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错构瘤的临床特点、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94例口腔颌面部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各临床因素之间采用t检验和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函数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人组病例男107例...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患者谢某,女性,56岁,无业。2009-05-04因"左侧面颊部肿块1年余"来我院就诊。肿块缓慢长大,无疼痛等不适。入院查体:面部左右基本对称,面神经各分支无功能障碍表现。左侧下颌角前下缘颊侧上方可扪及一直径约2cm的肿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界限清楚,活动度较小,无明显压痛,与周围组织及皮肤无明显粘连。双侧颌下可扪及约0.5cm×1.0cm大小的淋巴结,活动,无压痛,颈部未扪及明显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759例色素痣临床病理分析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余东升,陈新明色素痣(Pigmentednevus)又称痣细胞痣,是黑色素细胞的良性肿瘤[1],主要发生于皮肤。口腔颌面部色素痣由于其颜色和肤色不协调,或突起于表面,影响美观和日常生活(如刮须...  相似文献   

4.
5.
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88-07—2008-12收治的24例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研究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病理分型及临床表现。结果: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分布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可发生于舌根、腭、颊、唇、牙龈等部位,临床表现多样,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恶性淋巴瘤多见。结论: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应注意鉴别诊断。肿块切取活检,辅以全身系统性检查,是诊断结外型口腔恶性淋巴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口腔颌面部错构瘤(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军  陈关福 《口腔医学》2002,22(1):29-30
目的 研究口腔颌面部错构瘤的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了7例错构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表现。结果 口腔颌面部错构瘤有其自身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结论 通过组织学检查和其临床表现特征,可以正确地诊断错构瘤。  相似文献   

7.
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口腔科(210002)寿柏泉孟昭业石群立杨震郑葆春恶性淋巴瘤可发生在有淋巴网状组织的任何部位。1990年4月~1995年10月,我科收治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15例,现结合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8.
颌面部骨肉瘤61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江  何荣根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3,38(6):444-446,C002
目的 探讨颌面部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61例颌面部骨肉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观察及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男女之比1.26:1,平均年龄39.8岁,上颌骨占32.8%,下颌骨占57.4%。成骨细胞型占55.7%,成软骨细胞型占16.4%,成纤维细胞型占21.3%。各型骨肉瘤的共同组织学特点为恶性肿瘤细胞直接成骨。肿瘤复发率39.1%,肺转移率8.7%。结论 颌面部骨肉瘤最常见于下颌骨,性别无明显差异,好发年龄段较长骨骨肉瘤提高10余岁。组织学分型上以成骨细胞型为主。肿瘤复发率较高,远处转移率较低,生物学行为较长骨骨肉瘤为好。  相似文献   

9.
10.
11.
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Kimura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28例口腔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行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allografl inflammatory factor-1,AIF-1)染色。28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0岁。结果:此28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以腮腺区为多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皮下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样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为9%。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内含活跃的生发中心,滤泡间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型血管;血管周围及滤泡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形成散在的嗜酸性微脓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8例标本淋巴滤泡的生发中心AIF-1染色阳性。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较明显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可能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确诊相关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0-02—2012-03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之比为2.4∶1,可发生于颈部及颌下区、牙龈、腭部、腮腺、颊部及舌根部等。病理类型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临床及病理首诊确诊率均偏低。结论:口腔颌面部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确诊依靠病理学诊断,但对取检标本及病理诊断均有较高要求,有些不典型病例需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及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3.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肿瘤分别位于舌、唇部、鼻根及腭部.5例表现为表浅单发性肿块,3例有创伤史.组织学表现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呈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改变;病变内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全部标本Vimentin、FⅧRAg、UEA-1、CD34及α-SMA阳性,S-100蛋白、广谱CK及GLUT-1染色阴性.手术治疗后2例复发,无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金属异物取出61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金属异物最佳手术取出途径。方法:将我科1999—2008年口腔颌面部金属异物61例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1例中的65个口腔颌面部金属异物都顺利取出,没有发生伤口感染,创口均愈合良好。结论:口腔颌面部异物应用平板探测器X线数字成影(DDR)线片,必要时可行三维CT重建准确定位,在明确诊断后,尽量沿着原创口选择手术途径,如明视下手术取出困难可在X线透视下取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发生时间、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多原发癌患者9例,男性6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60.4岁.8例作了根治性治疗,1例作了姑息性治疗.结果:9例均为异时癌,第二原发癌与第一原发癌平均间隔时间为:107.4个月.不同部位的多原发癌分别为:颊 软腭1例,舌 腭1例,鼻咽 口腔5例,口腔 颈下部1例,食道 口腔1例.组织学类型:鳞癌 鳞癌6例,恶性淋巴瘤 鳞癌2例,鳞癌 恶性黑色素瘤1例.二重癌8例,三重癌1例.结论:第一原发癌治疗后要长期密切随访,力争早期发现多原发癌,并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鉴别,使多原发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搜集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病例,采用HE染色法进行观察,分析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56例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和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患者分别为47例(83.93%)和9例(16.07%),常见临床体征是包块(痛性及无痛性),感染溃疡。49例回访,7例失访。在回访中,22例(44.90%)复发,经分析表明复发率与患者的年龄及累计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依次为颈部、颌下、颏下。仅有头颈部症状者48例(85.71%)。初次诊断不明确者46例(82.14%)。1次病理诊断的确诊率为84.8%。治疗主要为手术+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58%。结论:结外型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组织学形态多样化,容易与临床上其他疾病相混淆。应通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明确诊断。累犯≥2个部位和年龄〉50岁头颈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肺癌口腔颌面部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在口腔颌面部转移的临床特点与鉴别。方法:对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肺癌口腔颌面部转移患者分析。结果:本组6例中5例首诊于口腔科门诊,转移部位以牙龈最多,病理类型以未分化癌最多,3例同时伴有其它部位和脏器的转移,获得随访的5例中有4例于2-3个月后死亡。结论:肺癌转移至口腔颌面部的表现形式复杂,预后差,早期发现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