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云:“百病皆由痰而生,”考《内经》有“饮”字而无“痰”字。至《金匱》始有“五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盖痰之来源不一,有因气而生,有因风而生,有因寒而生,有因暑而生,有因湿而生,有因热而生,有因惊而生等等。其中或由于多食而成、或伤冷物而成、或嗜烟酒而成;其主要病机则为脾虚所致。王肯堂云:“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  相似文献   

2.
翁雅婧  汪悦 《吉林中医药》2013,33(2):194-195
祖国医学对于肥胖的病理认识主要是"脾运失常""多痰"和"气少",病机为脾、肺、肾阳气不足,气血津液不能布化,而蕴湿生痰生瘀.其气虚是本是因,多痰瘀血是标是果,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全国第三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症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单纯性肥胖症分为:脾虚湿阻、胃热湿阻、肝郁气滞、肾脾阳虚、阴虚内热.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病案谈谈导师汪悦教授运用健脾祛湿法治疗肥胖症体会.  相似文献   

3.
綱八痰(包括飲) 痰和飲都为水湿所化,痰濃而饮稀,痰濁而飲清,但已經化为痰和飲后,性質皆不同于水湿。能浸润藏腑,流窜經絡,不仅局部发病,能使全身發生病变,不仅是新病,亦能成为痼疾。痰和飲与肺脾关系最密,并对气分影响最大,所以治痰大法,不离宣肺、肃肺、健脾、溫脾。因为肺主气,脾主湿,气行則痰自去,湿化則痰自不生,前人所說“見痰体治痰”,便是指行气、化湿等根本治疗。  相似文献   

4.
张士觐临床应用生南星、生半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南星,苦温有毒,味辛而麻,气燥辛烈,长于治风痰;生半夏,苦温有毒,味辛麻口,偏于治湿痰。二药历来视为剧毒药物,故经炮制而用。证之临床,二药生用能疗风湿痹痛,散经络风痰,治痈肿、惊痫、疗疥  相似文献   

5.
<正> 朱丹溪对气、血、痰、郁病机之阐述,有其独到之处,故有“丹溪论杂证,以气、血、痰、郁为纲”之说,从郁证言,有气、血、痰、热、湿、食六端对临床颇有启发,现将痰郁辨证应用心得略述管见. 一、痰与气:丹溪曰:“痰因气滞而聚.”“痰者凝清气升降,滞气而不利.”“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其论治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散矣”.“调气必先豁痰”.“调气为先,  相似文献   

6.
<正> 病因病理内伤眩晕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内耳眩晕、眼源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官能症以及一些脑部和颈椎疾患等。历代医家多责之为风、火、痰、湿、虚诸因。作者体会到:眩晕证的基本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是由于肾虚面引起的肝脾失调,升降失常。标实为肝脾失调产生的风、火、痰、湿等。夫肾为先天之本,若肾气不足,或疲劳太甚,施泄无度,则肾精亏损,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则眩晕耳鸣。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则肝阳上亢,风生火动而上扰,发为眩晕。肝强克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风痰上扰,升降失常,发为眩晕。脾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虚不能上奉于脑,“上气不足”致头目失养而引起眩晕。初期不外阴亏阳旺,阴亏则阳升,阳旺  相似文献   

7.
中风从痰论治由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首提"半身不遂,大率多痰",认为中风病机为素体血虚,血虚湿盛,湿盛生痰,痰湿内阻,阳气不得宣泄,郁而生热,使得痰浊上犯而为病.在治疗上强调"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其"痰致中风"学说在近千年的时间中不断扩展完善,治痰之法已成为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法则之一,现已被医家广泛地应用于中风病的急性期、稳定期及后遗症期.  相似文献   

8.
经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平调,“奉身而周于性命”,气血不调则百病丛生。气盛则有余,气有余便是火,火盛生风,风火上扰,眩晕即生;气虚则不足,或湿蕴痰生,郁而化热生风,或气弱血钝,清窍失煦,甚则瘀阻经络,或清气下陷,浊阴上逆,清空受蒙,均可致发眩晕;血虚生风或阴虚阳亢,  相似文献   

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一语,出于叶香岩《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湿温的法则之一。水、湿、痰、瘀皆属阴邪,最易阻遏人体阳气,而变生阴邪为本,阳遏为标之变证。治病求本,邪除阳自通,笔者将叶氏通阳法则推广应用于水、湿、痰、瘀阻遏的各种杂证,简介如下: 1 产褥热(气分湿温)  相似文献   

10.
付红 《新疆中医药》2006,24(4):100-100
痰的产生,历代医家都认为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近年来人们论及肝生痰、“三焦”生痰、心生痰等。痰,特别是广义的内痰,皆由体内津液不循常规,逐步停蓄聚集为痰,然而津液之所以停蓄聚集结为痰,又属于气之不行,所谓气之不行,包括五脏和“三焦”之气虚、气滞而导致津液不行,因而近年来,人们论及肝生痰、“三焦”生痰、心生痰等便不是为奇了。柯韵伯说:“痰属湿,为津液所化,盖行则为律,聚则为痰,流则为津,止则为涎,其所以流行聚止者,皆气为之也。”气之为痰,主要是气虚、气滞、气逆三者均可引起津液水湿代谢的失常而生痰。痰既生,又可壅塞气机,阻滞气血,使气病加重,故气与痰又常常互为因果,痰既与气病有关,又与血病有关,由气血互根,痰与血之为病,都有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的特点,痰阻气滞可致瘀,瘀滞经络可致痰,痰与瘀互结,因此,化痰软坚又必须与行气活血、化瘀结合。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化痰法治疗老年病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通报》2010,(5):10-10
<正>夫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内伤生火生湿,湿而生热,火而生痰,四者而已。审其为少壮新病,是湿则燥之,是火则泻之,是湿而生热则燥湿而兼清热,是火而生痰则泻火而兼豁痰,无余蕴矣。审其为老衰久病,又当半攻半补焉。如气虚而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究其发展原因.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等论述.<景岳全书.眩运>则强调"无虚不作眩"等等.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由于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风痰上扰,蒙蔽清窍而发眩晕,每兼头重痛,胸脘满闷,恶心呕吐,食少倦怠等症.  相似文献   

