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消化道肿瘤患者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消化道肿瘤患者44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两组,各22例。对参照组行剥脱活检术治疗,对实验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切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实验组相比较,参照组切除成功率较低、手术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统计学软件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应用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将手术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广基的结直肠息肉患者68例,将其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照组选择常规回肠直肠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及肛门直肠功能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及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的结直肠息肉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20例上颌窦囊肿患者,以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囊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用于治疗上颌窦囊肿疾病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6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随机分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取胸腔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组采取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食管黏膜下肿瘤采取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损伤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超声内镜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3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超声内镜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生理应激反应指标水平、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术中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病灶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100.00%,其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分别为(27.16±3.59)min、(7.10±0.79)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0,t=14.083、4.275,P<0.05)。观察组治疗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指标水平分别为(101.19±11.64)ng/mL、(80.64±4.10)ng/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34、22.649,P<0.05)。观察组的DDK-1(40.64±5.37)ng/mL、SCC-Ag(0.34±0.05)ng/mL、Cyfra21-1...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的分析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的问题。方法选择于我院实施治疗的肠息肉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展开内镜治疗方案,予以患者展开严密的肠镜检查,通过具备丰富经验的权威的专业医师确认以及评估患者检查结果情况。评估内容为息肉大小、息肉形态、病理性质几项内容,统计并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相较于其他的手术方式而言,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内镜黏膜下切除术两种方式术后的并发症率相对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取活检钳咬除手术举措得到的并发症率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并统计患者的肠息肉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密切的关联于患者的性别、息肉大小以及息肉的病理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肠息肉患者来说,应该科学的选用最佳的手术方案提升治疗成效,将检查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以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56例消化道平坦性病变患者,患者均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术前均经常规内镜超声对病灶进行筛查,并接受内镜随访。结果:56例患者中52例患者一次性完全切除,未出现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其余4例患者经检查显示恶性肿瘤,行不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平坦性病变安全有效,手术效果良好,同时辅助内镜可同时诊断及评估预后,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中鼻道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鼻内镜下中鼻道径路手术治疗3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其中内翻性乳头状瘤19例,霉菌性上颌窦炎8例,出血坏死性息肉5例,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3~12个月的随访。结果 3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均成功切除,术后随访有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复发,治愈率90.6%(29/32)。结论鼻内镜下中鼻道径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确切,有视野清楚、出血少、损伤轻、恢复快等优点,术后定期鼻腔换药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比对早期胃癌患者分别实施传统术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ESD)进行治疗的效果,以及对其并发症的影响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胃肠外科临床接收并施予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的4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甲组,再选取同时间段接收并施予ESD进行治疗的4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乙组,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乙组手术时长、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长均较甲组少,乙组治愈性切除率较甲组高,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甲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术后乙组QOL评分较甲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更为显著,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直肠类癌患者140例分两组,EMR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ESD组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前超声测量病灶大小和一次完整切除率、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ESD组一次完整切除率和EMR组均为100.00%,P0.05。ESD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MR组,P0.05。ESD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长于EMR组,术前超声测量病灶大小均大于EMR组,P0.05。结论 EMR和ESD治疗直肠类癌均有效,需根据病灶直径选择合理术式。对于直径在7 mm以上的可选择ESD术,对于直径在7 mm以内的可选择EMR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因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患者91例为感染组, 另抽取同期于医院因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无感染患者60例为未感染组。回顾性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 记录感染组并发症、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 并对消化道肿瘤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68%(17/91), 其中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率最高(6.59%, 6/91), 其次是术中穿孔(5.49%, 5/91)。感染组经病原菌培养共分离出97株病原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82株(84.54%), 革兰阳性菌12株(12.37%), 真菌3株(3.09%)。感染组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 min、用药时间≥15 d、合并糖尿病、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及术前白蛋白<30 g/L者占比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0岁、用药时间≥15 d、手术时间≥60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12/2015-03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被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48例,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专项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十分满意16例、十分满意率为66.7%,较满意5例、较满意率为20.8%,基本满意2例、基本满意率为8.3%,不满意1例、不满意率为4.2%,满意程度为95.8%;对照组患者术后十分满意12例、十分满意率为50.0%,较满意3例、较满意率为12.5%,基本满意1例、基本满意率为4.2%,不满意8例、不满意率为33.3%,满意程度为66.7%,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护理十分重要,实行全面细致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专项护理方法,不仅能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而且能够使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程序化护理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接受黏膜剥离术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各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程序化护理。观察与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消化内镜下行黏膜剥离术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予以圈套器和橡皮圈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6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n=33)与观察组(n=33).对照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圈套器和橡皮圈辅助ESD治疗,详细记录两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100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进行ESD治疗,评估ESD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ESD,一次性剥离病变成功率为93%,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3.4±8.5)分钟,术后发生胸骨后疼痛45例、穿孔3例、迟发性出血1例、腹痛10例、进食梗阻8例,复发2例,再次行ESD。结论 ESD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1例切除鼻泪管患者术后接受鼻腔泪囊造口术,无复发溢泪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1例局部复发再次给予手术治疗后好转。术后12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术后复发少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治疗消化道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类癌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联合EUS给予ESD手术以及手术。结果本次研究中,通过内镜,内镜医师可观察到消化道表面为灰白色以及淡黄色的半球状隆起;病灶EUS位于黏膜下层低回声病变;6~24个月随访,患者都未发生肿瘤转移。结论将超声内镜应用采该种癌症患者手术过程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我院妇科肿瘤诊断的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对照组64例,观察组行消化内镜技术诊断及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内镜技术诊断及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最后将所有患者行常规内窥镜检查,根据内镜影响评分对诊断进行评价;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经研究比较,在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3个方面的评分中,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率高,术中创伤小、出血少,且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20例,通过对其进行回归性资料分析,总结护理经验并观察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临床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地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8例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后复发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再次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没有出现术后舌下神经或者喉上神经损伤、感染、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及咽痿等并发症。对患者进行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对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后复发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再次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