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室复极间期的迷走神经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对兔心室肌复极间期的调节作用。方法:分离、结扎并剪断兔双侧颈迷走、交感神经,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心室复极时程以体表心电图(ECG)II导联QT间期、心外膜电图(EPG)的QT间期及采用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的动作电位时程(APD90,APD50)表示。结果:刺激迷走神经时,在自然心率状态下,ECG II导联及EPG中QT间期、APD均明显延长;起搏消除HR影响后,迷走神经刺激使QT间期及APD缩短。结论:迷走神经兴奋使非起搏状态下心室肌复极延缓,而使起搏状态下心室肌的复极加速。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间期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且为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 ,体表心电图 (ECG) QT间期离散度 (Q T dispersion,QTd)的增加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速、室颤的发生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1 ] 。本文对 5 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常规心电图的 QTd测定分析 ,探讨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与 QTd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 997年 2月至 1 999年 2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 5 0例 ,男 31例 ,女 1 9例 ,平均年龄 (5 6 .2± 1 1 .0 )岁 ,符合 1 979年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1 4例 ,不稳定型心绞…  相似文献   

3.
杨秀娣 《新疆医学》2005,35(4):23-25
目的:对比运动试验阳性组运动前、运动后反运动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运动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并观察DTd异常与运动中发作室性心律失常的关手。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2004年活动平板试验阳性100例(阳性组),阴性100例(阴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阳性组运动后较运动前QTd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459).阳性组较阴性组运动后QTd增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0)。结论: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引起心室复极异常而致体表心电图ST-T呈缺血型改变和QTd增大,但QTd的异常与缺血部位无关,并不能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离散。QTd的异常也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无关,不能作为无创性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测量6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QTcd、JTd、JTcd。结果: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RFC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略有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侧消融组和室侧消融组 术前、术后QTd、QTcd、JTd、JT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FCA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整体心室肌复极离散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观察家兔冠状动脉结扎前后心室复极离散度(MAPDd)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心肌缺血后MAPDd即刻增大,10~40min,增大更显著(P〈0.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缺血前MAPDd无显著差别(P〉0.05),缺血后各时相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使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是缺血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周光悦 《广西医学》2000,22(1):59-60
本文测定了10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后的QTd,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42.87ms与15.61ms,P<0.01)。表明测定QTd对预测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高 ,主要原因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为了解心肌梗死各种心律失常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 ,现将我院的 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的心电图作如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 1995~ 1998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70例 ,男 40例 ,女 30例 ,年龄 35~ 70岁 ,平均年龄 (45 0± 9 5 )岁。其中前壁AMI 10例 ,下壁AMI 18例 ,前间壁AMI 17例 ,广泛前壁AMI 2 0例 ,下壁合并正后壁AMI 5例。按其合并心律失常的程度分为Ⅰ组为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组 (频发室性早搏、多源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早搏对心室肌复极时间的影响。方法 测定并比较不同类型早搏发生前后窦性激动的QT间期。结果 早搏发生后的QT间期明显延长,但不同起源和不同心脏病之间显著差异。结论 早搏后心室复极时间延长的程度仅仅取决于回转周期的长短。  相似文献   

