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估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儿童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因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收入PICU的患儿临床资料,分为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考察免疫抑制患儿入PICU 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15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我院PICU出院诊断脓毒症连续病例385例,排除入科后24 h内死亡和PICU获得性脓毒症病例,251例PICU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免疫抑制组110例 (43.8%),免疫健全组141例。与免疫健全组比较,免疫抑制组以住院转入患儿(70%)为主,PICU维持治疗需求(血管活性药物、有创/无创机械通气)高、24 h PRISM评分高,不明确感染部位比例高,免疫抑制组接受ECMO治疗者全部死亡,持续肾脏代替治疗(CRRT)存活率为17.4%,入PICU第28 d病死率69.1%。免疫健全组和免疫抑制组28 d内存活和死亡患儿比较,除脓毒性休克、有创机械通气、CRRT、PRISM Ⅲ评分、乳酸>2 mmol·L-1比例、P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脱离PICU时间、24 h内放弃治疗、总放弃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在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存活和死亡因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有创机械通气、乳酸>2 mmol·L-1是免疫抑制组和免疫健全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共同危险因素,休克是免疫抑制组入PICU 28 d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症监护室脓毒症患儿病死率较高;伴免疫抑制相关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更高;PRISMⅢ评分、48 h内有创机械通气和入院乳酸值(>2 mmol·L-1)是其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建立早期预警指标,对免疫抑制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U中无基础疾病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PICU收治的110例无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根据PICU入住28天时的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110例无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中,男74例、女36例,中位年龄0.42岁。肺部感染为主要感染源。总病死率为14.55%。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分别为2.94%、27.27%、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间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器官功能障碍(MODS)数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6 h内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28天预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与死亡患儿比较,PCT、乳酸(Lac)、APTT、INR、MODS数目、PCIS、P-MODS、6 h内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住PICU时间、住院时间、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IS评分高、住院时间长,患儿28天预后好;而机械通气时间长,28天预后差(P0.05)。结论 PICU内无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PCT、WBC、Cr、APTT、INR、MODS数目、PCIS、P-MODS、6 h内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时间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PCIS、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我国2015版《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筛选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病房的脓毒症休克患儿104例。研究其发病现状、临床特点,同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与脓毒性休克预后转归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年间共有104 例患儿诊断脓毒性休克,占PICU同期住院患儿的2%(104/5201)。其中男60例,女44例,中位年龄为8月龄,婴幼儿占77.9% ( 81/104)。总病死率55.8% ( 58 /104);消化道是最常见原发感染部位( 48.1% ),其次是呼吸系统( 23.1% )。明确病原菌感染者47例(45.2%, 47/104);细菌感染患儿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排名前三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链球菌。47例明确病原菌感染的标本中有42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92.9% (39/42)。单因素分析提示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使用、呼吸心跳骤停、凝血功能、血糖、乳酸、白蛋白、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儿童死亡风险评分(PRISM评分)、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分)及氧合指数(P/F)≤300与脓毒症休克患儿死亡相关;多因素逐步 Logistic 回归显示:机械通气、呼吸心跳骤停和氧合指数≤300是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30 g/L是保护因素。结论 PICU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极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机械通气及血管活性药改善肺功能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加强机械通气管理及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处理好这些预后影响因素可能是减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儿童严重脓毒症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严重脓毒症死亡危险因素,以利于疾病早期认识和诊断,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方法对69例严重脓毒症患儿,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进行分析,以患儿入院日为研究起点,死亡或出院为终点.研究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病原菌、临床征象、并发症和治疗措施方面共24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OR及其95%CI.结果 69例患儿中死亡31例,病死率44.93%.基础疾病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最多.69例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7例,并发脓毒性休克34例.脓毒症伴1、2、3及3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分别为11.76%、36.00%、64.29%和84.62%.单因素分析显示.国内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最初PICU死亡危险因索评分(PRISM)、7d内最高PRISM、血小板计数、血清乳酸值、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7个变量与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死亡有关.经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仍然与死亡有关的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血清乳酸值、休克和MODS受累脏器数.