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苏醒室入室患者低体温发生的围术期特征,以期为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某院实施胸腔镜肺叶手术患者(n=200)的临床资料,以发生苏醒室入室低体温的8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的11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入室核心体温、准备时间、入苏醒室时间、手术结束至入苏醒室时间等项目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中班入苏醒室、复合麻醉、麻醉时长、准备时间、手术结束至苏醒室时间是手术患者发生苏醒室低体温的危险因素;BMI、入室核心体温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病例组患者苏醒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尿量及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护理人员应评估围术期患者年龄、入苏醒室时间、麻醉类型、麻醉时长、准备时间、BMI、核心体温、手术结束至苏醒室时间,积极预防苏醒室低体温的发生,同时关注苏醒室低体温给患者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肝肿瘤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最佳实践方案应用于临床,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John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转化模式为理论框架,将最佳证据结合研究者所在临床环境,制定肝肿瘤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审查标准,在手术室开展质量审查;采用线上线下的培训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护理人员对于最佳证据的知晓情况及执行情况。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肝肿瘤患者在麻醉30 min、麻醉60 min、麻醉90 min以及麻醉120 min的体温均较前有所好转(P<0.05),血红蛋白质值较证据应用前升高(P<0.05),护士对于最佳证据的知晓率和执行率明显高于证据应用前。结论 通过制定和应用最佳实践方案,可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促进护理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索并获取肿瘤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相关证据,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以降低肿瘤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循证建立PICO的方法,针对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提出问题,并使用计算机检索关于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高级别证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 共纳入证据13篇,包括临床实践指南2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综述5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最终提取28条证据,总结出15条最佳证据。结论 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在应用证据时,结合所在临床科室的环境,评估证据应用时的潜在相关资源及其促进和障碍性因素,患者的主观意愿等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证据。同时,由于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应用者还应持续对证据进行更新,最终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科学的护理方法解决肿瘤患者术中非计划性低体温的问题,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索、获取麻醉复苏室(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预防与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 计算机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美国国立指南文库、医脉通、JBI Library、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指南网站、数据库和相关学会网站共18个,检索内容包括全麻患者麻醉复苏期间低体温预防及管理所有证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2月28日。结果 共纳入文献16篇,包括2篇指南,1篇临床决策,1篇推荐实践,4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2篇随机对照研究。汇总整理为低温评估、体温监测、体温保护和设备管理4个方面,共25条最佳证据。结论 本研究总结的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预防与管理最佳证据,内容具体且可操作性强,可为PACU内医护人员开展体温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术中使用自制截石位加温罩对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术后体温及术后短期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采取类实验研究设计方法, 选取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2021年2—7月的100例开腹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盲抽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保温, 试验组采用自制截石位加温罩保温, 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时间点核心体温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从手术开始到返回病房后6 h期间意外低体温、寒战的发生率以及麻醉恢复时间、术后48 h内各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麻醉后30 min至入病房3 h, 10个时间点的核心体温值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48~37.30, 均P<0.01)。从手术开始到返回病房后6 h, 试验组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的发生率为2%(1/50), 低于对照组的24%(1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 P<0.05)。试验组寒战的发生例数为10例, 低于对照组的22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2, 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分别为(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舒适理论的体温管理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低体温预防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1年3—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拟行TURP治疗的24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2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温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舒适理论的体温管理干预。对比两组入手术室(T1)、麻醉后0.5 h(T2)、麻醉后1 h(T3)、手术结束时(T4)的体温;比较两组麻醉恢复时间, 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T2、T3、T4时刻体温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T1~ T4时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寒战、膀胱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舒适理论的体温管理能有效预防TURP患者低体温, 促进术后麻醉苏醒,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781-783
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干预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对低体温寒颤的影响。选取行剖宫产手术产妇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术中保温护理,对比两组低体温寒颤发生情况和产妇术后满意度。观察组低体温寒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寒颤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在入室时、麻醉后及切皮时的体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在胎儿出生后、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术中保温护理干预应用于剖宫产产妇可明显降低术后低体温寒颤发生率,减轻低体温寒颤程度,提高产妇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始室温控制对卵巢癌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5月在我院行开腹手术的卵巢癌患者40例设为A组,入室前、后30 min保持手术间温度恒定22℃;2020年6-8月在我院行开腹手术的卵巢癌患者40例设为B组,入室前、后30 min保持手术间温度恒定24℃;2020年9-11月在我院行开腹手术的卵巢癌患者40例设为C组,入室前、后30 min保持手术间温度恒定26℃,术中均给予综合保温措施。比较3组患者术中体温变化、低体温发生率、出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复苏时长等指标。结果术前初始室温水平较高的组别整体上表现出体温变化趋势稳定,体温下降幅度小,开始麻醉时、麻醉后30 min、手术60 min、手术120 min和离开手术间时的体温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术前初始室温水平较高的组别术中发生低体温时间延迟(F=10.676,P0.001)、低体温和术后寒战发生率低(χ~2=6.664,P=0.036;χ~2=7.516,P=0.023)、复苏时长短(F=4.242,P=0.019);3组患者出血量、输液量和手术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维持较高水平的初始室温,能够有效延迟并减少卵巢癌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降低其术后复苏时长和寒战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方案对高危高龄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危高龄行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温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术后苏醒相关指标、寒战及低体温发生情况、恢复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体温呈降低趋势,不同时间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10 min、30 min、1 h及术毕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间、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苏醒期寒战程度及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构化低体温干预方案可有效预防高危高龄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寒战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苏醒,提高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静 《天津护理》2013,21(1):82-83
低体温指人体体温低于36℃,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70%[1].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G)是外科医生在心脏跳动,无体外循环支持的情况下对心脏施行的手术.一般的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由灌注师通过控制体外循环的血液温度对体温进行管理,而OPCABG未经体外循环,术中患者体温受较多因素影响,控制难度较大.本文针对OPCABG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原因,低体温对患者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麻患者术中应用多模式保温干预对术中体温及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将盐城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拟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依照密封信封法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手术期间给予常规保温处理;观察组给予多模式保温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的体温,观察拔管时间、麻醉完全清醒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以及寒战、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比较术前及术后60 min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后60 min(T1)、术毕(T2)、离开PACU前5 min(T3)时的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3的体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3的体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拔管时间、麻醉完全清醒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寒战、SSI发生率也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60 min的定向力、短时记忆力、回忆能力、计算能力、语言和模仿能力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0 min的上述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和观察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保温处理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可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改善其术后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2.
