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贵阁 《北京医学》2003,25(6):385-386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方法 对1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分型,除瘤栓阻塞型外全部病例均经X线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根据病因及声像图表现将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分为四种类型:膜型狭窄型、膜型闭塞型、节段性狭窄型、瘤栓阻塞型。结论 超声检查可显示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部位、类型、范围和梗阻程度,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是筛选和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报告7例下腔静脉肝段和/或肝静脉末段原发性梗阻病人的声象图表现,并阐述超声检查在该病诊断方面的优越性,可直接显示下腔静脉梗阻段的解剖形态;其分型更有益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导管电凝微创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其表现为患肢浅静脉曲张迂曲,多伴有酸胀和疼痛不适。病史长者可见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等表现。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损伤较大。随着科学的发展,手术逐渐向着无创或微创方面改进。自2004年以来采用导管电凝微创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92例,96条肢体,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往诊断主要靠下肢静脉造影。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的应用,为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手段。笔者对56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同时行CDFI及下肢顺行静脉造影(以下简称AV)检查,  相似文献   

6.
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伸张,迂曲而成曲张状态[1],是较为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2],而长时间从事站立工作是其发病重要诱因.主要表现为浅静脉曲张、蜿蜒扩张迂曲、下肢肿胀、不适[1],病程长者可在踝部皮肤出现营养性改变:疼痛、色素沉着、溃疡等.我科2003年3月~2006年3月收治135例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点状抽剥术治疗,辅于抬高患肢,弹力支持等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和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腔静脉阻塞布加综合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下腔静脉阻塞布加综合症患者2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其临床诊断效果.结果下腔静脉分段性狭窄6例,膜状阻塞8例,肝静脉阻塞6例.病变部位的管壁多呈现增厚、生理性搏动消失.下腔静脉血栓形成部位的管腔内可见实性的回声.节段性狭窄患者的管腔呈渐进性、对称性狭窄.膜状阻塞的管腔内出现有明显的强光带,并与管壁相连.阻塞的管腔远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扩张.扩张段下段静脉内血流缓慢,有时见反流.患者均经临床其他检查和手术证实,诊断正确的患者有18例,诊断符合率达90%.其中误诊为肝硬化的患者有2例,误诊率为1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腔静脉阻塞布加综合症的具有较好诊断价值,诊断的准确率高,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任昊  戈小虎 《新疆医学》2007,37(2):97-99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一般认为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静脉内压力升高是引起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但该手术方法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手术疤痕影响美观的缺点。自从1998年西班牙医师Carlos Bone将光导纤维置入静脉内,利用激光能量治疗隐一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的大隐静脉曲张开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并总结外科微创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经验。方法 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术治疗352例(463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结果 在352例患者中,随访到326例,随访率92.6%,平均随访时间4.9年。结果 显示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1.14%)。结论 此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合理、易于掌握,且疗效理想,值得推广,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对下腔静脉梗阻型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超声造影技术对下腔静脉梗阻型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下腔静脉梗阻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血管介入治疗前后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下腔静脉的血流灌注特点.超声造影结果与血管造影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后能清楚显示下腔静脉的梗阻部位及程度,闭塞处局部无增强,狭窄处局部血流形态变窄,治疗后闭塞及狭窄处血流灌注改善,可见造影剂通过或血流增宽.介入治疗前下腔静脉肝后段显影延迟(32±11)s,延迟时间与下腔静脉压力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下腔静脉内压力下降,下腔静脉肝后段显影时间明显缩短(11±5)s(P<0.05).结论 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能准确判定下腔静脉血管狭窄及闭塞的部位和类型,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随着超声多普勒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生理条件下对人体血流作无创定量计算和分析提供了手段。本实验的目的是在犬下腔静脉梗阻动物模型上,观察用超声多普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的手术疗效:在文献报道中各家的意见尚不一致,术后浅静脉曲张复发率最低者在10%以下,最高可达40%至50%。我院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对24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后浅静脉曲张复发;共计28条患肢进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术,对其复发病因加以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娉  张剑 《中国医学创新》2007,(9Z):152-152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下肢深静脉、盆腔静脉血栓蔓延或其他原因累及下腔静脉造成下腔静脉阻塞,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证候的静脉性疾病。我科在十余年工作实践中,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周围血管疾病中发现6例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与静脉CT造影相吻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Budd-Chiari综合征(以下简称BCS)是指各种原因造成肝静脉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回流障碍,进而继发门静脉高压和下肢静脉瘀血等而发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临床确诊十分困难,随着超声的广泛应用,X线设备的更新,静脉造影的开展,不但提高了本病的诊断率,而且对病变部位,阻塞程度,范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将我院从1982年3月-2000年3月共收治的158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多年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经典手术。虽然近年来对剥脱术作了很大的改进,主要是采用小切口分段结扎曲张静脉,但需较多切口,出血多,术后疤痕多,影响美观。而对小腿部有极度曲张的病例,范围广泛,成迂曲状,不易插入剥脱器,而多切口分段剥脱或长切口分离皮瓣切除曲张静脉,创伤大、出血多,且不能全部清除广泛的曲张静脉,术后感染的机会增加,小腿部留下多处手术疤痕。目前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就要求我们临床医生在注重安全、简单、有效的同时也应注重美观的原则。我院自2001年7月至2005年5月采用经皮浅静脉连续环行缝扎(percutaneous continous circumsuture,PCCS)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8例,共103条患肢,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静脉疾病。其治疗以手术效果最佳,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代偿性浅静脉曲张外,其它病因所致下肢静脉曲张在基层医院多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脱术,但多数情况下,小腿部极度曲张的静脉团必须靠手术大块剥离皮瓣切除曲张静脉,且留下许多手术瘢痕影响美观。结合经皮浅静脉环行缝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PCC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病例,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结合经皮浅静脉缝扎术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进行临床应用研究前瞻性分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小腿皮肤坏死及深静脉栓塞。仅发现肢体出现小腿部少量静脉曲张。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结合经皮浅静脉缝扎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创伤较少,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