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男,18岁。因左下腹隐痛1月余于2003年5月10日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明显消瘦,体检示左下腹肌紧张,但未扪及明显肿块。CT示左髂窝区见一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后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性病变,有间隔。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左下腹膜、大网膜、盆腔内广泛囊性水泡状病变,并侵及乙状结肠浆膜层。手术切除一段结肠、部分大网膜和腹膜表面病变。  相似文献   

2.
PET/CT在肿瘤疾病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探讨PET/CT对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肿瘤病人200例,其中未治疗病人71例,已治疗病人129例。经静脉注射^18F-FDG 45min后,进行PET/CT扫描。结果未治疗病人71例中,PET/CT准确诊断有68例(95.7%),阴性3例,发现肿瘤转移54例,其中广泛转移30例。已治疗组129例中,提示肿瘤复发或/伴转移96例,其余33例在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未见肿瘤复发。结论PET/CT具有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和定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期、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判断肿瘤有无复发与坏死及预后的估计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MIBUC)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40例MIBU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CT检查的盆腔淋巴结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CT检查发现MIBUC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0%,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3.8%;(2)临床分期为T1、T2、T3、T4期的MIBUC患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0、9.1%、45.5%、100%。 结论 (1)CT影像学检查可较好地预测MIBUC是否伴盆腔淋巴结转移;(2)随着MIBUC临床分期的进展,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相应增高(P<0.05)。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盆腔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问题,对45例患有盆腔恶性肿瘤的患者,采用Seldlnger法,经双侧股动脉插管,先端选择性对侧髂内动脉;或一侧导入肠系膜下动脉;另侧导入髂内动脉,留置导管12小时,使用突击剂量持续灌注化疗药物,并经手术,B,CT,内窥镜及指检等方法进行化疗前后的对比观察,结果:其中病灶消失持续1个月以上者9例,病灶缩小50%以上并持续超过一个月者23例,缩小不足50%,且增大未  相似文献   

5.
直肠癌的CT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肠癌的CT表现以及在临床中的重要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4例直肠癌病人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直肠癌的CT表现主要为肠壁不规则增厚、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不同程度肠腔狭窄、肿瘤周围侵犯、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等改变.结论 CT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分期、以及判断有无周围组织侵犯、远处转移等,时临床术前指导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盆腔淋巴结(髂总、髂内、髂外、闭孔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肿瘤位置、分化程度、肌层受侵、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等因素对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影响。结果存在子宫外受侵的患者更易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P0.01);肌层受侵、子宫外受侵、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与患者的OS、DFS缩短密切相关(P0.05)。结论肿瘤侵犯至子宫外的患者更易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肌层受侵、子宫外受侵、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四肢血管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四肢血管与周围病变组织之间关系,为临床科室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对8例患及4例正常人进行四肢CT血管造影检查,3例同时行DSA检查;使用GE Light speed plus四层螺旋CT机,经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ultravist,扫描方式是螺旋扫描,螺距为6:1,层厚1.25~2.5mm,间隔为1.25—2.5mm,高速方式(HS),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00~300mA,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扫描时间(rotation time)为0.5~0.6s/转,扫描完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ADW3.1),进行图像后处理,行三维容积显示(V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等,从各种角度观看血管与病变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8例患中,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1例,深部静脉血栓2例,恶性骨肿瘤1例,外伤性血管断裂术后复查2例,前臂骨囊肿行骨移植术后复查1例,前臂血管瘤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四肢血管影像,便于观察血管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外科手术方案的拟定;与DSA相比,MSCTA创伤小,并能观察到血管与周围骨、肌肉、病变等组织间的结构关系;MSCTA是四肢血管性病变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为临床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肝细胞癌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经临床综合指标诊断。另选择临床诊断为肝细胞癌,但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无异常者5例作为对照组。着重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密度,肝后腔静脉前间隙是否受侵犯,肝后腔静脉前间隙内肿块强化特征。结果:(1)27例肝内病灶直接和/或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其中3例肝内病灶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20例为肝内病灶直接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4例为肝内病灶直接累及和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两种途径;(2)肝内病灶直接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表现为肝内肿块侵出肝脏,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消失,下腔静脉与肝脏交界处边缘不齐。肝内病灶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表现为肝内肿块经肝裸区长入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内形成软组织肿块,且其强化特点与肝内病灶一致。结论:肝细胞癌可直接和/或经肝裸区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根据CT表现,可判断肝细胞癌是否累及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同时累及腹膜后间隙和腹膜下间隙的淋巴管瘤的CT资料5例,4例行增强扫描,1例仅行平扫。分别观察记录:肿块的大小、密度、形态;肿块的强化特点腹膜下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受累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结果:(1)5例中,肿块大小为7.1~22.7cm;肿块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肿块,其中1例侵犯前腹壁;4例行增强扫描均无强化。(2)5例中,4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横结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和小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1例同时累及肾旁前间隙和小肠系膜的腹膜下间隙。结论:CT可良好显示淋巴管瘤累及腹膜后和腹膜下间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盆腔恶性肿瘤的介入性治疗问题。对45例患有盆腔恶性肿瘤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经双侧股动脉插管,先端选择性导入对侧髂内动脉;或一侧导入肠系膜下动脉,另侧导入髂内动脉,留置导管12小时,使用突击剂量持续灌注化疗药物。并经手术、B超、CT、内窥镜及指检等方法进行化疗前后的对比观察。