13.
小儿顽固性咳嗽临床多见,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采用健脾化痰法为主治疗本病,能取得理想效果。因脾为生痰之源,健脾能堵绝生痰源头;肺为贮痰之器,化痰则清利贮痰处所。脾健肺清,痰除咳止,病能自愈。从小儿顽固性咳嗽的病机看,脾肺气虚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痰鸣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咳嗽病变在肺,但发病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小儿肺常不足,形气未充,脏腑未坚,腠理疏松,表卫不固,肺主皮毛,风邪上受,首先犯肺。小儿脾常不足,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之水谷精气充养,若久病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而酿湿成痰,…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历代医家据其症状进行三消辨证。笔者在前人辨证的基础上 ,遵循中医理论 ,结合现代医学 ,对之进行系统的宏观辨证和微观检测 ,研究了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方药。认为应该重视从痰瘀论治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糖尿病的病因多由长期嗜食膏粱厚味 ,醇酒炙 ,损伤脾胃 ,以致脾失健运而湿浊中阻 ,聚湿生痰 ,痰郁化热化火。消渴本为阴虚之证 ,阴虚阳亢 ,肝火挟痰横窜经络。痰浊滞络 ,气机不畅 ,使血脉瘀滞。津血同源 ,血瘀之后 ,津液运行不畅而生痰 ,痰病系血 ,血病系痰 ,痰瘀互结 ,络脉不畅 ,伤气耗阴 ,气阴…  相似文献   

15.
高脂血症证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 ,属中医学“痰湿”、“痰瘀”、“湿浊”等范畴 ,其病机多为脾肾虚弱或肝胆郁滞、肝肾不足、心气不足等以致分清泌浊功能减退而聚湿生痰 ,痰瘀互阻。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以及心理压力的加重 ,使这一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常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同见于一个患者身上 ,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笔者根据多年来治疗本病的经验体会 ,认为临床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治 :1 脾虚湿困、酿生痰浊型主症 :精神萎顿或头昏如蒙 ,肢懒倦怠 ,纳谷正常或乏味 ;或体型臃肿 ,喜食甘肥及膏…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归属"肺胀""喘证""咳嗽"等范畴;咳嗽和喘为主,责之于肺,与其他脏腑也紧密联系。肾:肺朝百脉,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水分下输至肾,肾主水,与喘关系密切;脾:肺在五行为金,脾为土,土为金之母,脾土能生肺金以资其源,肺有赖于脾的滋养,肺清肃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到脾,水道通调有赖于肺的清肃,肺清肃失调,水液代谢不畅而生湿邪,湿困于中焦,脾受湿困,运化不利,湿聚成痰,痰伏于肺而生喘咳;心:肺主气,心主血,气与血关系密切,气可生血,同时气又赖血以附之,血的运行也离不开气的推动,正所谓"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气血相互依赖,也是肺朝百脉的体现;肝:气机的升降与肝肺密切相关,肺主肃降,以降为顺,肺主升发,以升为顺,肺与肝的功能协调,则气机升降有序,反之则气机不调。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疾病,由致病因素的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障碍,引起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聚等相交结而致肿瘤发生,其中气血瘀结为主要方面,致于病气,现代科学称之为信息,肿瘤体表信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  相似文献   

18.
藿香正气散之精要在于正气二字,一扶正气,其外证之生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故治疗时,不仅仅祛湿寒之邪,更重视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以白术、茯苓、甘草扶中气、健脾运;二正气机,其内证乃三焦津凝气滞而生,尤以中焦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为主,故调畅中焦气机,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津得散,局部正气得复,后邪自祛,病自安。三祛邪气,已生之寒湿当化之,寒湿不去,津气难散,甚者湿郁成痰,或从热化,或湿盛而阳微,或变生他病,当使邪有出路,邪祛而正自安。藿香正气散为治湿之方,却没有单纯运用治湿的药物,而是从补益、疏通、祛邪三个方面帮助人体恢复肺、脾功能,使湿得治。  相似文献   

19.
论痹证当重除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1):23-25
1 痹证病因有四,湿居其要11 痹分寒热,湿为主因:风寒湿热邪气是痹证发病的原因。临床按其属性,可分为寒热两大类,即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综观痹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及其临床表现,每与湿邪有着密切的联系。痹证之湿,非由外袭,即自内生。湿邪留着筋骨肌肉关节,则疼痛、肿胀、沉重、浮肿;湿邪久结,生痰生瘀,阻滞经脉关节,则疼痛、变形。痹证之关节肿胀非痰瘀,即湿邪,但痰瘀之成较晚,而湿邪则存在于痹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又有“痹必挟湿”之说。湿为阴邪,六淫邪气惟湿有形,《临证指南医案》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惟其有形,故为诸邪之…  相似文献   

20.
半夏为治湿痰之要药。湿痰乃由脾弱不能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司,水湿凝聚而成。《本草纲目》曰:“脾无留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必须依赖于脾阳的健运,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半夏、茯苓、陈皮均为脾肺经药,其中茯苓甘淡渗利,为渗湿健脾的要品,既能渗利水湿,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