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腺病毒(ADV)载量对重症腺病毒肺炎(SAP)发展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SAP患儿139例,发展为BO 34例,未发展为BO 105例。利用LASSO-logistic回归、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ADV载量对SAP发展为BO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鼻咽抽吸物ADV-DNA载量、PCT、合并细菌感染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鼻咽抽吸物ADV载量是SAP发展为BO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7,95%CI:1.088~1.459,P=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鼻咽抽吸物ADV载量的自然对数值与SAP后发展为BO的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线性检验,P=0.69)。决策曲线分析显示ADV载量对SAP发展为BO的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结论 ADV载量是儿童SAP发展为BO的独立、剂量依赖的危险因素,对SAP发展为BO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哮喘高危婴幼儿喘息发作期病毒病原学、过敏原分布,为喘息患儿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因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肺炎住院的135例哮喘高危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鼻咽部抽吸物标本甲型流感病毒(Flu-A)、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nF)、人鼻病毒(HRV)、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HBoV)感染情况;采用ImmunoCAP技术检测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食物性变应原及总IgE浓度。结果 135例患儿中,鼻咽部抽吸物标本病毒检出阳性率为49.6%,各病毒检出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RV 25.2%、HBoV 9.6%、RSV 8.1%、PinF 5.9%、Flu-A 3.7%、ADV 1.5%、hMPV 0.7%。HRV在1~3岁年龄组检出率高于<1岁组(P < 0.05)。过敏原筛查试验阳性率为59.3%,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44%,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为89%;吸入性过敏原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尘螨77%、霉菌37%、花粉26%、动物皮屑9%;食物性过敏原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鸡蛋白73%、牛奶68%。<1岁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大于1~3岁组(P < 0.05);1~3岁组T-IgE水平明显高于<1岁组(P < 0.05)。病毒检出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大于病毒未检出组(P < 0.05)。第2次喘息患儿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及T-IgE水平均高于第1次喘息患儿(P < 0.05);吸入性过敏原尘螨、霉菌在第2次喘息患儿中阳性率高于第1次喘息患儿(P < 0.05)。结论早期HRV感染和吸入性过敏原阳性与哮喘高危婴幼儿喘息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引起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儿听力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依据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结果将158 例CMV 感染患儿分为听力正常组(n=117,BAEP ≤ 35)和听力异常组(n=41,BAEP>35)。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血常规、肝功能、尿液及乳汁病毒拷贝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导致BAEP 异常的CMV-DNA 病毒载量;采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对尿CMV-DNA拷贝数与听力损害程度、血小板计数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听力异常组血小板异常率、肝功能异常率和尿CMV-DNA 拷贝数均高于听力正常组(P<0.01)。ROC 分析结果显示,当尿CMV-DNA 拷贝数为1.415×106/mL时,预测病毒载量导致听力损伤的敏感性为46.3%,特异性为93.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损害的程度随着CMV-DNA 拷贝数的增加而增高(r=0.382,P<0.01);血小板计数和尿CMV-DNA 拷贝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233,P=0.003)。结论 尿CMV-DNA 病毒载量可能与CMV 感染导致神经性听力障碍相关;当CMVDNA载量达到1.415×106/mL 时,更易出现听力损害。存在血小板减少的CMV 感染患儿,应加强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371例EO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264例)和预后不良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围生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合并症、治疗过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的早产、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及双胎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母亲产前使用激素、产前使用抗生素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反应差和呼吸功能低下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皮肤黄染发生率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WBC<5×109/L、血小板<100×109/L、贫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及低血糖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出血、脑损伤、肺动脉高压及休克的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住院时间和抗生素疗程长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使用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的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重(OR=41.73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12.669)、脑损伤(OR=8.372)、休克(OR=5.889)、机械通气(OR=5.456)及肝功能损害(OR=4.075)是新生儿EOS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及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休克或肝功能损害对新生儿EOS预后不良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年龄适应性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儿童死亡危险评分(PRISM