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医院职业暴露的发生现状,进一步完善医院职业防护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方法 分析2017—2019年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基本情况、暴露科室、暴露部位、暴露环节、暴露源等信息。结果 医院发生的职业暴露以护士为主,占70.25%;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内科,占49.37%;常见暴露地点在病房,占65.82%;手部最易发生职业暴露,占86.08%;锐器伤为主要暴露方式,占87.97%,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操作为拔针,占35.44%;暴露源阳性以HBV为主,占15.19%。结论 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低年资护士、实习生的职业防护培训,增强职业防护意识,落实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范,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况,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调查医院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对其职业、暴露相关因素、暴露后处理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8月-2010年3月发生职业暴露42人次,其中护士占52.38%,医师占33.33%,技师占14.29%;发生频度最高科室是妇产科,暴露发生在手部的占90.48%,属中度污染的占61.91%;发生于手术缝合、拔针、抽血操作的分别占26.19%、23.81%和16.67%,有明确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占64.28%,50.00%暴露者局部处理正确,职业暴露前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占85.71%。结论制定和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系列防护措施,增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人群、场所、时机及源患者携带血源性病原体分布,为进一步预防职业暴露提供依据和有效防护措施,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2012年6月7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护士、助理护士、实习护士,分别占46.48%、4.22%、19.72%,工龄≤10年者占74.64%;暴露类型中,锐器伤占95.77%;暴露发生场所前3位为病区、手术室、急诊科,分别占47.89%、35.21%、9.85%;暴露发生时机前3位为术中、拔针时、处理医疗废物过程,分别占35.21%、18.31%、16.90%;源患者携带血源性病原体38例,占53.52%。结论暴露人员操作不熟练、防护意识不到位、接触侵入性操作、锐器伤发生概率大、对操作环境是否安全未进行充分评估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行为、充分评估操作环境的安全性等措施,能有效预防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最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最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最多,占54.10%。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佳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5.
方旭  刘兰  杨晋红  王志荣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05-3206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探讨针对性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上报登记的66例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到66例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群集中于护士,占62.12%;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易发生职业暴露,占60.61%;锐器伤为导致暴露为主要形式,占到84.69%,致锐器伤操作环节多发生在输液、注射、采血后拔针时,占57.58%;所有职业暴露者均进行了紧急及相关干预处理,暂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结论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为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2004年1月-2009年12月69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对其职业、科室分布、职业暴露发生的操作环节、暴露源病种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为55.07%,其次医师,为26.09%;外科发生职业暴露最多,占55.07%;手术中发生锐器伤占首位,占30.43%,其次为护士拔针操作,占23.19%;暴露源以乙型肝炎占首位,占60.87%。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操作培训,规范操作环节,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正确处理损伤性废物,积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接触后的应急处理、随访与咨询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143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护士比例最高,占58.74%,其次为医生,占25.87%,女性及工龄≤10年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职业暴露;发生暴露的环节以锐器伤为主,其中注射及拔针时发生率最高,占45.45%,其次是回针帽,占16.08%;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治疗室、手术室;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共67例,占46.85%,暴露源不明的有36例,占25.17%。结论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规范日常操作、实施科学防护,使用安全器具,做好暴露后应急处置,减少血源性职业暴露带给医务人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生原因,为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109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9名职业暴露人员中,实习护士、临床护士、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助产士及保洁员分别占56.88%、27.52%、6.42%、4.59%、2.75%及1.84%;暴露发生部位主要为手或手指,占90.82%;暴露时发生操作以拔针为主,占47.70%;暴露源以乙型肝炎居首位,占57.80%,其次为未知暴露源,占22.02%。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意识,完善防护用品,可有效防止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探讨防护对策,制定相应防范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271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报告、随访登记表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与干预,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1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中护士发生率最高占61.99%,其次为实习生和医师,分别占15.87%和15.50%;暴露以锐器伤为主占86.35%,锐器伤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以拔输液针和测血糖居多;暴露源病种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占29.52%;经监测随访,尚无1名医务人员因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结论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实施标准预防,建立职业暴露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重要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632例次。职业暴露发生以护士为主,共392例次,占62.02%;主要发生于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医务人员,共387例次,占61.2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时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输液完毕拔针、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及针头以及手术缝合时,分别占15.19%、14.71%和12.18%。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器械中,头皮钢针所占比例最大,共137例次,占23.42%;其次是缝合针,96例次,占16.41%。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86%,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导致的职业暴露,占18.04%;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38.61%)。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规范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加强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HIV感染剖宫产术中职业暴露的特点,探讨职业暴露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柳州市妇幼保健院2002年4月-2013年12月开展的282例HIV感染剖宫产术中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观察、比较自2008—2013年开展职业防护培训前后HIV感染剖宫产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类型差异等。结果282例HIV感染剖宫产术中有6例发生职业暴露,发生率2.13%。开展HIV感染剖宫产职业防护培训前(2008年以前)职业暴露发生率13.16%(5/38),明显高于职业防护培训后(2008年1月-2013年12月)0.41%(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4例为针刺伤引起、2例为无保护接触引起。结论本研究HIV感染剖宫产发生职业暴露更易在未经职业防护培训的早期发生,且以针刺伤为主。经职业防护培训后,通过规范手术操作、减慢手术速度、严格执行普遍性防护措施等可减少HIV感染剖宫产术中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山东省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暴露行为及培训现况。方法2013年7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某三甲医院296名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问卷调查。结果调查296人,7道艾滋病基础知识题目全部答对的占16.22%,各项艾滋病基础知识正确率为39.53%~96.28%,8道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全部答对的占0.34%,各项职业暴露知识正确率为15.54%~69.26%。有72.97%的人曾发生过职业暴露,其中18.24%的人明确知道自己曾经接触过HIV阳性病人。发生职业暴露时刺破(伤)皮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和静脉采血针,占74.2l%;职业暴露部位主要是手上破损皮肤和眼睛黏膜,占9l_18%;职业暴露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处置废物时、采血时和回套针帽时,占74.84%;41.22%的医务人员曾经接受过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培训,97.97%的人希望得到相关培训。结论医务人员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防护知识缺乏,培训需求高。  相似文献   

13.
