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多动行为与母素因素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3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5982名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用Conners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动行为检出率为11.5%;年龄、性别、母亲饮酒、胎动、母亲妊娠史、孕期患病情况不同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学历、分娩方式、单双胎、新生儿期黄疸、母亲抽烟情况不同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多动行为发生较为普遍,与母亲年龄、学历、饮酒、不良妊娠史、孕期患病、分娩方式及儿童健康状况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中山市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中山市11个镇区66所幼儿园抽取在读3~6岁学龄前儿童,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表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放问卷13 196份,收回有效问卷12 804份,问卷有效率97.03%,有14.05%的学龄前儿童存在多动行为问题。其中男童占17.10%,女童占10.50%(χ2=111.36,P<0.001);随年龄增长多动行为有所下降(χ2=10.61,P<0.01)。儿童年龄、性别、家庭主要管教方式、母亲与孩子相处时间、孕期情绪,家庭环境的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等因素与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目前中山市学龄前儿童的多动行为问题较普遍,预防和矫治要综合考虑儿童个体、家庭、社会三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深圳市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龙岗区23 所幼儿园3 826名3~6岁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用Conners父母问卷(PSQ)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多动行为检出率为12.9%;年龄、玩伴、带养人、溺爱、父亲抽烟、父母饮酒情况不同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性别、胎龄、新生儿期住院天数、父母学历、母亲抽烟情况不同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低年龄、母亲文化程度低、父亲抽烟、饮酒、非父母带养、溺爱、无玩伴等是儿童多动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多动行为发生较为普遍,与带养人、溺爱、父母抽烟、父母饮酒、父母学历、玩伴及儿童健康状况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汉、壮、瑶族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异同,为本地区开展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分别抽取7~13岁的汉、壮、瑶族儿童,分成7~、10~、≤13 3个年龄组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立定跳远、一分钟仰卧起坐(女生)、斜身引体(7岁组和10岁组男生)和引体向上(13岁组男生)的测量;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并遵循自愿原则对约一半的样本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923名各族儿童中,体格发育水平壮族儿童优于汉、瑶族。除13岁组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7岁组血压身高比、7岁组女生立定跳远/身高、13岁组男生引体向上/体重外,其余性别年龄组各机能、素质指标均存在民族差异(P0.05)。3个民族儿童身高、体重影响因素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主要受儿童年龄和父母亲身高、体重等遗传因素的影响。结论广西汉、壮、瑶族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存在差异。各民族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处,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比较清楚,机能、素质指标的影响因素则不太明朗,还有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其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一种心理行为性疾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遗传、生物、家庭、学校、环境、心理行为和社会等诸方面,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控制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立对照组应用Achenbach量表对74例有多动行为的儿童进行了研究。观察组行为总分及各因于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对行为问题总分与9个因子分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发现总分与交往不良及社交退缩无相关性外,与其他7个因子均有相关性。本文还对行为问题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认知行为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ADHD儿童采用系统化的认知行为训练方案,3个月为1周期。治疗前后分别用Conners量表父母症状问卷(PSQ)和数字划销测验评估,做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接受治疗的ADHD儿童在治疗后Conners量表PSQ总分明显降低(P<0.01),数字划销测验失误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训练能有效地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其健康发展,以减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方法 对无锡市60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庭问卷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01%,其中多动冲动因子检出率为8.11%;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相处时间及家庭类型与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251、13.118、4.906、4.827,均P<0.05);性别、和父亲相处时间、家庭类型是多动冲动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χ2分别为4.005、4.895、4.096,均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及其交互作用和儿童饮食行为的关系。  