保温干预对食管癌根治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保温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食管癌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15)用38℃热盐水纱布、间断性温热盐水湿润胸腹腔和温热盐水冲洗胸腹腔;对照组(n=15)按常规操作,进行术中体温的观察。结果:实验组冲洗前、后,关胸腹,出室的体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组内比较:入室及麻醉后体温与冲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关胸腹、出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腹体温与冲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冲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温干预对食管癌根治术中体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腹手术患者2种不同保温措施对围术期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46例行开腹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2),对照组采用常规37℃的腹腔冲洗液+棉被覆盖保温措施,观察组采用加温电热毯+37℃的腹腔冲洗液的方法保温,术前、术中监测患者核心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体温分别为(37.3±0.11)℃、(37.2±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温度分别为(35.8±0.23)℃、(36.5±0.28)℃,两组与术前入室温度相比,体温均显著降低,对照组降低尤为明显(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10、30、60 min时的温度较对照组相对较高(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低体温的发生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加温电热毯42~46℃+37℃的腹腔冲洗液的保温方法能达到比较好的保温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术中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趋势。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椎弓根内固定术患者66例,按年龄分为〈50岁组29例和≥50岁组37例,记录患者术中体温值,比较两组体温变化规律。结果两组患者体温在进入手术室后30min均出现下降趋势,到入室后120min〈50岁组患者体温为(36.06±0.45)℃,≥50岁组患者体温为(35.80±0.40)℃,两组患者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结论在麻醉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手术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术中发生低体温是不可避免的,低体温的发生可对患者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监测患者体温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将术中低体温对患者的危害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探讨其预防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患者648例, 调查患者低体温发生情况, 并根据患者恢复期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正常体温组, 分析导致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 648例患者中有50例发生低体温, 发生率为7.72%;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急诊/住院手术、手术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室温与发生低体温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65岁, BMI<18.5、开胸开腹手术、手术时间>4 h、麻醉时间>4 h、术中补液量≥2 000 ml、室温<22 ℃均是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高龄、BMI低、手术和麻醉时间长、开腹开胸手术、术中补液多、室温低均是影响全麻及椎管内麻醉恢复期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临床中应针对高危因素对加强对患者的保温管理, 预防低体温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灸足部穴位促进妇科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体温恢复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择86例妇科全身麻醉术后低体温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暖,观察组患者在常规保暖的基础上给予足部穴位艾灸,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及寒战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及寒战缓解所需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1)。结论艾灸足部穴位能有效地促进妇科全身麻醉患者术后低体温恢复及寒战缓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因果分析法(RCA)构建下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对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烟台市烟台山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将2020年1~12月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 将2021年1~12月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CA构建下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 观察并比较两组术中低体温、术中并发症、术后应激反应以及术后凝血功能情况。结果实施RCA构建下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后, 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应激反应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CA构建下的预防护理集成干预可降低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有效减轻患者术后应激反应, 促进凝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遴选并获取国内外预防骨科手术患者术中非计划低体温(IP H)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所有关于骨科手术患者IPH预防相关证据,包括PubMed、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Up To Date、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指南库、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12月31日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围术期体温基本稳定;对照组体温出现持续降低,麻醉后60、90 min尤为显著(P<0.05);观察组麻醉后60 min、麻醉后90 min、术毕时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清醒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的低体温应急流程能够避免发生围术期低体温,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术后修复,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综合保温护理措施对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转入麻醉恢复室且体温低于36℃的全麻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以综合保温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分别记录患者术前体温、入麻醉恢复室时体温、复温30 min体温、出麻醉恢复室时体温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记录术后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体温、入麻醉恢复室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温30 min体温、出麻醉恢复室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3.11(10.34-43.46)min、麻醉苏醒时间20.13(18.98-50.32)min、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23.11(19.54-31.61)min,均低于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2.12(25.46-54.32)min、麻醉苏醒时间54.21(51.86-68.97)min、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56.87(53.41-74.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在苏醒过程中寒颤发生率为14.0%,低于对照组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保温护理措施能缩短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苏醒时间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