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2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其中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89例,CARTO指导消融33例,比较两组靶点标测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1.0%(81/89),93.9%(31/33),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2±12)个月,常规标测组复发7例(7.9%),CARTO标测组无复发.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比较,CARTO标测组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CARTO指导射频消融相对常规消融方法手术成功率有明显提高,能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但花费较高.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消融手术时需常规置入RV,CS,RVOT-His等标准标测电极和大头消融电极,多电极导管置入带来的并发症较多,近年来报道以单导管消融RVOT室速的病例逐渐增多.现将我们单用大头电极成功标测消融RVOT顽固性室早并室速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分析伴有V3导联R/S转换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成功消融的不同解剖标测途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起源于流出道的不同部位,包括左右心室内膜、心外膜、肺动脉和主动脉窦。尽管心电图标准有助于预测起源部位,但是有时候起源灶难于确定,尤其当胸前导联V3有QRS转换时。本试验分析了33例成功消融的流出道心动过速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其中20例为右室流出道(RVOT),13例为其他位置。确定R/S转换,研究成功地导管消融所需的不同解剖途径。总之,所有患者中有19例(58%)在V3导联上发生R/S转换。在这些患者中,11例(58%)RVOT患者成功进行了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顽固性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8例顽固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与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标测到室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ORS波提前30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O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 18例患者室早起源为右室流出道11例,左室游离壁5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后间隔部1例,17例消融成功,成功率94.4%,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VOT-VT)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体表心电图QRS波呈左柬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多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l_】]。近年来,我院收治RVOT—VT患者ll例,均经体表心电图、电生理检查证实,并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指导下行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本文就RVOT—VT的心电图特征及其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单形性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 1 9例正常心脏的室早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1 9例室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均呈左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89.5 %(1 7 1 9)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早数为 1 5 892± 2 6 5 4次 2 4h和 891± 783次 2 4h(n =1 7,P <0 .0 0 1。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期间也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单形室早 ,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患者 32例 ,随机分为常规标测组 (16例 )和冠状窦电极标测组 (16例 ) ,按常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 ,平均随访 2 2± 14月 ,观察射频消融的即刻和远期成功率及安全性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比较常规标测组与冠状窦电极标测组标测时间。结果 :①射频消融即刻和远期成功率分别为 10 0 %、93.8% ,无 1例发生并发症 ;成功术后 ,由室早引起的症状消失。②冠状窦电极标测组标测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标测组。结论 :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和安全性高 ;灵活应用常规导管引导标测可明显减少标测时间 ,亦即明显减少X射线的辐射能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IVT发作时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部位,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寻找稳定诱发IVT的条件,对起源于左室间隔部的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采用激动标测法或窦性心律下直接标测Purkinje电位(P电位);对特发性右室室速(IRVT)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25例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VT,ILVT消融的靶点在左心室间隔面中、下部,IRVT消融靶点在右室流出道的间隔部及游离壁,24例消融成功,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期间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技术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安全,可作为治疗IVT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树岩  李淑梅  艾永顺  王杰 《吉林医学》2005,26(12):1306-1307
目的:报道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对2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9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其中间隔部为13例,游离壁6例;4例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例为左冠状动脉窦口内,2例为流出道主动脉瓣下。21例患者消融一次成功,平均放电(4.6±3.3)次。2例患者为二次消融成功。24h动态心电记录术前、术后室早总数为(20846±3288)次/24h和(102±62)次/24h(n=16,P<0.00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2±4.5)个月。结论: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Surgical repair of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and ventricular aneurysm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 R Daicoff  M L Rhodes 《JAMA》1968,203(7):457-460
  相似文献   

12.
颜钧  苏丕雄  刘岩  刘永春  张希涛  顾松 《北京医学》2005,27(11):644-645
目的探讨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心肌梗死后形成左室室壁瘤的患者进行室壁瘤切除及左室重建术,并同期进行冠脉搭桥术,其中2例行瓣膜置换术.结果左室重建术后,射血分数(EF)由术前的29.3%±6.2%增加到40.4%±5.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59.6±1.8)cm减小至(50.4±1.6)cm(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由(168±12)ml减少至(102±11)ml(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1例术后住院30d内死亡.随访1~30个月,1例死亡.结论左室重建术治疗左室室壁瘤对于恢复左室几何形状,改善心功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士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4.
To the editor:A-51-year old male with no relevant medical history was admitted to our department due to palpitation lasting for a few months.Duration of tachycardia was 1-2 minutes and resulting with presyncope.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s were normal,blood pressure measured as 115/60 mmHg (1mmHg=0.133 kPa) and the heart rate was 85 beats per minute.  相似文献   

1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3):313-315
目的:探讨左室功能衰竭(DHF)患者NF-Κb和TGF-β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心室重构相关性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5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DHF组)和30例正常人(对照组)分别采集外周血样,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TGF-β1和NF-κB表达水平。结果:DHF患者外周血TGF-β1、NF-κ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GF-β1及NF-κB水平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而显著上升(P<0.05),提示心衰程度越重。TGF-β1、NF-κB水平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平均室壁应力呈正相关(P<0.01)。结论:TGF-β1、NF-κB作为DHF血清标记物在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用主动固定导线行RVOT间隔部起搏(主动导线组)45例,用被动固定导线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被动导线组)43例,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检测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导线组固定次数(1.5±0.8)次与被动导线组(1.3±0.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P>0.05),主动导线组手术时间(73.45±11.21)min较被动导线组(68.34±11.43)min长(t=2.12,P<0.05),曝光时间(9.13±3.04)min较被动导线组(7.11±2.21)min长(t=3.58,P<0.01).主动导线置入15min后可达到理想参数,但起搏阈值(0.69±0.18)V较被动导线组(0.56±0.12)V高(t=4.00,P<0.01).术后1个月时随访,两组的起搏参数主动导线组起搏阈值(0.70±0.19)V、阻抗(699.31±147.25)Ω、感知灵敏度(13.57±4.56)mV;被动导线组起搏阈值(0.58±0.14)V、阻抗(662.79±126.14)Ω、感知灵敏度(14.51±4.31)mV.手术时主动导线组旋出15min后的起搏阈值(0.69±0.18)V、阻抗(708.22±142.03)Ω、感知灵敏度(13.33±4.71)mV;被动导线组起搏阈值(0.56±0.12)V、阻抗(653.62±117.58)Ω、感知灵敏度(14.76±3.98)mV,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使用主动导线行RVOT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主要综述了右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发生机制、诊断、治疗与预后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