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训练和康复训练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入住我院骨科70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实验组35人,给予本科室制定的本体感觉训练计划,对照组35人,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出院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前及6个月结束时的位置觉测定、膝关节稳定度、膝关节活动度,并且评定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结束时Berg平衡量表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70人均完成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关节位置觉、稳定度与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实验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合理的本体感觉训练计划能帮助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动机性访谈(MI)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功能训练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同一组医生收治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行前叉韧带重建术患者106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前叉韧带重建术功能锻炼干预,干预组应用MI实施干预,两组均按规定时间进行4次干预,于术后3天、1周及1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功能锻炼依从性、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3天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功能训练依从性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功能训练依从性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Lysholm评分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功能训练依从性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前交叉韧带重建膝关节术后患者基于MI进行功能锻炼的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功能锻炼干预效果较传统干预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平衡促进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全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2周,术后第12周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2例,训练组62例),训练组在第12周开始进行平衡促进训练,持续至第16周;对照组继续进行患肢肌力和步态训练,持续至第16周。采用专业平衡功能评定系统,分别在术后第12周和第16周对两组进行平衡功能测定。结果:术后第16周测定结果:①睁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②闭眼状态下,训练组与对照组在指标LFS指数和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平衡促进训练对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恢复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人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将6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均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系统功能锻炼.1年后对病人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9.1分±9.5分,对照组为70.2分±7.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锻炼可促进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人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30例于术后8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9周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本体觉促进训练;治疗第8周和第16周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以及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显著提高(t 16.687, P 0.001),患侧膝关节15°、45°、75°角度再现差值降低(t 2.433, P 0.05),闭眼稳定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降低(t 2.444, P 0.05);试验组Lysolm评分高于对照组(t=4.150, P 0.05),15°、45°角度再现差值低于对照组(t 2.710, P 0.05),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本体觉促进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觉功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早期专科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04—2014-09于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68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术后指导,试验组患者则于术后行早期专科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一般情况,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角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疼痛缓解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在术后1个月均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升高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膝关节活动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活动角度均显著增大(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角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可以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将58例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术后进行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术后在一般康复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术后强化本体感觉综合训练。测量两组患者患膝关节的活动度、关节功能及关节稳定度。结果:观察组膝关节主动屈曲达90°,主动关节活动度达全范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9、12个月Lyr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患膝Lanehman试验和Pivot shift试验检查均为阴性。结论:早期强化本体感觉综合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人出院后的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84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 39例,两组病人住院期间护理方式完全相同,观察组在出院后以定期个性化电话随访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出院后进行自我护理.[结果]干预后两组遵医嘱功能锻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24周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第12周、第24周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开展出院病人延续护理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人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负重位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探讨增强腘绳肌腱力量对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并经临床和MRI诊断证实的前交叉韧带(ACL)撕裂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在损伤水肿期过后进行标准六阶段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康复训练,包括等速运动练习、等张收缩练习、单足或双足跳、本体感受器练习、心血管功能练习等;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腘绳肌强化训练,包括负重屈曲膝关节6~8次为1组,训练3组,每周至少5次,训练3个月。所有患者均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结束后1个月之内进行膝关节被动松弛度检查、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和负重位MRI检查;负重位磁共振测量患者在负重状态下的胫骨前移度(TAS)。 结果 训练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膝关节的被动松弛度[(4.9±1.6)和(4.7±1.3)mm]及Lysholm评分[(78.9±5.3)和(79.1±4.6)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2组患者膝关节的被动松弛度[(4.8±1.6)和(4.9±1.2)mm]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训练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82.3±7.5)和(85.9±6.9)分,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前评分(P<0.05);而2组训练后的Lysholm评分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训练组和对照组的TAS分别为(1.5±1.0)和(3.5±1.2)mm,明显小于组内训练前[(2.5±1.2)和(3.4±0.9)mm],且训练组训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后,训练组的TAS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增强腘绳肌肌力可以减少负重直立位的胫骨前移度,从而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早期减重支持步行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将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患者41例分为对照组21例及治疗组20例,术后分别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及附加减重支持步行训练。