结论 儿童严重脓毒症病死率高,血小板计数F降、血清乳酸增高、脓毒性休克和MODS是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2~7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住院诊断为脓毒症的连续病例的病史资料,提取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资料。依据入住PICU 24 h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25 g·L-1),中度低白蛋白血症组(~30 g·L-1),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1)和正常白蛋白组(>35 g·L-1)。分析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白蛋白水平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212例患儿进入分析,其中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24例,中度低白蛋白血症组50例,轻度低白蛋白血症组61例,正常白蛋白组77例。①重度低白蛋白血症组腹泻、腹胀、肠鸣音减弱、应激性溃疡、水肿和脏器功能衰竭数量>3个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②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 WBC计数、CRP≥8 mg·L-1和PCT>2 mg·L-1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P<0.05);血糖≥6.7 mmol·L-1的发生率和乳酸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③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PRISM Ⅲ评分、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呈升高趋势(P<0.05),PIC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重度低白蛋白血症、PRISMⅢ评分≥8分是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8.20(1.33~18.96)、2.85(1.34~10.73)和1.22(1.02~15.78)。⑤存活患儿第1、3和7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呈升高趋势,且显著高于死亡患儿。结论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炎症感染指标的相关性较好,血清白蛋白水平≤25 g·L-1可作为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84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一般脓毒症304例,严重脓毒症54例,脓毒性休克26例。根据是否发生CLS将病例分为非CLS组(356例)和CLS组(28例),将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营养不良、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白细胞计数、CRP、PCT、TNF、IL-1、IL-6、血糖、乳酸、PRISM Ⅲ评分、PICS评分、严重脓毒症及休克和器官功能衰竭≥3个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脓毒性休克、严重脓毒症和一般脓毒症组患儿CLS发生率分别为42.3%、20.1%及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凝血功能障碍、CRP、PCT>2 ng/mL、TNF、IL-1、IL-6、血糖、乳酸、PRISMⅢ评分、PICS评分、严重脓毒症及休克和MODS≥3个在非CLS组和CL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脓毒症及休克和PRISMⅢ评分为脓毒症患儿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脓毒症患儿病情越严重,PRISMⅢ评分越高,发生CLS的比例越高。故对于严重脓毒症和PRISMⅢ评分越高的患儿,早期监测感染标志物及血糖等相关结果,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CLS及积极干预,降低儿童脓毒症合并CL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小儿急救医学》2013,(6):574-574
儿童严重脓毒症功能预后:RESOLVE试验深入分析 关键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严重脓毒症;预后评估;机械通气;多脏器功能衰竭;功能状态;儿童整体功能分类量表 摘要 目的评估严重脓毒症后28d存活患儿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血糖波动指标对危重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采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PICU滞留时间≥72 h患儿的血糖水平和儿童死亡风险评分Ⅲ(PRISM Ⅲ)中的临床指标,以入PICU后28 d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单因素分析血糖水平和PRISM Ⅲ评分临床指标与入PICU后28 d转归情况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确定入科时首次血糖、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高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血糖不稳定指数中对入PICU后28 d 转归情况预测价值最大的指标,连同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24 h有创机械通气、PRISM Ⅲ评分、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72 h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与PRISM Ⅲ评分均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81、0.202、0.204和0.335。ROC曲线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95%CI:0.665~0.801,P<0.001),平均血糖、血糖标准差、血糖变异系数、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血糖不稳定指数AUC分别为0.624(95%CI:0.539~0.708,P=0.003)、0.654(95%CI:0.577~0.730,P<0.001)、0.630(95%CI:0.552~0.708,P= 0.002)、0.605(95%CI:0.525~0.686,P=0.012)、0.687(95%CI:0.611~0.76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RISM Ⅲ评分和血糖不稳定指数均是危重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四分位数分层比较,随着血糖不稳定指数的升高,血糖不稳定指数≥3.13 mmol2·h-1·d-1的患儿病死率和PRISM 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患儿血糖波动与病死率密切相关,72 h血糖不稳定指数比他血糖波动指标对预后更有预测价值,将其控制在3.13 mmol2·h-1·d-1以下可能是一个相对合理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不同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对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婴幼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PICU收治的60例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婴幼儿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应用低、中、高三种水平PEEP(3、6、9 cmH2O,l cmH2O=0.098 kPa)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均采用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模式,小潮气量(6 ~8 ml/kg)通气策略,同时根据美国危重病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协会2009年颁布的脓毒性休克指南指导液体复苏.