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优化L-2-氨基-4-叠氮基丁酸的合成工艺。方法L-蛋氨酸为起始原料经硫甲基化、水解一锅法合成L-2-氨基-4-羟基丁酸(2),2在浓盐酸中环合得到重要中间体α-氨基-γ-丁内酯盐酸盐(3),3 经溴代开环、成酯、叠氮化、水解4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结果与结论L-蛋氨酸为起始原料,经 6 步反应合成目标产物,其结构经1H-NMR 和 IR 谱确证。该合成方法原料易得、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易于中试放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4,6-双苯基-2-氨基-3-氰基吡啶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取代苯甲醛、取代苯乙酮、丙二腈和醋酸铵为原料,经一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 MX-58151 为阳性对照药,以 A549、HT-29 和 SMMC-7721为测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3 个未见报道的4,6-双苯基-2-氨基-3-氰基吡啶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1H-NMR、MS 和 IR 谱确证。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多数化合物能够在较低的浓度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其中,2-氨基-6-(4-氟苯基)-4-(2,3,4-三甲氧基苯基)-3-氰基吡啶 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IC50值达纳摩尔级水平,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MX-58151。  相似文献   

3.
目的 合成帕尼培南关键中间体(3R,5R,6S)-6-[(1R)-羟乙基]碳青霉烷-2酮-3-羧酸对硝基苄酯。方法 以对硝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还原、酯化、重氮化、烯醇化、与单环β-内酰胺结合、水解及环合等7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IR、1H-NMR、MS确证结构,总收率达60.7 %。该合成工艺省去文献中两步需要分离纯化的步骤,使合成路线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合成3-苯甲酰基-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取代苯乙酮为原料,首先与碳酸二乙酯经Claisen缩合得到相应的取代β-酮酸酯,再与取代水杨醛经Knoevenagel缩合,同时环合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及人乳腺癌细胞T47D对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合成了18个目标化合物,其中13个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确证。化合物III15对人乳腺癌细胞T47D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值为38 μmol.L-1;化合物III1、III2、III15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的抑制活性较好,IC50值分别为37、36、16 μmol.L-1。结论 3-苯甲酰基-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作为新型肿瘤抑制剂,其构效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 8-氟-2,3-二氢喹啉-4(1H)-酮缩氨基脲类化合物,测定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以邻氟苯胺为起始原料,经与丙烯酸加成、在多聚磷酸(PPA)中环合制得中间体8-氟-2,3-二氢喹啉-4(1H)-酮;该中间体与各种 N4-取代的氨基脲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二倍浓度稀释法测试各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实验选用 8 种临床上常用的致病真菌为测试菌株,以氟康唑、伊曲康唑为阳性对照药。结果与结论 16 个 8-氟-2,3-二氢喹啉-4(1H)-酮缩氨基脲类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1H-NMR、MS 谱确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多个目标化合物对测试真菌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抑菌活性,尤其是对红色毛藓菌的活性均好于阳性对照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设计合成新的4-芳氨基-6-溴喹唑啉类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 方法 以4-氯-6-溴喹唑啉和含有不同取代基的(E)-氨基二苯乙烯或4-[2-(2-呋喃基)]乙烯基苯胺为原料,经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5种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人低分化胃癌细胞(BGC-823)和人肺癌细胞(A549)为受试细胞株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结果与结论 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利用IR、1HNMR、13CNM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认。5种化合物对BGC-823和A549两种细胞模型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改进抗骨质疏松药米诺膦酸的关键中间体2-(咪唑并[1, 2-a]吡啶-3-基)乙酸的制备方法。方法 以2-氧代戊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溴代、环合、水解和脱羧4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结果 目标化合物的熔点与1H-NMR 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相符,总收率为40.5%(以2-氧代戊二酸二乙酯计)。