚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的变化情况,每个化疗周期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发生率的不同,并对各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第1化疗周期和第2化疗周期的第3、5、7、10和14天的ANC变化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C随治疗时间发生变化,不同时间的AN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式和时间对ANC值有交互效应(P<0.05).两组低风险骨髓抑制组、中风险骨髓抑制组和高风险骨髓抑制组患者在第1化疗周期和第2化疗周期的第3、5、7、10和14天的ANC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ANC随治疗时间发生变化,不同时间的AN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式和时间对ANC值有交互效应(P<0.05).预防组患者在第1个化疗周期和第2个化疗周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和FN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接受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6/28),对照组为30.43%(7/23),两组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EG-rhG-CSF能够有效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和F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7例AML病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者共67例次,其中治疗组42例次应用rhG-CSF,对照组25例次不用rhG-CSF。比较两组ANC升达1.5×109/L所需时间,感染的发生率,发热及抗生素应用与住院时间,成分输血量。并观察rhG-CSF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ANC升达1.5×109/L平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感染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治疗组的发热、抗生素应用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而两组成分输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rhG-CSF治疗过程中病儿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复查骨髓无原始、幼稚细胞增多,未见其导致AML复发。结论应用rhG-CSF治疗儿童AML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级预防在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及经济学评价。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并使用中等风险化疗方案,有二级预防指征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2例,给予二级预防,根据使用的药物进一步分为A1组(37例)和A2组(35例)。A1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μg/kg皮下注射;A2组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6?mg皮下注射。B组59例,化疗规律检测血常规,当出现2~4度粒细胞减少时,给予rhG-CSF 5?μg/kg皮下 注射。比较A、B组患者能够按既定周期足剂量化疗的病例数、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化疗周期天数、患者依从病例数、非化疗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按周期足剂量化疗病例数:A组高于B组(P?<0.05);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A组少于B组(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A组少于B组(P?<0.05);化疗周期平均天数:A组少于B组(P?<0.05);依从率: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化疗产生费用:A组费用高于B组(P?<0.05)。结论 规范的二级预防能够明显减少发生3、4度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人次,能够较好地保证患者按周期足剂量完成化疗。选用rhG-CSF还是PEG-rhG-CSF进行二级预防,需要考虑患者依从性和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对比,探究新瑞白(PEG-rh G-CSF)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研究方法,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两个周期化疗,方案相同。实验周期给予PEG-rh G-CSF 100μg/kg皮下注射,每周期1次,对照周期给予rh G-CSF 5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于2次化疗周期的第3、5、7、9、11、13、17、21 d检测外周血象,记录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5×109/L和ANC<0.5×109/L发生率,ANC<0.5×109/L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各化疗周期和总化疗中期中,PEG-rh G-CSF组与rh G-CSF组患者ANC<1.5×109/L发生率、ANC<0.5×109/L发生率、ANC<0.5×109/L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rh G-CSF组与rh G-CSF组治疗过程中ANC最低值均出现在化疗第7 d,分别为(6.8+2.4)×109/L和(7.3+3.5)×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P=0.109);PEG-rh G-CSF组与rh G-CSF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病率分别为26.0%和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289)。结论:预防性用药时,新瑞白1剂给药与rh G-CSF连续给药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少,与rh G-CSF相比半衰期长,血药浓度稳定,是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新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方法 猕猴给予不同剂量(30、100和300μg/kg)的PEG-rhG-CSF,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猕猴血浆中PEG-rhG-CSF浓度;[(125)I]标记示踪法结合分子排阻色潜法观察PEG-rh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否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1BD)新生鼠的神经功能及对Bcl-2、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hG-CSF组,各组又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均为6只大鼠。rhG-CSF组的每个亚组分别于HIBD造模后3d、7d和14d连续皮下注射rhG—CSF(50μg/kg·d),对照组于HIBD造模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cl-2、p53的蛋白表达。结果:rhG—CSF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hG—CSF干预组Bcl-2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p53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少于手术对照组(P〈0.01)。结论:rhG—CSF可增加HIBD伤后Bcl-2蛋白的表达,减少p53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这可能是rhG—CSF治疗HIBD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徐毅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379-1380