Ⅲ)、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在儿童严重脓毒症中的预测价值和使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分析收治的193例严重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最终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n=151)和死亡组(n=42)。根据入院24 h内各指标的最差值进行pSOFA、PRISM Ⅲ、PCIS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评分系统预测脓毒症死亡风险的效能,平滑曲线拟合分析各评分系统的相关性和阈值效应,决策曲线分析(DCA)各评分系统的使用价值。结果 ROC分析示PCIS与pSOFA预测价值相当(P=0.182),PRISM Ⅲ与pSOFA预测价值相当(P=0.210),但PRISM Ⅲ优于PCIS (P=0.045)。3种评分系统与预后的拟合程度为PRISM Ⅲ > pSOFA > PCIS。DCA分析显示当严重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分别为0.4和0.6时,使用3种评分系统作为紧急干预决策依据,患儿的标准净受益(SNB)为SNB (pSOFA) > SNB (PRISM Ⅲ) > SNB (PCIS)。结论 3种评分系统对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作为临床决策辅助工具可使患儿从中受益,pSOFA优于PRISM Ⅲ和PCI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酸脱氢酶(LDH)对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预测价值。方法 通过倾向性匹配法获得73例RMPP患儿为难治组,146例非难治性的普通MPP患儿为普通组,利用logistic回归、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LDH对RMPP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难治组和普通组高热发生率、WBC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红蛋白、白蛋白、谷氨酸-丙酮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LDH含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鼻咽抽吸物MP-DNA载量及胸腔积液、肺实变、肺不张、气促、皮肤损害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热、血红蛋白水平、LDH水平、肺实变是RMPP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分别为10.097、0.956、1.006、3.756,均P < 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LDH连续性变化与RMPP发生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 < 0.0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LDH对RMPP的预测有重要临床价值。结论 LDH是儿童RMPP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与RMPP发生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行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TAPVD患儿,分为事件组(发生终点事件)和非事件组(未发生终点事件)。采用SPSS 2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138例TAPVD患儿纳入分析,心上型65例,心内型44例,心下型19例和混合型10例,手术年龄中位数50 d,<6月龄123例(89.1%),<1月龄60例(43.5%)。事件组42例,非事件组96例。术前存在肺静脉梗阻(PVO)患儿63例(45.7%),术后发生PVO患儿41例(29.7%)。心下型、混合型、手术年龄、术前存在POV、需要急诊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下型(P=0.005)、混合型(P=0.014)、术前存在PVO(P=0.020)、手术年龄<1月龄(P=0.009)及体外循环时间长(P=0.024)是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上型是最常见的TAPVD类型,心下型、混合型、术前存在PVO、手术年龄<1月龄及体外循环时间长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8月的文献,收集关于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文献,包括1 527例患儿,其中维生素D辅助治疗组762例,对照组7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辅助治疗不会影响儿童肺炎的疾病恢复时间(P=0.67)、住院时间(P=0.73)及退烧时间(P=0.43),也不会减少儿童肺炎的复发率(P=0.14)、不良反应率(P=0.20)及病死率(P=0.98)。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辅以维生素D治疗儿童肺炎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与孕母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维生素D 水平与孕母维生素D 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15 年6 月1 日至7月10 日采集102 名足月单胎新生儿脐静脉血及其孕母静脉血,采用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25(OH)D 水平。结果 孕母维生素D 不足者39 例(38.2%),缺乏者25 例(24.5%)。新生儿维生素D 不足者27 例(26.5%),缺乏者66 例(64.7%)。不同血清25(OH)D 水平孕母组新生儿25(OH)D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孕母25(OH)D 水平与新生儿维生素D 水平呈正相关(r=0.914,P<0.001)。孕母25(OH)DROC 曲线预测新生儿维生素D 缺乏(≤ 15 ng/mL)的曲线下面积为0.962,95%CI: 0.930~0.994,P<0.001。孕母血清25(OH)D ≤ 27.55 ng/mL 为界值预测新生儿维生素D 缺乏的灵敏度为97.2%,特异度为80.3%。结论 新生儿维生素D 水平与孕母维生素D 水平正相关;孕母维生素D 水平可预测新生儿维生素D 缺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D)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行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TAPVD患儿,分为事件组(发生终点事件)和非事件组(未发生终点事件)。