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SLE病人PBMC分泌IL—6活性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了SLE病人PBMC分泌IL-6的能力,我们采用MTT比色法,用IL-6依赖细胞株(7TD1)分别测定了15例活动期,15例非活动期SLE病人和15例正常对照者PBMC培养上清IL-6的活性水平。结果表明SLE患者PBMC自发分泌IL-6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2或P〈0.001),活动期患者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01)。pHA-M刺激培养体系后,SLE患者及正常人PBMC培  相似文献   

2.
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与腹水中细胞因子活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研究消化系恶性肿瘤(DMT)患者血清与腹水中内源性IL2,IL6,IL8,TNFα和IFNγ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15例DMT患者(肝癌11例,胆总管癌1例,胰腺癌1例,胃癌1例,直肠癌1例)血清与腹水中5种细胞因子活性,并与6例肝硬变(LC)患者和8例正常成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DMT患者血清IL2,IL6的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LC(P<005);腹水中IL2,IL8活性显著低于LC组(P<001),而IL6和IFNγ活性则高于LC组(P<001,005).DMT患者血清中IL6,IL8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成人组(P<005);IL2,IFNγ则低于正常成人组,但缺乏显著性.肝癌血清和腹水中IL2活性显著高于非肝癌组(P<005);而IL6活性则相对降低(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IL2和IFNγ活性低于正常人,是DMT患者抗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的标志.IL6对于预测DMT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IL)6mRNA表达与血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的关系。方法对12例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者、8例缓解期患者及9例健康人,采用RTPCR法和图像分析半定量法检测PBMC中IL6mRNA的表达水平及ECP和FEV1%。结果发作期患者IL6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人(P<001),而缓解期患者无明显升高。发作期患者IL6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ECP呈中度正相关(r=0679,P<001),而与FEV1%呈中度负相关(r=-0589,P<005)。结论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者PBMC中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强。其气道炎症程度与IL6基因转录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IL14R与SLE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抗IL14R单抗(BA5)分析了30例正常人和43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IL14R的分布与表达。结果发现SLE患者外周血IL14R阳性细胞百分比(2256%)明显高于正常人(784%)。在活动期和缓解期SLE患者中,IL14R表达百分比也具有显著的差异(3202%和1309%)。结论提示BA5单抗能拮抗B细胞激活后IL14R的高表达和IgG的分泌。并可能以BA5单抗阻断和调节IL14R的表达等方面调节B细胞功能的异常,从而为临床提供新的免疫治疗和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回生口服液对人IL-2水平及LAK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回生口服液对人体IL2水平及LA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健康献血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植物血凝素(PHA),于96孔微量培养板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回生口服液,孵育24h,以CTLL2细胞作为检测细胞,用MTT法测定IL2水平,同时设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组;分离出的PBMC加入γIL2,于25ml培养瓶中共同孵育96h,制备LAK细胞,然后将其与经不同浓度回生口服液处理后的SMMC7721,Hela细胞株于96孔微量培养板中共同孵育20h,用LDH释放法测LAK细胞活性,同时设空白对照.全部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回生口服液在浓度为10mg/ml以上时能促进PBMC在PHA作用下分泌IL2(P<001),在1mg/ml时即能拮抗1%(P<001)、5%(P<005)人血清IL2抑制物的作用,且都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在高浓度(100mg/ml)时还能增强LAK细胞的活性(P<001).结论回生口服液可提高人IL2水平,并增强LAK细胞活性,以实现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6.
选择5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检测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睾酮(Tc)水平。用疾病活动评分(SLAM)判断疾病活动性,并对sIL-2R和Tc水平的变化及两者回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SLE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Te显著低于正常人(P〈0.001),SLE活动期sIL-2R水平与SLAM指数显著高于非活动期(P〈0.01),Te显  相似文献   

7.
