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影像学征象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16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查,采集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等信息,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灶部位在脑叶以气虚血瘀证多见,病灶部位在基底节、丘脑、小脑以风痰阻络证多见。缺血性梗死灶的大小亦与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P0.05),腔隙性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以风痰阻络证多见,而中小面积脑梗死以气虚血瘀证多见。而病灶ADC值与中医证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脑MR-DWI存在相关性,MR-DW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不同中医证型的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中风中经络组各证型与MR-DWI表现的关系。方法观察37例急性缺血性脑中风中经络患者的MR-DWI表现,记录新鲜病灶的大小、部位与辨证分型,用SA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脑中风中经络组具体辨证分型与新鲜病灶的部位有相关性(P<0.05),与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利用MR-DWI表现分析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更加严密;各证型与MR-DWI表现的具体对应关系尚需要做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临床诊断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行常规MRI检查及DWI检查,评价DW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DWI表现为正常者6例。19例DWI显示皮质及皮质下高信号,T1WI仅可见9例,T2FLAIR仅有轻度信号增高;11例DWI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高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稍高信号;5例DW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区对称高信号;9例DWI表现为大脑半球白质弥漫高信号,T2WI、T2FLAIR稍高信号;8例DWI表现为分水岭区高信号,其中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脑内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T1WI呈高信号。结论 DWI较常规MRI能够更早更及时地发现新生儿由于缺氧缺血造成脑实质的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较T1WI及T2FLAIR差。  相似文献   

4.
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5.
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近几年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关文献进行分析,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方面阐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治疗进展。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中西医结合能提高临床疗效。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具有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但缺乏客观统一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凤 《河北中医》2001,23(5):396-398
中风是中医四大难治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 ,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药理、药化研究 ,尤其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病机理的探讨提出了毒邪和络病学说 ,研制并开发了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新药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救治的成功率。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探讨中风病因病机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至金·刘完素首先提出“肾水虚衰”之说 ;明·张介宾强调“内伤积损”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 ;清·叶天士认为是“精血耗衰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给予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辩证论治为特点的综合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综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治疗现状及中医药的前景和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血管疾病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因其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而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其中急性缺血性中风(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认为是由于某动脉供血区的血流因栓塞或出血而暂时或永久地减少所致,其病理过程涉及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9.
郑娜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450-45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辨证治疗。疗程均为15d。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国产尿激酶(天普乐欣)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5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溶栓治疗后显效者11 例(25% ), 即肌力改善≥2 级, 同时伴肢体活动、言语功能及面瘫、舌瘫改善, 其余(66.6% )都有不同程度改善, 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短程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确实有效的措施; 溶栓治疗效果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密切相关, 强调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的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CISS分型方法进行亚型分析,归纳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特点。方法选择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00例,均具有完善的数字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CT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资料,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采用CISS分型方法对每位患者进行亚型判定。结果 CISS亚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占69%,其中以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闭塞病因所占比率最高为23%;穿支动脉性卒中占12%,心源性卒中占7%,其他病因性卒中占1%,病因不明性卒中占11%。不同性别间CISS各亚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为常见,其中尤以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穿支动脉闭塞原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中风综合治疗方案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中央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606例患者分别用中西医结合综合(试验组274例)和西医加中药安慰剂(对照组263例)治疗,并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生存质量、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治疗21d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21、60、90d的症状和体征(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有确切疗效,作用靶点在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和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影响疾病演变的主证,探寻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的方法,对发病72 h内入院患者进行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连续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结果]缺血性中风病起病24 h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相关;痰证与风证、火热证相关;至发病48 h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和气虚证相关;痰证与火热证、气虚证相关,气虚证与风证、痰证、血瘀证均相关;而至发病72 h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痰证、气虚证和火证均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是风、火挟痰上犯清窍,壅滞脉络,气虚血瘀,气不化津则痰凝,痰瘀互结,致气虚益甚,使疾病不断恶化;或痰郁化热,痰热互结,上蔽神明,阻塞脑府脉络,而加重神机受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辛伐他汀,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CRP、UA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CRP、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显著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辛伐他汀在明显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水平的同时,具有抗炎、降UA作用,其降UA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16.
李英红  刘阳阳  戴芳 《天津中医药》2023,40(9):1155-1159
[目的]分析天降血栓通丸口服联合针刺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医院脑病科收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天降血栓通丸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巴塞尔指数(B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mRS评分和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降血栓通丸口服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脑卒中后失眠状况,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TOAST各分型纤维蛋白原水平(Fbg)的变化及松龄血脉康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60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松龄血脉康胶囊+疏血通注射液+拜阿司匹林组)85例,对照组(疏血通注射液+拜阿司匹林组)75例,检测各亚型的Fbg水平。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LAA)、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脑梗死(SAO)血清Fbg与其他明确病因的脑梗死(O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CE、SAO与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E)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与SAO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OAST各型中LAA,CE,SAO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5 d后治疗组LAA,CE,SAO 3型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bg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龄血脉康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Fbg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有效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克刚  於堃  高颖 《天津中医药》2007,24(6):462-464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缺血性中风住院患者进行临床信息的采集,并对患者1a内的结局进行追踪分析。[结果]共观察患者182例,剔除10例。1a内死亡7例,复发4例。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情况和入院时患者的证候特征与中风病急性期预后有关。[结论]高龄、男性、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以及中医证候特点是中风病急性期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常联合使用中成药和西药,该研究选择来源于14家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的27 67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14 d内针对中风治疗的中西药物构建复杂网络,发现该网络具有无尺度现象,采用层次结构核心算法分别对急、危、一般3类入院病情患者入院1 d内,2~3,4~7,8~14 d 4个时间段的中西药物使用进行分析,发现3类入院病情患者核心中成药使用主要为活血化瘀和化痰醒脑药物,化痰醒脑药随时间变化在各类患者中使用逐渐减少。核心西药主要为抗血小板药、改善循环药物、神经保护药、抗凝药和脱水药,脱水药在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入院14 d内均为核心药物,而入院病情为一般的患者在入院3 d内作为核心药物使用,神经保护药的使用在患者入院7 d后逐渐下降。中西药物组合主要为神经保护药+活血化瘀药、抗血小板药+活血化瘀药、改善微循环药+活血化瘀药;化痰醒脑药在入院病情急和一般的患者中主要与神经保护药联合使用,而入院病情为危的患者多与脱水药联合使用。该研究以大数据分析和复杂网络建模发现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中西药物使用的动态特征和药物联合应用特点,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连续治疗14 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及血清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12.56±2.69)分比(15.48±3.15)分]、血清MMP-9水平[(165.36±42.74)ng/m L比(207.89±46.21)ng/m L]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MMP-9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