10.
QT间期离散度(QTd)是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的最大值(QTmax)与最小值(QT mix)之差。它作为一种反映心脏各部位复极化的指标,对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肌功能的形态变化,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我们测量了80例患者的QT间期,为探讨冠状动脉病变对QTd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T波峰末-间期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梗死程度及冠脉事件发生的关系,为老年心肌梗死预后评估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选取该院心内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47例,平均年龄(62.37±11.34)岁.另选取其他心脏疾病的老年患者7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9.56±12.64)岁.分析不同分组患者T波峰末-间期及离散度和校正心率后T波峰末-间期及离散度.结果 入院时对照组与AMI组间、AMI组内急性期患者与恢复期患者的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及校正心率后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不同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校正心率前后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前间壁、前壁、下壁、高侧壁与多支梗死患者之间的校正心率前后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心率后不同T波峰末-间期患者死亡及入院时冠心病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波峰末-间期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关系密切,对AMI老年患者的近期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he ECG and transmembrane action potentials of the ventricular cells of 12 mongrel dogs at various heart rates under pentobarbital anesthesia and spontaneous breathing were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cords of 139 units,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s (APDs) and heart rate, between QT intervals and heart rate, and between APD90 and QT interval were recognized and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worked out by linear regression.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indic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D90, APD50, QT interval and heart rate and that between APD90 and QT interval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effect of heart rate on APDs and QT interval, the correction formulas for heart rate on APDs and QT interval were worked out. After correction, the effect of heart rate on APDs and QT interval could be eliminat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gents on the APDs of ventricular cells and QT interval under spontaneous breathing.  相似文献   

14.
李英  蔡力  姜荣建  唐英蓉  舒燕  程标  孔洪 《四川医学》2007,28(4):380-381
目的探讨心律平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on,QTd)的影响。方法检测60例伴有左室肥厚的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心律平和ACEI或ARB前后的QTd,并与6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用药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QTd有明显延长(P<0.05)。用药1个月后,病例组QTd较用药前略有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个月后,QTd较用药前仍有缩短与用药1个月时相似(P>0.05);用药6个月后,QTd较用药前有较明显缩短(P<0.05)。结论心律平联合ACEI或ARB应用于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时QTd无延长,是安全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将8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倍他乐克25—100mg/d,疗程1年。治疗前后测QTd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治疗前治疗组QTd为(71.75±14.03)ms,VA发生率为35%,对照组分别为(68.60±14.99)ms和35%;治疗后治疗组QTd为(60.83±15.00)ms,vA发生率为15%,对照组分别为(67.73±11.96)ms和2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HHD患者长期应用倍他乐克可明显降低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朱小荣  黄毓芬  龙明智 《河北医学》2000,6(12):1061-106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和 QTd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和4 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 QTd为 62 .9± 17.1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4 5.63%。对照组的 QTd为 2 6.1± 14.3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2 0 % ,两者有明显差异 ( P<0 .0 1)。结论 :QTd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在LVH逆转与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姝关系。方法:90例老年高血LVH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ECG及Holter检查,比较LVH逆转前后QTd的改变及VA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3个月,LVH即有明显逆转,6个月时LVH逆转更明显,LVM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QTd也随LVH逆转而缩短,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3)VA及复杂性VA发生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LVH患经持续降压治疗,LVH逆转,QTd改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因素环境刺激对心肌缺血家兔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家兔90只,随机分心肌缺血低氧组、心肌缺血饥饿组、心肌缺血低氧饥饿高温组、心肌缺血低氧高温组、单纯心肌缺血组、单纯饥饿组、单纯高温组、单纯低氧组、正常对照组共9个组,每组10只,心肌缺血按缺血方法进行,各组分别放入相应的环境中,实验进行30min后测定各组的QT间期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所有实验动物的QT间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各种环境因素变化作用于心肌缺血30min后表现为以QT间期延长为主,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心肌缺血前比较,多因素环境变化对心肌缺血的影响也均以QT间期延长为主(P<0.05)。结论多因素的环境变化对心肌缺血家兔QT间期都有一定影响,均以QT间期延长为主。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其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SVA)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AMI患者(AMI组)和6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其QTd和QTcd,并根据AMI伴有或不伴有SVA的发生将AMI组再分为SVA组和无SVA组,各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d与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SVA组的QTd、QTcd也较无SVA组增大(P<0.01);若以QTd≥60 ms为AMI早期发生SVA的预测值,则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64.2%.假阳性率为35.8%,假阴性率为31.8%.结论AMI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QTd、QTcd增大有密切关系,QT离散度在AMI早期预测SVA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