采用SPSS 2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应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138例TAPVD患儿纳入分析,心上型65例,心内型44例,心下型19例和混合型10例,手术年龄中位数50 d,<6月龄123例(89.1%),<1月龄60例(43.5%)。事件组42例,非事件组96例。术前存在肺静脉梗阻(PVO)患儿63例(45.7%),术后发生PVO患儿41例(29.7%)。心下型、混合型、手术年龄、术前存在POV、需要急诊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下型(P=0.005)、混合型(P=0.014)、术前存在PVO(P=0.020)、手术年龄<1月龄(P=0.009)及体外循环时间长(P=0.024)是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上型是最常见的TAPVD类型,心下型、混合型、术前存在PVO、手术年龄<1月龄及体外循环时间长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重症腺病毒肺炎(severe adenovirus pneumonia,SAP)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125例SAP患儿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根据是否发展为BO将患儿分为BO组和非BO组,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24月龄80例(64%);热峰≥39℃者115例(94.3%),热程≥10 d者89例(72.9%);气喘82例(65.6%);单纯腺病毒感染35例(28%),72%的患儿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MP)40.8%,细菌35.2%];并发呼吸衰竭32例(25.6%),肺外并发症以循环系统(36%)和消化系统并发症(22.4%)多见。实访122例SAP患儿,53例(43.4%)最终发展为B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衰竭和合并MP感染是SAP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 SAP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为高热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患儿存在喘息,混合感染率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衰竭、 心功能不全、 肝功能损害和中毒性脑病。呼吸衰竭和合并MP感染是SAP后BO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C-反应蛋白30 mg/L、降钙素原10 ng/m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0 U/L以及合并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循环系统并发症、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并发3种及以上并发症者预后不良(P0.05)。结论重症腺病毒肺炎的不良预后与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炎症反应、并发多种并发症以及合并肺部基础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在Wilms肿瘤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的患儿中WT1基因检测对诊断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上海市肾脏发育与儿童肾脏病研究中心儿童肾脏病基因检测数据库,200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明确WT1基因突变、年龄<18岁患儿,或Wilms肿瘤合并CKD 2~5期或肾病综合征或有蛋白尿的连续病例。按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ESRD)之前是否明确WT1基因突变分为早诊断组和晚诊断组,以ESRD为终点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 22例患儿明确WT1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分别位于第8~9外显子/内含子。依据临床分型,10例为Denys-Drash综合征,3例为Fraiser综合征,9例表型为孤立型肾病综合征,5例合并假两性畸形。随访终点进入ESRD有15例,7例进入CKD 2~4期。应用生存曲线分析证实,早诊断组较晚诊断组进入ESRD病程显著延迟(P=0.011)。结论 在儿童Wilms肿瘤、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慢性肾功能损害的患儿中,在肾功能进展恶化之前及早明确WT1基因突变,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分型,还能显著延缓进入ESRD病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儿童IgA肾病(IgAN)和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国内儿童IgAN和HSPN的临床和病理分型。方法 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初治的诊断明确的IgAN和HSPN患儿,临床和病理分型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标准。截取患儿入院时一般情况、临床特点、最终诊断临床和病理分型。结果 共纳入IgAN患儿255例,HSPN患儿212例。IgAN肾病综合征型45.5%、血尿和蛋白尿型41.2%、急性肾炎型11.0%、急进性肾炎型2.4%,无孤立性血尿型、孤立性蛋白尿型和慢性肾炎型;HSPN血尿和蛋白型42.0%、肾病综合征型39.2%、急性肾炎型12.3%、孤立性血尿型5.7%、急进性肾炎型0.9%,无孤立性蛋白尿型和慢性肾炎型。除了孤立性血尿型(因IgA肾活检标准未包括外),其余临床分型IgAN和HS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N和HSPN不同临床分型病理分型均以Ⅲ型(分别为52.4%~53.6%和51.8%~53.9%)和Ⅱ型(分别为35.3%~36.2%和34.6%~36.3%)最为常见,不同临床分型间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N和HSPN不同临床分型总有效率分别为99.1%~100%和97.6%~100%,不同临床分型间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目前国内有关儿童IgAN和HSPN的临床和病理分型依据和标准有待商榷,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在Wilms肿瘤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的患儿中WT1基因检测对诊断和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上海市肾脏发育与儿童肾脏病研究中心儿童肾脏病基因检测数据库,200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明确WT1基因突变、年龄<18岁患儿,或Wilms肿瘤合并CKD 2~5期或肾病综合征或有蛋白尿的连续病例。按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ESRD)之前是否明确WT1基因突变分为早诊断组和晚诊断组,以ESRD为终点比较两组的预后。结果 22例患儿明确WT1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突变,分别位于第8~9外显子/内含子。依据临床分型,10例为Denys-Drash综合征,3例为Fraiser综合征,9例表型为孤立型肾病综合征,5例合并假两性畸形。随访终点进入ESRD有15例,7例进入CKD 2~4期。应用生存曲线分析证实,早诊断组较晚诊断组进入ESRD病程显著延迟(P=0.011)。结论 在儿童Wilms肿瘤、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慢性肾功能损害的患儿中,在肾功能进展恶化之前及早明确WT1基因突变,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分型,还能显著延缓进入ESRD病程。  相似文献   