结论 与文献报道的方法相比,改进后的工艺路线后处理简单,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合成帕尼培南关键中间体 (S)-1-( N-烯丙氧羰基)亚胺乙基-3-巯基吡咯烷。方法 以氯甲酸烯丙酯为酰化剂,与盐酸乙脒进行 N-酰化反应得到 1-亚胺乙基氨基甲酸烯丙酯,该化合物与 3-R-羟基吡咯烷进行缩合,再经甲磺酰化、SN2 取代、水解共 5 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该合成路线中使用新型保护基烯丙氧羰基替代传统的保护基—对硝基苄氧羰基,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 1H-NMR、MS 谱确证,总收率为 41.6%,各步反应操作简便,条件温和,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合成3-苯甲酰基-4H-色烯-4-酮类化合物,并测定其体外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 方法 以焦性没食子酸和取代苯甲酸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Baker-Venkataraman重排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初步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结果 共合成8个3-苯甲酰基-4H-色烯-4-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化合物2a、2e呈现边缘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结论 在具有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的天然产物(S)-3-(4-甲氧苄基)-7,8-亚甲二氧基二氢高异黄酮的2,3-位引入双键、7,8-位更换为甲氧基以及9位以羰基替代亚甲基均会导致抗快速增殖分枝杆菌活性的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菲并吲哚里西定类生物碱的关键中间体2-(3, 6, 7-三甲氧基菲-9-基-甲基)-2, 5-二氢吡咯。方法 以2, 2, 2-三氯-N-[1-(3, 6, 7-三甲氧基菲-9-基甲基)-丁-2-烯基]乙酰胺为起始原料,经水解、Boc保护、N-烯丙基化、关环复分解反应及脱保护基等5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2- (3, 6, 7-三甲氧基菲-9-基甲基)-2, 5-二氢吡咯,其结构经1H-NMR谱确证总收率为45.3%。  相似文献   

11.
以硫氰酸红霉素为原料,经过肟化和碱化反应制得合成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的中间体9-(E)-红霉素肟,总收率为95.8%。目标化合物结构经MS和1H-NMR谱确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L-异谷氨酰胺类衍生物,并测定其对氨肽酶N (APN)的抑制活性。方法 以L-谷氨酸为基本骨架,与3,4-二氯苯甲酸形成酰氯发生酰化、环合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环状酸酐,再经氨解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体外抑酶试验测定化合物抑制氨肽酶N的活性。 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5个未见报道的L-异谷氨酰胺衍生物,其结构经过1H-NMR、MS、和IR的确证。其中化合物I4、I6显示出较好的抑制氨肽酶N活性(IC50=20~40 μmol.L-1),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合成3-(3-羟基-1-甲基丙氧基)-1.丁醇(Ⅰ)和3-(3-羟基丁氧基)-1-丁醇(Ⅰ),并改进工艺提高产品纯度。方法以1,3-丁二醇为起始原料,通过硫酸催化双分子缩合、三苯甲基选择性保护、分离提纯、脱保护基4步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化合物Ⅰ的结构经。H.NMR13C-NMR谱确证,其含量经C-C测定,大于99.5%。化合物Ⅰ的纯度为90.0%,与文献相比纯度都有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关键手性中间体(R)-5-(1-羟基-2-溴乙基)水杨酰胺醋酸酯的合成工艺。方法以水杨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氨解、付克酰基化、α-溴代、乙酰化5步反应得到5-溴乙酰水杨酰胺醋酸酯,其在手性催化剂钌-单磺酰化1,2-二苯基乙二胺((S,S)-Ru-TsDPEN)的催化下发生不对称转移氢化,得到(R)-5-(1-羟基-2-溴乙基)水杨酰胺醋酸酯。结果手性催化剂(S,S)-Ru-TsDPEN对5-溴乙酰水杨酰胺醋酸酯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及对映体选择性,目标化合物总收率为31.5%,对映体过量百分率为80.8%。结论本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拉贝洛尔的合成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寻找作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具有新化学结构类型的化合物。方法 采用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方法寻找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设计了10个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以芳醛、硫脲等为起始原料,通过Biginelli反应生成二氢嘧啶类化合物,再与氯代苯乙酮作用经Hantzsch环合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确证。采用Ellman方法进行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试。 结果 合成了10个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其中3个目标化合物在10 μmol.L-1时抑制活性均超过50%。结论5H-噻唑并[3,2-a]嘧啶类化合物是潜在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将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有机合成和生物活性测试相结合是发现和设计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