目的对比不同方法治疗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5例他巴唑(MMI)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所有病例均停用他巴唑。病例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5例,采用普通治疗;B组:5例,采用普通治疗加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30mg/d);C组:5例,在普通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300μg/d皮下注射。以上各组每日复查血常规,观察中性粒细胞恢复到〉2.0×109/L的时间。结果 A、B、C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2.8±0.4)d、(12.6±0.5)d、(6.4±0.5)d,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在MMI导致粒细胞缺乏症治疗中可能是无效的;rhG-CSF在MMI致粒细胞缺乏症治疗中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糖胞苷(Ara- C)联合氟达拉滨(Flu)组成的改良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改良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AML患者14例,其中原发难治性AML 8例,复发难治性AML 6例。具体方案为氟达拉滨(Flu)30mg/(m^2·d),静脉滴注,d1-5;阿糖胞苷(Ara- C)1g/(m^2·d),静脉滴注,d1-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5μg/(kg·d),皮下注射,d0-5。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14例患者中7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50%;2例部分缓解(PR),PR率14.3%;5例未缓解(NR);总有效率(CR+PR)为64.3%。无一例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改良FLAG方案是治疗难治性AML的有效方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ITP患儿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氨肽素0.2~0.8 g,口服,3次/d;观察组:巨和粒50μ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强的松片1 mg/(kg·d)。14 d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5%;对照组有效率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1);血小板计数比较,治疗第7天,观察组(80.12±21.49)×109/L,对照组(69.86±14.5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治疗第14天,观察组(132.62±43.84)×109/L,对照组(94.49±31.3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1)。结论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ITP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观察我院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96次化疗,采取平均分配、对照原则,将化疗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AML、ALL病例数相同;所包含诱导治疗及巩固强化治疗病例数相同.观察组:于血小板计数≤75×109/L开始皮下注射rhIL-11Ala10 40μg/g,连续10~14 d;ANC< 1.0×109/L同时应用G-CSF 5μg(kg·d)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仅于ANC< 1.0×109/L应用G-CSF 5μg(kg·d)皮下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血小板计数<20×109/L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60 g/L输注红细胞.结果 在第14日及21日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6.7±9.4)×109/L和(97.4±16.8)×109/L,对照组分别为(24.5±8.9)×109/L和(78.3±19.1)×109/L,同一时间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20×109/L平均天数为(7.4±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7±3.4)d(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平均天数为(15.4±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7±4.3)d(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毒副作用方面,观察组中仅发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2例,尿素氮轻度增高1例,头痛3例,肌肉、关节疼痛4例,发热2例,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取得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轻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珊  王永清 《当代医学》2014,(10):150-152
目的:探讨两种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方案对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疗效及优选方案。方法将94例KD患儿[均为KD未合并CALs高危因素患儿,小林评分(Kobayashi)〈7分]按IVIG治疗方案分为A组(1g/kg单次使用,n=36)及B组(1g/kg连用2 d,n=58),对两种方案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观察患儿住院时间、热退时间、黏膜充血、皮疹、手足肿胀及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计数(H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恢复情况以及冠状动脉病变(CALs)随访分析;并对2组组内、组间及治疗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16.06±4.40)d vs (15.02±3.63)d、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2.11±1.21)d vs (2.41±1.49)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5.69±2.38)d vs (5.69±2.49)d,皮疹消退时间(3.25±2.67)d vs (3.22±2.38)d,手足肿胀时间(3.25±3.64)d vs (4.69±3.80)d,淋巴结消退时间(6.83±5.73)d vs (6.52±5.2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WBC [A组:(15.32±6.11)×10^9/L vs (8.54±3.38)×10^9/L;B组(:15.57±7.39)×10^9/L vs (9.56±4.27)×10^9/L]、CRP [A组(:21.46±14.05) vs (7.96±5.15);B组(:22.93±18.52) vs (5.65±4.76)]、ESR [A组:(57.69±28.03) vs (32.25±23.16);B组:(62.67±30.42) vs (43.24±26.20)]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LT计数(A组:(328.36±163.40)×10^9/L vs (400.28±157.20)×10^9/L;B组:(370.33±144.83)×10^9/L vs (474.81±181.37)×10^9/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组:(114.34±12.69) vs (114.68±9.87);B组:(108.44±16.86) vs (113.05±19.19)]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CALs发生率为16.67%(6/36),B组CALs发生率为18.97%(11/58),在10周内随访结果均恢复正常,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仅A组1例为IVIG耐药病例。结论对KD未合并CALs高危因素患儿而言,IVIG 1g/kg单次使用在急性期症状消退、炎性指标恢复及预防CALs方面与1g/kg连用2 d比较具有同样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可推荐为治疗KD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