16.
17.
Watcharananan SP, Kiertiburanakul S, Piyatuctsanawong W, Anurathapan U, Sungkanuparph S, Pakakasama S, Chantratita W, Hongeng S. Cytomegalovirus, adenovirus, and polyomavirus co‐infection among pediatric recipients of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Pediatr Transplantation 2010: 14:675–681. © 2010 John Wiley & Sons A/S. Abstract: ADV and PMV infection have increasingly been documented as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allo‐HSCT. Despite increasing recog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CMV, ADV, and PMV viral co‐infection remain obscured. In this study, a retrospective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of ADV, PMV (BKV and JCV) was performed from pediatric patients’ stored blood samples previously tested for CMV viremia after allo‐HSCT. Clinical and vi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among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viral co‐infec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From 2001 to 2006, 219 blood samples from 69 patients were studied. Viral DNA was present in 119 samples (52.9%).The proportion of viremia was highest for BKV (30.6%), followed by CMV (20.9%), ADV (9.1%), and JCV (0.5%). Viral co‐infection occurred in 17 patients (24.6%), with CMV/BKV as the most common type (11.6%), followed by CMV/ADV (4.3%) and ADV/BKV (2.9%). From multivariate analysi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viral co‐infection were acute GVHD (OR 4.57; 95% CI 1.9–10.96, p = 0.001), level of blood CMV viral load (OR 1.53; 95% CI 1.24–1.89, p < 0.001), and level of blood ADV viral load (OR 1.56; 95% CI 1.05–2.32, p = 0.027). Higher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viral disease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more types of virus detected in blood (p < 0.001).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uses of death was observed among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viral co‐infection (p = 0.014). Infection (87.5%) was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of patients with viral co‐infection, whereas relapse of hematologic disease (70%) was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of patients with mono‐viral infection. Viral co‐infection is a common and significant infectious complication in pediatric recipients of allo‐HSCT. Blood monitoring of CMV, ADV, and BKV is suggested among pediatric patients who develop GvHD or who have rising of CMV or ADV viremia following allo‐HS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腺病毒(AD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合理诊治ADV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35 52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AD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5 529例患儿中,ADV总阳性检出率为1.24%(440/35 529)。男女儿童ADV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 vs 1.34%)。< 1岁、1岁~、3岁~、7~14岁组患儿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39%(71/18 002)、1.12%(103/9 191)、3.14%(201/6 398)、3.35%(65/1 938),ADV阳性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P < 0.01)。春夏秋冬四季AD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5%(160/8 658)、2.20%(189/8 606)、0.30%(27/8 952)、0.69%(64/9 313),其中春季和夏季患儿AD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秋季和冬季(P < 0.01)。结论 苏州地区该组病例呼吸道ADV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升高,但与性别无关;春季和夏季节为ADV感染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