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在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及临床意义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提升疾病诊断精准性的方法,从而为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接收的2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通过回顾和分析其CT资料,在对淋巴结转移的100例病人进行统计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其CT特征。结果:本研究所选的100例病人中,有56例病人是Ⅵ区(中央区)的淋巴结出现转移,其中有43例病人的CT检查结果与之相符合;有44例病人的Ⅱ区至Ⅴ区均出现转移,即颈侧区和中央区,其中有37例病人的CT检查结果与之相符合。结论: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而言,其淋巴结通常会在中央区出现,同时侧颈区也容易出现转移,因此需及时予以诊疗,才可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BRAFV600E突变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65例PTC患者肿瘤细胞DNA中BRAFV600E点突变,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BRAFV600E点突变在PTC中的发生率为61.5%(40/65),其中40例BRAFV600E突变的VFC中有14例淋巴结转移,而未突变的25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10例,BRAFV600E点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7932)。结论BRAFV600E可能参与PTC的发生,但与PTC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其分为转移组(n=29)和无转移组(n=71)。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分析其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的结节数目、结节形态、结节回声、结节边界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组结节直径≥5 mm、内部微钙化、侵及被膜占比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10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经病理检查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29例,无转移71例;经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颈部淋巴结转移28例,无转移72例。高频超声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00%。结论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超声征象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医院接诊的138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PT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2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组),86例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征象(病灶数目、最大径、纵横比、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及方式,提供最佳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58例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的性状,颈部淋巴结转移频率、方式及外科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44例.一侧腺叶全切除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14例.颈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双侧颈内静脉淋巴结链(Ⅱ、Ⅲ、Ⅳ区)切开探查47例,颈Ⅵ区淋巴结清扫加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0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6.28±2.23)mm,共26例(44.8%)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倾向(P<0.05).88.5%(23/26)患者仅有颈Ⅵ区淋巴结转移,3.8%(1/26)发生颈内静脉旁Ⅱ、Ⅲ、Ⅳ区跳跃性转移;7.7%(2/26)发生颈Ⅵ区伴其他区域转移.结论 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具有很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颈Ⅵ区是淋巴结转移好发部位,对于双侧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应进行常规颈Ⅵ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141例临床资料,因21例患者资料不全,最终纳入本研究患者为120例,将其资料录入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南通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显示颈部中央区淋巴是否转移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转移组(44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组(79例,未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未转移组比,转移组患者女性、年龄<45岁、家族史、病灶形态不规则、病灶发生钙化、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原发病灶直径>5 mm、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占比均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45岁、有家族史、病灶形态不规则、有病灶钙化、发生BRAFV600E基因突变、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晰为导致病灶向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842、2.141、1.241、1.421、1.482、1.211、1.212、1.246,均P <0.05)。结论 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S100A4及CEACAM-1蛋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予以探讨。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患者102例,对其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Histofine Simple Stain MAX及En Vision两步法对癌组织中的p27kip1、cyclin D1、CEACAM-1、S100A4蛋白的表达予以检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EACAM-1、S100A4蛋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CEACAM-1、S100A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1.0%、79.4%,通过实施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为45岁的患者、肿物直径为1cm的淋巴结的CEACAM-1的阴性表达与S100A4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27kip1及cyclin D1的阳性表达、侵及甲状腺包膜外、多灶、伴发桥本甲状腺炎、组织学亚型、肿物包膜完整、纤维化、性别等与淋巴结转移无关,通过进一步的多因素研究发现,年龄为45岁的患者、肿物直径为1cm的淋巴结的CEACAM-1的阴性表达与S100A4的阳性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CEACAM-1的阴性表达及S100A4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的转移相关,可以将其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均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观察者采用低位弧形切口,对照组采用"L"型切口。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价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VSS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17.60±30.82)min]少于对照组[(189.51±39.4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S各项评分(除血管分布)及总分[(2.06±0.61)、(2.02±0.34)、(1.95±0.51)、(1.72±0.37)、(10.95±2.06)分]均低于对照组[(3.19±0.73)、(2.60±0.53)、(2.87±0.70)、(2.70±0.65)、(15.03±4.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L"型切口比较,低位弧形切口可缩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手术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分析136例cN0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PCR方法对其石蜡包膜组织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结果 136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2%(52/136),BRAFV600E基因突变率44.9%(61/136).