术后12周、6个月进行健患侧膝0°—20°、40°—60°、80°—100°被动角度重现测定。结果:术后12周及6个月两组健患侧膝之间位置重现试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6个月时健患侧膝之间位置觉成绩之差两组均较12周时进一步缩小,且治疗组差值小于对照组,3个角度中伸直、中间位时的位置觉差值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后加入减重支持步行训练能早期对膝关节位置觉产生积极意义,可明显改善0—60°膝关节位置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减重步态训练对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为ACL重建术后膝关节运动功能康复提供指导性建议。方法收集2015年1~6月因膝前交叉韧带急性损伤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60例,排除陈旧性损伤,手术方式均为采用自体同侧半腱肌、股薄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各30例。常规组术后一天即开始阶段性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术后一周开始减重步态训练。术后3月及6月时通过膝关节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3、6月,治疗组的膝关节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均值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活动度(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减重下步态训练可以促进患者术后3、6月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92013年我院收治的5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内置纽扣(endo-button)系统配合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对患者进行Lysholn、Tegner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前Lysholn评分从51±3.3提高到术后评价评分90.33±2.1;后交叉韧带损伤术前Lysholn评分从56±2.3提高到术后评价评分93.73±3.1。ACL和PCL患者术后Tegner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o-button系统联合关节镜应用于膝关节交叉韧带手术重建效果显著,可最大限度恢复受损膝关节的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加压冷疗在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间歇加压冷疗,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肿胀值、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同时统计两组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48、72 h观察组VAS评分、肿胀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周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加压冷疗能明显缓解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疼痛及肿胀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但对其远期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康复路径管理对促进膝前交叉韧带本体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20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康复路径管理方法,对照组运用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结果手术后4周、12周、24周两组患者伤膝各角度位置觉偏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康复路径管理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减重(PBWS)步态训练对下肢步行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1例分为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1例,术后分别进行常规训练加减重步态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2周、6个月进行小腿周径测定、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测定、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术后6个月进行KT-1000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术后12周治疗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健患小腿周径差、IKDC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及KT-1000检查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12周时治疗组与6个月时对照组相比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小腿周径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加入减重步态训练能较早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同时也不影响近期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ro-kin平衡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功能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ACLR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ro-kin平衡系统进行本体感觉和平衡功能训练,每日1次,每次25 min,每周训练6 d休息1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膝关节被动成角误差、平均轨迹误差(ATE)和平均力量差评定膝关节本体感觉,睁闭眼状态下压力中心的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评估平衡功能,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的患侧膝关节30°、45°、60°被动成角误差、ATE值和平均力量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闭眼状态下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均显著较对照组减小(P<0.05);试验组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Pro-kin平衡系统本体感觉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ACLR术后患膝本体感觉,促进患者平衡功能,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别应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95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7例采用自体肌腱进行重建,观察组48例给予深冻同种异体肌腱进行重建,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发热持续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及住院时间相当(P0.05)。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与自体肌腱韧带重建术,均能够有效促进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运动能力及综合功能的恢复,自体肌腱韧带重建术术后无排斥反应,同种异体肌腱韧带重建术对患者的损伤小,临床应用时需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娄底市中心医院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3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试验组采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内的IKDC检查评分,并使用Lysholm量表判断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上升,且试验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及随访期末发生并发症。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联合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缓解疼痛并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64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行清除股骨及胫骨止点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观察组行保留股骨踝间窝和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本体感觉功能:踝关节主动位置觉(JPSA)、踝关节被动关节位置觉(JPSP)和踝关节"运动觉"(KT)。结果:术前两组患者IKDC评分、Lysholm评分以及JPSA、JPSP、KT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JPSA、JPSP、K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腓骨长肌腱重建ACL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9年4月至2012年9月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44例,均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前MRI检查示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不同时间点随访行体格检查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5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无明显移植物排异反应.术后1例发生膝关节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痊愈.3例出现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改善.术后24个月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避免自体肌腱移植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膝关节功能术后1年即恢复至正常水平,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