哮喘豚鼠免疫治疗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观察抗白细胞介素5(IL5)单抗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用鸡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法复制豚鼠哮喘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只,联合应用雾化吸入和腹腔注射法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及抗IL5单克隆抗体(McAb)治疗,比较基础、治疗前、后外周血(PB)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EOS的改变。结果McAb治疗组豚鼠外周血EOS计数治疗前[(176±027)×109/L]与治疗后[(163±026)×109/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NS组则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McAb组BALF中EOS数[(041±006)×109/L]与NS组[(046±007)×109/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该抗IL5单抗具有下调外周血和气道EOS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IL2R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及其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ELISA法动态检测113例乙型肝炎及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sIL2R水平,另选31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结果以q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微机处理,POMS200版).结果各型乙型肝炎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NC)组(P<001),其顺序依次为:HCC>CSH>CH(II)>LC>CH(II)>AH>CH(I)>NC.HCC组sIL2R均值达正常值的2倍以上,且与CH(I),CH(I),AH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005及<005);CH(II)组显著高于CH(I)组(P<001).HBeAg阳性组及HBVDNA阳性组sIL2R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结论sIL2R是监测乙型肝炎病情、HBV复制及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一项敏感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指导风湿热的防治并改善其预后,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以探讨风湿热活动性。方法:采用最具生物活性的A组链球菌壁多糖部分作包被抗原,以ELISA法测定抗链球菌壁多糖抗体(ASP)IgG、IgM。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活动期ASPIgG、IgM的水平(3652±2195和2619±0748)和阳性率(561%和756%)显著高于正常人、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静止期(P<005~00001),后二者ASP-IgG、IgM的水平和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001);随治疗ASP-IgM下降较快(P<0001),ASP-IgM与反映风湿热活动的传统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等)之间具有正相关性,ASP在风湿热活动中的阳性率(854%)明显高于ESR、CRP和ACL。结论:ASP在判断风湿热活动性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肝炎后肝硬变肝损害与细胞免疫功能(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变(PHC)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51例PHC患者,包括ChildPuphA级20例、B例18例、C级13例和22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经用FicolHypaque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后,采用3HTdR掺入技术测定了淋巴细胞转化,IL2和NK细胞活性.结果在PHC患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SI)、IL2活性(SI)和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181±130VS349±217,P<001;81±60VS136±58,P<001;403±217VS613±205,P<001).免疫功能缺陷与ChildPuph分级有关,C级明显低于A、B级(P<001),B级低于A级(P<005).结论PHC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且与肝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初治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P糖蛋白(Pgp)表达及罗丹明123排出活性(R123E)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ANLL白血病细胞R123E及Pgp表达。结果R123E+率及Pgp+率分别为395%及342%。M3的R123E+率(0/6)明显低于其他亚型(438%)(P<005)。Pgp表达与活性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1),789%的患者表达与活性一致(10例Pgp+E+,20例Pgp-E-);211%存在表达与活性分离(3例Pgp+E-,5例Pgp-E+),Pgp-E+提示非Pgp介导的排出活性在ANLL耐药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R123E+完全缓解(CR)率(2/11,182%)及Pgp+者的CR率(2/10,20%),明显低于R123E-的929%(13/14)及Pgp-的867%(13/15)(P分别<001及<0001)。结论Pgp表达及活性检测在成人ANLL中均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研究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作用以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随机就诊的72名门诊及住院RA病人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β、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被测定。全部数据用于RA病人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并对细胞因子与炎症指标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RA病人血清GMCSF、TNF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IL6、GMCSF与炎性指标ESR(r=026,P<001;r=028,P<002)和CRP(r=040,P<00001;r=047,P<00001)呈正相关。结论:RA病人血清IL6、GMCSF、TNFα较其他细胞因子与RA疾病有更密切的相关性。细胞因子作为重要的免疫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在RA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LADQB1等位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其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技术对52例中国湖北地区汉族SLE患者及14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HLADQB1基因分型,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结果:SLE患者DQB10608(962%,χ2=1051,P<0005)基因频率显著升高,DQB10302(577%,RR=026P<005,PF=014)和DQB10501(192%,RR=011,P<001,PF=013)基因频率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QB10608在伴抗Sm(1034%,P<0005)、抗RNP(1154%,P<0005)、抗dsDNA(2222%,P<0005)抗体阳性的SLE患者中频率显著升高。结论:DQB10608与SLE关联,并分别与抗Sm、抗RNP、抗dsDNA抗体的产生有相关性。而DQB10302、DQB10501等位基因对SLE可能具有保护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L6在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6例MsPGN、5例非MsPGN患儿肾活检组织及4例正常肾组织中IL6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MsPGN、非MsPGN患儿肾组织中IL6mRNA表达水平(x±s)分别为:0433±0111和0271±0023。MsPGN组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MsPGN组(P<002)。4例正常肾组织中3例无IL6mRNA表达,余1例表达水平为0192。中度MsPGN和轻度MsPGN表达水平分别为:0491±0084和0317±0018,二者比值为15∶1,MsPGN伴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和不伴硬化组其表达水平分别为0516±0083和0350±0058,二者比值为147∶1。另采用生物活性法测定MsPGN患儿尿中IL6活性水平,发现尿中IL6活性与肾组织中IL6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正相关(r=0977,P<0001)。结论:IL6可能与MsPGN发病机理有关,IL6可能参与MsPGN系膜增殖和硬化,尿中IL6活性测定可反映肾组织局部IL6mRNA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5.