方法  于2017年5 — 6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区对2 395名学龄前儿童家长采用自编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饮食行为、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情况,同时对儿童进行体格发育检测,评价儿童营养状况。  结果  过饱响应、进食缓慢和情绪性饮食减少得分在低体重组最高,分别为(7.63 ± 2.91)、(7.16 ± 3.00)、(5.45 ± 2.84)分,超重肥胖组较低;食物响应和食物喜好得分在低体重组最低,分别为(4.83 ± 3.26)、(6.73 ± 3.52)分,超重肥胖组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学龄前儿童家长自评儿童体型与儿童实际营养状况一致性率为58.7 %,一致性较差(Kappa = 0.198,P < 0.001)。在营养状况正常的儿童中,过饱响应、进食缓慢和情绪性饮食减少得分在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偏瘦组最高,分别为(8.16 ± 3.01)、(7.18 ± 2.87)、(5.83 ± 2.98)分,食物响应和食物喜好得分在自评儿童体型偏胖组较高,分别为(7.79 ± 4.05)、(8.60 ± 4.45)分,挑食和渴望饮料在自评儿童体型适中组最低,分别为(8.84 ± 3.20)、(3.65 ± 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儿童营养状况关系密切,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与儿童实际营养状况一致性较差,儿童的饮食行为可能影响监护人对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广西12县壮、汉族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广西12个县0~6岁壮、汉族儿童生长发育现状,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广西12个县23826名0~6岁壮、汉族儿童体重、身高、坐高、头围、胸围发育情况;用Z评分法评价0~6岁儿童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结果]0~6岁壮、汉族儿童各项生长指标随年龄而增长,以小年龄组生长最快;同年龄的男童体重、身高均值大于女童(t均>2.000,P均<0.05),同年龄、同性别壮、汉族0~6岁儿童生长发育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6个月内男、女婴儿WAZ、HAZ均值接近WHO标准的中位数,8月~6岁的男、女童的WAZ、HAZ均值均明显低于WHO标准均值.0~6岁儿童营养不良发病率为6.82%,其中3岁以下的高达8.17%.[结论]广西壮、汉族儿童生长发育存在性别差异,不存在民族差异.而在农村进行婴幼儿科学喂养的指导、促进看护人健康行为的形成、保障婴幼儿营养摄入充足、降低营养不良发病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是今后农村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西白裤瑶地区代谢综合征的状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少数民族地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按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广西南丹地区白裤瑶族109人、壮族106人、汉族94人进行一般情况、生活行为、心理症状问卷调查,并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血脂、血糖。结果调查对象的总患病率为21.36%,男女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2.3%、28.2%;白裤瑶族、壮族、汉族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26.9%、24.3%、27.5%。男性的血压异常、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高空腹血糖(fast blood glucose,FBG)的患病率高于女性,而腰围异常患病率低于女性,汉族的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HDL、高FBG患病率均高于白裤瑶族,汉族的高TG患病率高于壮族,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女性、年龄、饮酒是MS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广西白裤瑶地区人群MS患病率较高,不同性别、民族MS的患病分类不同,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加强对MS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15岁居民精神分裂症的患病水平和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抽取的6个地级市和10个县共18 219名≥15岁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和标化率分别为8.29‰和8.32‰,终生患病率和标化率分别为9.77‰和9.90‰;时点患病率在不同年龄(x2=15.458,P=0.017)、不同文化程度(x2 =8.545,P<0.001)、不同婚姻状况(x2=75.518,P<0.001)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终生患病率在不同年龄(x2=26.293,P=0.001)、不同文化程度(x2=11.614,P=0.009)、不同婚姻状况(x2 =86.947,P<0.001)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民族和地区居民时点患病率、终生患病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居民患病率不同.  相似文献   

14.
了解广西汉、壮、瑶族7 ~18岁学生形态发育的动态变化,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西7 ~18岁壮、汉、瑶族学生1985年以来的6次体质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广西汉、壮、瑶族学生身高、体重与1985年相比均有明显增长,但胸围增长不明显,壮族男生、瑶族男生、瑶族女生呈负增长;各指标的增幅有民族差异,汉族学生各指标的平均增幅远高于壮、瑶族,壮、瑶族之间差异不大;历年来各民族学生身高增幅最大年龄未出现明显提前,身高的成年性差变化不明显.汉、壮族男、女成年身高、体重均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胸围波动较大;瑶族各指标均有波动.结论 广西学生形态发育仍具有长期加速的潜能.应对生长发育的民族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各民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广西汉、壮族学生常见病流行现状和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1995,2000,2005年资料与2010年广西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广西学生视力不良、乳龋、恒龋、贫血和蛔虫卵的检出率依次为59.5%、50.5%、37.3%、14.8%和5.9%,与1995,2000,2005年相比较,视力...  相似文献   

16.
