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内经》方剂配伍理论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内经》对药物的阴阳五行归类 众所周知,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医学运用至今的说理工具。要探讨《内经》方剂配伍理论,首先必须阐明《内经》对药物的阴阳五行归类。 1.1 药物的五行归类 依据五行学说的理论,《内经》根据药物五味的不同及其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体脏腑的相互关联,将药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即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内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是秉天地气化而生长衰亡的,在天六气的盈虚运转和在地五方的阴阳盛衰的互相感…  相似文献   

2.
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内经》应用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则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内经》中虽然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不多,但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观点,贯穿在《素问》和《灵枢》的各个篇章之中。在学习阴阳五行学说时,主要理解《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金匮真言论》和《阴阳离合论》等篇章的原文,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以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内经》取象思维方式及其对后世医学认知方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世芹 《河南中医》2007,27(11):7-9
《周易》的取象思维方式对《内经》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表现为:①以取象思维方式为指导,形成了《内经》独特的理论建构体系;②取象思维方式贯穿于《内经》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的中医理论论证过程之中。《内经》取象思维理论建构体系的重要方法有援物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等,其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形成乃至后代医学认知方法的影响至深至远。  相似文献   

4.
谢裕凡同志在《五行寓于阴阳中》一文里探讨了“《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之真谛”(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7期)。由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这种探讨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谢裕凡同志把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完全弄颠倒了。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5):387-390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起源于《易经》,五行学说起源于《尚书》,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内经》,中医学科学结构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我国医学文献的一部典籍,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也是中医学运用至今的理论基础。《内经》中不仅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还阐明了阴阳五行学说在药物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斌 《中医杂志》2005,46(8):635-636
易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毋庸质疑的,医易关系问题曾是中医学和易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分别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摄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从《内经》一书中,用阴阳五行学说解说天地运行、地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人体疾病发生发  相似文献   

8.
孙欣  谷峰 《吉林中医药》2011,31(4):277-278
"水"是最常用的汉字之一,《内经》之"水"字含义众多,做为重要的医学术语,在中医学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津液理论等概念的建立、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内经》原文中所出现之"水"的整理与分析,将其内涵概括为自然之水、人体水液、哲学之水、疾病之水四类,并分别进行注解,以加深对《内经》中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黄帝内纤》中,贯穿着三大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和动态观。《内经》中的藏象学说正是立足于整体观,广泛地概述了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内经》的藏象学说,探讨目前尚未引起人们十分重视的心理整体观,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据传为陶弘景及其门人辑录伊尹《汤液经法》,并增补或整合《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而成,书中药物五味理论与《内经》有相承的部分和不一致的部分,其特点是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以五味功用为鉴药基础,以"苦""欲""急食"为五行补泻目标,通过增加的药物"体""用""化"味,扩展了五行药物的应用功能,同时在汤液经法图中融入进退和数理理论,对于本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敦煌医学中极具代表性的医经著作。书中多处引用《黄帝内经》原文,并对其进行了吸收、择要和创新。本文试参考多位《内经》注家之论从五脏病理理论、五脏性用侧重和五脏五行归属三个方面来探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对《内经》五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之处,认为《辅行诀》继承了《内经》以"虚实为纲"的辨证要领,从"体、用、化"三方面建立五脏补泻之法,并提出了新型五脏五味的五行配属关系,为丰富五脏理论及临床治法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内经》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证医学的,这是当时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观点.但《内经》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又有它自己的特点.以阴阳而言,第一,它用阴阳两气的变化,阐述一切自然现象的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里的阴阳,是无所不指的,是抽象的概念,即所谓"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篇》).但它又认为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类属性,联系到人体,它代表着一定的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  相似文献   

13.
二、《内经》的哲学思想与临床 《内经》理论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院有关单位举行关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学术座谈会。中山大学杨荣国教授在会上就中国古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关系、评价,“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的区别,中医古典医籍《内经》和《本草》的成书及作者等问题作了发言。兹根据座谈记录摘要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恽铁憔在《群经见智录》中指出:《内经》的五脏,非血肉的五脏。”那么中医学的五脏概念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多数中医专著认为,它的指导思想是阴阳论和五行学说;它的基础是建筑在人们的生活实践,治疗实践和解剖认识三方面之上的,但是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五脏理论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 《内经》是一部比较成熟的经典著作。《内经》的理论原则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中医学理论虽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但许多带根本性的医学观点,仍然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经》虽然篇幅浩繁,文理深奥,但其中心思想,都是围绕着如何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的问题。这一思想并贯串在《内经》全书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等方面。兹引证《内经》有关原文,分别阐述如下: 一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虽然是古代哲学中两种不  相似文献   

17.
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哲学思辨基础上的一般规律,由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内经》对五行学说的运用是有变化的,这主要体现在:就五行与五藏的配位来说,《内经》采取的是性质配位法,即根据五藏的生理性质与五行进行匹配;探索五藏的生理功能时不受四时五行性质的局限;包含了五行五藏的思想的萌芽;五行同行间灵活的"通应思想";灵活的疾病传变思想;提出了五行乘侮、五行胜复的思想。《内经》运用五行学说而不拘于五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机械应用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由十二个中医学院集体编写的《中医学基础》(1974年3月由北京中医学院印),是近二年来各中医院校普遍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这个教材系统地总括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比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内经讲义》虽没有彻底改革,但由于做了些删繁就简的工作,还切合实际,有很多优点。但在阴阳五行一章里,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讨论。主要的问题是,五行学说应当去掉,还是应当保留呢?看法有分歧。我认为五行学说在  相似文献   

19.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20.
逍遥散组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05,25(4):65-65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8味药物组成,药味不多,但组方严谨;虽治肝郁,但用药涉及肺、脾二脏,充分运用了藏象学说和五行学说理论,治疗血虚肝郁效果卓著。现对其组方机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