监测3组患儿上机后6、24、48 h氧合指数(OI)、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dyn)、心脏指数(CI)的变化并统计每例患儿的液体入/出量,比较3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 机械通气后6h开始,中、高PEEP组OI、Cdyn均明显好转,与低PEE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低PEEP组CI明显高于高PEEP组,液体入量少于高PEE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液体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PEEP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5.40±0.61)d]、PICU住院时间[(7.00±0.61)d]均短于高、低PEEP两组[(6.23±0.90)d、(7.51±1.09)d;(8.23-±0.90)d、(9.14±1.21)d](P均<0.01);3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PEEP能显著改善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患儿的肺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无严重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小儿脓毒症是PICU的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儿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探寻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12月收入我院PICU的脓毒症病例,对严重脓毒症患儿作单因素分析,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寻儿童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脓毒症患儿103例,病死率16.5%.严重脓毒症45例,其死亡危险因素是PRISM Ⅲ评分(OR 1.502;95%CI 1.131~1.995)和病程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最高值(OR 0.991;95%CI0.982~1.000).小儿严重脓毒症伴随1、2、3、4个及4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的病死率分别为10.0%、11.1%、44.4%、68.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最常受累的是心血管系统(75.6%)和呼吸系统(66.7%),严重脓毒症伴发MODS死亡危险因素是呼吸系统(OR 23.179;95%CI2.095~256.522)和肾脏(OR 9.637;95%CI 1.698~54.703)功能受累.结论 小儿严重脓毒症的死亡危险因素是PRISM Ⅲ评分和病程中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小儿脓毒症合并MODS提示预后不良,其病死率与发生功能障碍的脏器数目呈正相关,呼吸系统和肾脏功能受累是儿童脓毒症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脓毒性休克是儿童常见的危重症,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在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液净化治疗(CBP)能否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尚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CBP对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以及液体平衡的影响.设计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纳入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年龄1月龄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第三代儿童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对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能力。方法:纳入2016年7月21日至2017年7月30日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PICU的连续病例。以入PICU后第1个12 h病例资料中最异常记录值行PCIS和PRISMⅢ评分。以出PICU结局分为病死组、转出组和自动出院组;以PICU后28 d随访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自动出院组患儿于出PICU 后28 d行电话随访,病死组+自动出院组死亡亚组为死亡组;转出组+自动出院组存活亚组为存活组。从病史中截取患儿年龄、入院前状态、入PICU时疾病、患儿来源、主要病因、在PICU是否接受过有创机械通气治疗、PICU住院时间等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两种评分系统各指标对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685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①根据出PICU结局,分为病死组100例,转出组442例,自动出院组143例;转出组与病死组或与自动出院组,在年龄、入院前状态、住PICU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组与转出组或与自动出院组比较的入院前心肺复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组与转出组比较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转出组与自动出院组比较时病因为创伤、肿瘤和其他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根据出PICU后28 d随访结局分为死亡组(n=218)和存活组(n=567),其中,自动出院死亡亚组118例,自动出院存活亚组2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评分中的呼吸、收缩压、pH、PaO2和肌酐/尿素氮在死亡和存活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ISMⅢ评分中的收缩压、pH、酸中毒、PaO2、PaCO2、CO2总含量、血尿素氮、PT/APTT、PLT计数和神志状态在死亡和存活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IS和PRISMⅢ均适用于我国PICU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儿的预后,其中收缩压、pH对预测死亡和存活结局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sepsis in children admitted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PICU) of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Methods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children 1?mo to 14?y old, admitted to the PICU with severe sepsis or septic shock from January 2007 through December 2008 was done. Demographic,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of subjects were reviewed.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mortality at the time of discharge from PICU. Th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were modeled using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In 2?years, 17.3% (133/767) children admitted to the PICU had sepsis. Median age was 18?mo (IQR 6–93?mo), with male: female ratio of 1.6:1. Mean PRISM III score was 9 (±7.8). One third had culture proven infection, majority (20%) having bloodstream infection. The frequency of multi-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was 81% (108/133). The case specific mortality rate of sepsis was 24% (32/133). Multi-organ dysfunction (Adjusted OR 18.0, 95% CI 2.2–144), prism score of >10 (Adjusted OR 1.5, 95% CI 0.6–4.0) and the need for?>?2 inotropes (Adjusted OR 3.5, 95% CI 1.3–9.2)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due to sepsis.