了解汉、壮、瑶族健康儿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水平及变化特点,为探索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序列研究法,于2013年4-5月选取广西7,10,13岁的汉、壮、瑶族儿童共598名,在2014-2015年相同时段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血清IGF-1,IGFBP-3水平检测,连续3年,获得7~ 15岁的年龄别均值.分析儿童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年度、民族、增幅差异.结果 男生3年的IGF-1水平依次为136.29,117.81,92.63 μg/L,女生为135.52,114.81,89.20μg/L;男生3年的IGFBP-3水平分别为68.38,53.39,51.03 μg/L,女生为66.77,52.81,51.02 μg/L.年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1,20.29,P值均<0.01).各年龄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均为逐年下降,男、女生2个指标均以13岁组最高.3年合计的血清IGF-1水平男、女生均为瑶族最高,壮族次之,汉族最低(P值均<0.01);血清IGFBP-3水平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人组年龄,男、女生IGF-1,10,13岁组为瑶族>壮族>汉族(P值均<0.01);IGFBP-3男女生7岁组均为壮族>汉族>瑶族,女生10岁组为壮族>瑶族>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汉、壮、瑶族儿童的血清IGF-1,IGFBP-3水平的年度和民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无随年龄变化的规律.需扩大样本、延长观察时间并开发更为成熟稳定的检测手段继续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壮族地区10~16岁学生儿童虐待流行状况,为探讨儿童虐待发生的影响因素、制定适合民族文化背景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经济发展处于好、中、差水平的壮族聚居县各1个,抽取10~16岁中小学生共3936人。采用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使用儿童受虐筛查表(SQCA)进行儿童虐待情况筛查。结果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儿童虐待(CA)筛查阳性率为29.3%。好、中、差经济水平县的 CA 筛查阳性率分别为22.8%、31.6%和33.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乡 CA 筛查阳性率分别为30.7%和27.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CA筛查阳性率分别为41.8%和17.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CA筛查阳性率分别为30.8%和27.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壮族地区学生有随着年龄增长虐待筛查阳性率下降的趋势,儿童虐待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的忽视状况,以便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方法】采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整群调查武汉市城区某幼儿园638名儿童家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城区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为19.91%,总忽视度为39.39。男女童在总忽视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童总忽视度高于女童,男童的教育忽视度、医疗忽视度和总忽视度高于女童。各年龄组间总忽视率有差异,6岁组忽视率最大(27.40%),4岁组忽视率最小(12.50%)。儿童忽视以同时受1种忽视和2种忽视为主(82.54%),同时受4种以上的忽视较少(5.55%)。【结论】武汉市城区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忽视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西仫佬、壮和汉三民族人群中HIV辅助受体CCR5△32和CCR5-894C缺失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为评估这三个民族人群对HIV的遗传易感性和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7例仫佬族,100例壮族和100例汉族为研究对象,应用PCR和DNA测序等方法检测CCR5△32和CCR5-894C缺失突变体。结果未发现CCR5△32和CCR5-894C缺失突变体,均为野生型。结论由于未发现CCR5△32和CCR5-894C缺失突变体,推测广西仫佬、壮和汉三民族人群对HIV-1病毒感染可能具有较大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impact of parental obesity and lifestyle factors on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The subjects consisted of 8941 children aged 3 years, born in 1989.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etween 1992 and 1994. Subjects of body mass index (BMI; (weight (kg))/(height (m))2) more than the age- and sex-specific centiles linked to adult overweight were defined as obese subjects. Parental obesity was defined as BMI of 25 kg/m2 or mor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larify the strengths of parent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on childhood obesity, adjusted for possible confounding factors. Odds ratios (ORs)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obesity for childhood obesity were 1.70(1.43-2.02) and 2.56(2.07-3.17),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 sleeping hours and obesity. Compared to subjects taking 11 hours sleep or more, the adjusted OR was 1.20(0.97-1.49) for those taking 10 to 11 hours sleep, 1.34(1.05-1.72) for those taking 9 to 10 hours sleep, and 1.57(0.90-2.75) for those taking less than 9 hours sleep. Eating and exercising habi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rental obesity and short sleeping hours are possible risk factors for obes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