结果:其中病灶消失持续1个月以上者9例、病灶缩小50%以上并持续超过一个月者23例、缩小不足50%且增大未达25%者9例、增大超过25%以上者4例,总有效率为71.1%。10例患者出现了脱发及皮肤色素沉着,1例患者出现下肢动脉栓塞,10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等。结论:本法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多次重复术式:选择性强,药效持久均衡且毒副作用小;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为不能手术的癌肿提供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髋关节冠状断层影像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髋关节疾患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冠状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成年男性右髋部标本5例(新鲜3,常规固定2).先以解剖骨性标志画线.1例先作髋部冠状位MR1扫描.所有标本冻硬后.切制髋部冠状断层标本.结果:观察每一断层标小髓关节的主要结构、殴骨头韧带,髂股韧带和其周围组织的形态.位置、毗邻的特征及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伴;测量结果如下:股骨头垂直径41.2mm,冠状径42.9mm.髋臼冠状径52.7mm.髋臼深度29.6mm.股骨头及髋臼节软骨厚各为3.3mm与2.5mm,股骨头韧带长25.1mm,厚2.6mm.髂股韧带厚7.7mm。结论:髋关节的冠状断层解剖各结构形态、位置及变化规律.为临床骨科、影像学及髋关节镜技术诊断与治疗髋关节疾患,提供了有价值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肺结节患者56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良性15例,恶性31例,其中10例血行肺转移瘤结节大小不一,合并胸椎,肋骨转移2例,胸腔积液1例。结论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结节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方便快捷,有助于多发肺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预测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MIBUC)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40例MIBU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CT检查的盆腔淋巴结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CT检查发现MIBUC伴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0%,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3.8%;(2)临床分期为T1、T2、T3、T4期的MIBUC患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0、9.1%、45.5%、100%。 结论 (1)CT影像学检查可较好地预测MIBUC是否伴盆腔淋巴结转移;(2)随着MIBUC临床分期的进展,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相应增高(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s患者螺旋CT表现。结果:平扫33例中,瘤体呈均匀等密度10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略低或不均匀低密度23例。增强扫描16例中,病灶区呈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并可见囊状改变4例,病灶中央大片状坏死伴周边部明显强化3例。33例中良性9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且呈圆形、类圆形,规则,边界尚清楚;恶性24例,直径多大于5cm,多数向腔外生长,边界不清楚,5例肿块中有坏死出血,4例发现转移灶。结论:螺旋CT检查对GISTs诊断虽无特异性,但可以准确定位,发现转移灶,显著提高GISTs的检出率,弥补常规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检查的不足,对GISTs术前定位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选择。方法:30例旋转和垂直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患者,16例保守治疗,14例手术治疗,骨盆前环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5例骨盆后环行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9例在CT引导经皮置人松质骨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结果:30例随访2—3年,14例手术患者全部恢复行走功能:9例cT引导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骨盆外形恢复好,功能恢复快,效果满意,5例行前路切开骶髂关节双钢板固定患者中骨盆外形恢复,3例沿髂嵴切口不适;16例保守治疗患者全部骨盆畸形愈合,10例遗留骶髂关节部位酸痛。结论:旋转和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保守治疗效果差,宜首选内固定治疗。CT引导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操作简单、费时短、出血少、损伤轻、牢靠,是骶髂关节骨折固定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逐层显示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三维重建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8例下肢、1例颈部扫描病人进行三维重建,CT机为GE公司Light Speed16螺旋CT,重建采用GE公司三维重建软件。重建后调整CT值域值逐层显示病人解剖结构。结果:9例病人在去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均能清晰显示肌肉组织,增强扫描还能清晰显示肌肉与知名大血管的毗邻关系,在去除肌肉后能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并能多方位观察,增强扫描能清晰观察血管与骨骼的解剖关系。结论:采用本技术可逐层显示人体各层解剖结构,如增强扫描还能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关系;可正确指导手术设计,防止术中大出血,减少对术区健康组织的损伤,还可进行手术模拟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胸部CT检查的最佳肺窗显示技术。方法:对215例胸部CT检查病人(包括肿块n=57,结节n=78,炎症n=38,其他病变n=42)分别用①宽窗加图像边缘强化(image enhance,简称IE)、②宽窗、③窄窗加IE、④窄窗四种窗技术显示,并进行比较分析;宽窗为W1600HU/L-450HU,窄窗为W800HU/L-650HU;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扫描,层厚10mm,Pitch1-1.5:1。结果:肿块、结节、炎症病变均以宽窗加边缘强化为最佳显示,能充分显示病变的质感、边缘及钙化,立体感强;宽窗较窄窗或窄窗加IE在显示病灶质感、钙化、立体感方面好一些;窄窗或窄窗加IE能显示高反差肺纹理,但对多数病例无益于诊断。结论:宽窗加边缘强化是常规胸部CT检查的最佳肺窗技术,能大大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8.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解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与脑血管解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CT和MRI证实的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效果;复习相关的解剖学资料,并分析其与本病的关系。结果:儿童外伤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有明显的颅脑损伤病史及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经治疗,25例中22例在6个月内完全恢复,3例轻残;其中15例于伤后8个月~2a分别复查头颅CT,显示原低密度阴影区域持续存在但较受伤时缩小。结论: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其脑血管解剖学特点密切相关,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瘤内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与近期疗效.方法 20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经CT引导下125I粒子瘤内植入,跟踪随访1~24个月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20例患者在CT引导下全部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15例以腰疼症状为主的患者术后一周疼痛开始缓解,其中9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腰疼伴一侧下肢水肿患者淋巴结均有体积缩小.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转移淋巴结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满意,能有效控制局部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原发性胆囊癌CT征象,并与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本组23例胆囊癌术前CT正确诊断18例,5例误诊,根据CT表现可分为:腔内型8例、厚壁型5例、肿块型10例;其中共8例并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肝内转移;病理结果:腺癌20例,鳞癌3例。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CT的诊断价值较高,但仍容易误诊,早期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掌握其CT征象,注意鉴别诊断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