Conclusions

The presence of septic shock and MOD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tality in the PICU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ICU住院的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或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低下)状态下粒细胞减少症并发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PICU收治的40例血液肿瘤患儿粒细胞减少症并发脓毒性休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0例患儿,存活12例,死亡18例,放弃治疗10例,病死率60%(剔除放弃病例).在发生脓毒性休克时全部病例体温均显著升高(>38.5℃),C反应蛋白也明显升高.肺部感染是其主要病因(35%),其次为胃肠道感染(30%).本组血培养阳性结果 20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4例(14/20,70%),铜绿假单胞菌为首位(8/14,57%).存活组与死亡组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血pH值、标准碱剩余、乳酸和小儿死亡危险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原发病缓解(或复发后缓解)与未缓解(或复发)患儿伴发脓毒性休克病死率分别为41%、85%,差异有显著性(P<0.05).脓毒性休克伴1个、2个、3个、3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病死率分别为0、27%、89%、100%(剔除放弃病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液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或骨髓增生低下的粒细胞减少症患儿并发脓毒性休克病死率高.高热是患儿主要临床表现;肺和胃肠道是脓毒症重要感染来源.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是主要致病菌;在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需加强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治疗力度.C反应蛋白增高有利于早期判断脓毒症.患儿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血pH值、标准碱剩余、乳酸和小儿死亡危险评分与脓毒性休克死亡相关.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早期及正确治疗脓毒性休克能降低血液肿瘤骨髓抑制或增生低下的粒细胞减少症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与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117例失代偿型脓毒性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41例)和存活组(76例),根据第1个24 h最大VIS (24 h VIS max)的临界点分为低VIS组(78例)和高VIS组(39例)。计算所有患儿24 h VIS max和第1个24 h VIS平均值(24 h VIS mean),并对VIS与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死亡组24 h VIS max、24 h VIS mean、PRISMⅢ评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及24 h后的乳酸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 < 0.05)。24 h VIS max、24 h VIS mean、PRISMⅢ评分、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前和24 h后的乳酸以及24 h后的pH对于脓毒性休克预后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以24 h VIS max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P < 0.05)。高VIS组的死亡人数、PRISM Ⅲ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的乳酸均明显高于低VIS组(P < 0.05)。结论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与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病死率有关,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越高,病情越危重,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剂量(1μg/1.73 m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实验评估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肾上腺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 患儿入院24h内完成基础皮质醇(T0)测定,静脉注射1μg/1.73m2 ACTH,30 min后测定血液皮质醇(T1),根据T0和皮质醇增值(△max=T1-T0)判断肾上腺功能,以△max≤90μg/L为肾上腺功能障碍(AI)指标.结果 62例中,脓毒症53例,脓毒性休克9例,病死率为27.4%(17/62).肾上腺功能障碍(adrenal insufficiency,AI)发生率40.3%(25/62),其中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儿AI发生率分别是39.6%和44.4%,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平均T0和T1分别是(318.6±230.4)μg/L、(452.3±230.7)μg/L和(454.7±212.7)μg/L、(579.3±231.9)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患儿T0、T1分别是(320.5±223.9)μg/L、(462.3±212.0)μg/L和(384.3±258.3)μg/L、(500.7±470.6)μg/L,两组AI发生率分别是37.8%和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和T1水平与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有关(P<0.05),AI发生率与PCIS、PRISMⅢ和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无关(P>0.05).结论 儿童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儿AI发生率较高.小剂量ACTH刺激实验可以判断严重感染患者肾上腺功能,可为激素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