小檗碱治疗分泌性腹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檗碱(Ber)对分泌性腹泻豚鼠离体回肠电解质转运的影响.方法利用霍乱毒素(ChT)制成分泌性腹泻模型.通过UssingChanber技术测定豚鼠离体回肠膜电位差(PD)、膜短路电流(SCC)和膜电阻(R).结果①分泌性腹泻时,豚鼠离体回肠的PD和SC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520,t=3182,P<001);②加于粘膜侧(M)溶液中10mmol/L的Ber和加于浆膜侧(S)溶液中01mmol/L及05mmol/L的Ber均可降低PD和SCC(t=1427,1682,t=1165,1285,P<001),但不改变R(t=043,187,P>005),而加于S侧溶液中10mmol/L的Ber不仅可降低PD和SCC(t=1902,t=1545,P<001),还可降低R(t=215,P<005).结论Ber可抑制由ChT所致的电解质分泌亢进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和IL-8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血清TNFα和IL8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33例UC患者(男17例,女16例;年龄25岁~67岁;病程2个月~15a;轻型7例,中型20例,重型6例)及正常对照者40例,血清TNFα和IL8水平.结果活动性UC患者血清TNFα(2622ng/L±20ng/Lvs1462ng/L±25ng/L,P<005)和IL8(1118ng/L±26ng/Lvs575ng/L±40ng/L,P<005)水平明显增高,并与病情的轻重和病变的范围有关(P<005).结论UC患者血清TNFα和IL8水平增高可能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它可作为UC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哮喘患者痰液中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痰液中一氧化氮( N O) 代谢终产物———亚硝酸盐/ 硝酸盐( N O2/ N O3) 测定在哮喘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 Griess 重氮法测定45 例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哮喘患者及15 例慢性支气管炎( 慢支) 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痰液、血清 N O2/ N O3 含量,同步测定哮喘患者痰液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 C P) 水平及肺通气功能。结果 哮喘轻、中、重度发作期患者痰液 N O2/ N O3 中位数浓度( 分别为131 μmol/ L、136 μmol/ L) 与缓解期组(85 μmol/ L) 及正常对照组(63 μmol/ L)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发作期组与缓解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 ;慢支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痰液 N O2/ N O3 水平(33 μmol/ L) 与各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缓解期及发作期哮喘患者痰液 N O2/ N O3 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 E V1 占预计值% )间呈显著负相关(r 分别= - 0587 、- 0485 , P 均< 005) ;而痰液 N O2/ N O3 与 E C P 间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并对其释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对20例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LC),分别在有无屋尘螨(HDM)和氟美松作用下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对培养上清液中IL10进行测定。结果(1)哮喘患者PBLC培养液中IL10浓度为(44.6±2.5)ng/L,正常对照为(53.6±8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加入HDM后IL10分泌进一步受到抑制,而正常对照无明显变化。(3)在哮喘组加入氟美松后IL10释放显著增加,正常对照也明显增加。结论PBLC释放IL10减少与哮喘发病有关,HDM和氟美松对IL10的释放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骨调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和Northern blot杂交方法分别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OPN蛋白和mtnA的表达。结果 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PBMC OPN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人(P〈0.01),SLE患者OPN蛋白主要在淋巴细胞表达,而活动期患者PBMC OPN蛋白及mRNA的表达高于稳定期患者(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患者血清sIL_2R及RBC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51例和40例正常对照组作血清sIL_2R(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RBCC3b受体花环率、RBC免疫复合物花环率(酵母菌花环试验)测定。结果慢性胃炎患者血清sIL_2R水平(2750±2311KU/L)与正常对照组(1906±793KU/L)相比增高,RBC免疫功能降低;上述改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合并Hp感染者更明显(P<001)。血清sIL_2R与RBCC3bRR呈负相关(r=-057,P<001);与RBCICR呈正相关(r=072,P<001)。结论慢性胃炎患者有免疫功能紊乱,血清sIL_2R及RBC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