江爱英  阎丽  陈卫平 《现代保健》2012,(25):143-144
目的: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进行分析,探讨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54例锐器伤的登记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龄低于5年的工作人员发生锐器伤所占比例最高,占87.1%;发生锐器伤人群中护士比例居首位,高达72.2%,其次是实习护生14.8%,医生9.3%;致锐器伤的操作环节以拔除针头时和输液结束拔除针头后处理过程中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4.8%和12.9%,其次是抽血和套回针帽发生率,分别为5.6%,手术缝合皮肤和处理医疗废物时发生率分别为3.7%。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制度,定时跟踪随访,保障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专业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意识及行为现况,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科大学2015届临床实习结束返校的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期间共发生职业暴露385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2.31%(385/910),职业暴露者以护理学专业人员为主(190名)。358名(39.34%)医学实习生能够认知自身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不同专业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率、自身保护性抗体认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222名(57.66%)医学实习生职业暴露次数>1次,暴露环节以诊疗操作为主(45.45%),暴露场所以病房为主(32.21%)。职业暴露后,46.75%的医学实习生第一反应表现为紧张,35.06%表现为担心,18.18%出现严重心理反应,仅14.03%医学实习生寻求他人支持帮助。结论医学实习生对职业防护意识认知不足,应加强其职业防护教育,增加职业防护意识,关注职业暴露后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郑州地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10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地区不同辖区内的4家二级医院和4家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职业暴露情况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再经过单、多因分析方法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有效调查对象931名医务人员,男性435名,女性496名;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8.9±9.6)岁;有护士354名,医生372名,检验技师130名,麻醉师75名。发生职业暴露91例,发生率9.77%,共发生职业暴露事件118例次,其中锐器伤57例次、皮肤黏膜接触暴露39例次、呼吸道/血液/体液暴露22例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历(OR=0.779)、职称(OR=0.751)、医院级别(OR=0.364)、工作性质(检验技师OR=0.670、麻醉师OR=0.585)、工龄(OR=0.689)、编制性质(OR=3.904)、工作疲劳(OR=2.368)、应对方式(OR=2.691)、近1年是否参加相关培训(OR=0.481)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强化培训在医学生职业暴露防护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1—2015年武汉7所大中专院校的医学生,分为对照组(2011—2013年的675名医学生,上岗前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综合培训,即一次性大培训)和干预组(2014—2015年的682名医学生,实施院-科-带教导师三步式实习生强化培训),比较两组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暴露知识知晓情况等。结果干预组各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知晓率、防护措施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1.70%(148名),低于对照组的65.33%(441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1,P<0.01);干预组主动进行血清病毒检测和强化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的医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14.66%(100名)、11.73%(80名),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6%(20名)、2.67%(18名)]。干预前后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操作环节均为配药,干预组职业暴露报告率为72.97%(108/148),高于对照组的50.11%(22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2.78,P<0.01)。结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强化培训,能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7  
目的 研究各类职业防护措施与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手套破损及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作为职业暴露指标,以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分别评价各类职业防护措施的作用。结果 采取经常穿戴手套、多次的职业培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事先知悉病人感染状况等措施与减少皮肤粘膜接触血液次数和皮肤损伤的关系有统计学上意义。结论 穿戴手套、加强职业培训、制定规章制度等对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丽丽  志强  张峰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719-2720
目的了解某焦油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接触有害因素员工的健康情况,为企业防治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某焦油企业2010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接触有害因素员工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合格率:毒物为97.38%、噪声为100%;职业健康检查异常检出率:纯音电测听异常为12.90%,血压异常(偏高)为4.27%,尿常规异常为8.02%,B超异常为10.58%,心电图异常为0.47%。结论噪声和苯并(a)芘是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必须加强防护措施,进行有效的个人防护。在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同时,还应注意心血管等相关疾病和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32所乡镇卫生院及11所县区医院476名医务人员,发现其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法律认知正确率不高.对皮肤及黏膜发生暴露后的局部处理、防护血液体液飞溅面部的措施、职业暴露后抗体检测等问题.乡镇卫生院明显低于县级医院(P〈0.05)。在黏膜发生暴露后的处理上,防保人员高于医生和护士(P〈0.05),在防护血液、体液飞溅面部的措施上.防保人员高于医生(P〈0.05),而在皮肤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上,医生高于防保人员(P〈0.05),各岗位间认知水平总体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研究表明,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培训,建立标准化的防护体系,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重庆市高校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为高校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降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以及提高医疗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重庆市672名高校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情感耗竭、情感疏远、个人成就感降低得分分别为(15.43±7.13)分,(15.80±8.21)分,(35.59±9.39)分,职业、性别、职称、工作年限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高校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轻,职业、性别、职称、工作年限对职业倦怠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