单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BRAFV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有关(P<0.05),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接近显著水平(P=0.05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RAFV6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对于BRAFV600E基因突变、包膜侵犯者,应该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riod mi-crocarcinoma,PTMC)的手术方式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术后短期的常见并发症。方法:分析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60例PTMC 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患者的临床病历。结果:60例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患者中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31例,全甲状腺切除17例,患侧腺叶+峡部+对侧腺叶大部分切除12例。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3.3%,淋巴结转移与病灶浸润包膜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灶大小、数目多少无关(P0.05)。无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生,随访15~24个月,1例术后半年出现转移,再次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余病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单侧病灶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双侧病灶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常规I期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一种有效术式,同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颈部中央组(Ⅵ区)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双侧甲状腺全切除加双侧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无手术及住院期间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195).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5.4%(69/19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年龄(OR=0.924)、性别(OR=0.213)、病灶数目(OR=2.208)和病灶总直径(OR =2.106).结论 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可发生中央组淋巴结转移,当患者为年轻人或男性,病灶呈多灶性或总直径> 0.5 cm时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占所有甲状腺癌病例的75%~85%.该类型肿瘤在中青年女性发生率较高.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分化良好,生长缓慢,并且局限在原发部位,但长期得不到处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也可以发生远处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亚型较多,近年来其病理分型变化较大且存在一定的争议.甲状腺乳头状癌通常在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峡部切除及对侧甲状腺腺叶次全切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 24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8例未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随访1.5~4.5(3.4±1.1)年,4例患者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均在4个月内恢复正常.4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转移.结论 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PTMC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CT结合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前进行增强CT和高频超声检查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比较增强CT及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两者结合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及符合率。结果:增强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1.93%,特异性为33.33%,准确度为71.67%。高频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70.18%,特异性为33.33%,准确度为70.00%。增强CT结合高频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2.98%,特异性为66.67%,准确度为90.00%。经术后病理确诊5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颈中央区34例,颈侧区23例。CT、高频超声对颈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结合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独检查(P<0.05)。结论:明确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对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情况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15个恶性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像和病理特征,并与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20例(134个结节)良性结节作对比。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彩超征象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见微小钙化,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显微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结节,可存在纤维假包膜,内部可见砂粒体,肿瘤细胞核乳头状癌特征,可排列成滤泡状或乳头状结构。根据边界特点和形态将超声声像图分为I型、II型、III型、IV型,115个恶性结节中I和II型为28.70%、III型为71.30%;134个良性结节中I和II型为88.81%、III型为1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超可有效判断患者临床病理情况,为临床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颈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清扫的临床应用,寻找避免甲状旁腺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观察组45例采用颈前弧形切口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的颈部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清扫术,手术开始时先在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使VI组等淋巴结染色以利于清扫时辨认,手术时劈开患侧胸锁乳突肌胸以利于暴露颈鞘清扫Ⅱ、Ⅲ、Ⅳ组淋巴结。同时设对照组40例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14例;对照组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11例,两组患者手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5352)。经甲状腺前被膜下甲状腺组织内注射亚甲兰后,颈部淋巴结蓝染明显,以VI区淋巴结尤明显。观察组出现手术后不同程度手足及面部麻木或手足抽搐3例;对照组出现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9)。观察组术后5年内发现颈后区域淋巴结或(和)远处转移4例,对照组发现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7837)。结论:颈前弧形切口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的颈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不增加手术后颈后淋巴结及远处的转移,手术简单,切口小创伤小;手术中用亚甲兰标记淋巴结可有效防止清扫淋巴结时误伤甲状旁腺,有临床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的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左右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一般情况下不难,但微小乳头癌有时却容易被忽视。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指瘤体最大直径≤1.0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殊亚型[1]。此类肿瘤不一定必然发展成为具有临床危害性疾病。即使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仍缺乏高危险性因素,对病人的生命不足以构成绝对威胁。所以本综述对于如何区分此肿瘤组织学特性与生物学行为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予以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