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朝医针灸治疗少阴人失眠症。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95例属于少阴人体质的失眠患者,用朝医太极针疗法治疗,以阿森斯失眠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定,采用《朝医学诊疗标准》制定的失眠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8%。结论:朝医针灸治疗少阴人失眠症,疗效确切,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患者李某某,女,74岁,因“昏迷3天”,于2007年1月11日以“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收入院。患者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时间停用胰岛素,加上因胃肠功能紊乱连续3日腹泻之后出现昏迷。患者容貌卵圆形,额微凸出,面色淡白,表情温顺,上眼睑外眦下垂,目小,鼻小,口小,耳下垂大。肌肉  相似文献   

3.
<正> 朝医学是我国朝鲜族在固有文化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象医学是朝医学当中最具特色的理论,其中辨象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但辨象不是很容易的。笔者现对太阴人体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朝医针灸治疗少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120例属于少阴人体质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朝医太极针疗法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治疗前后测评,并采用《朝医学诊疗标准》(主编:金福男)制定的眩晕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8%.结论:朝医针灸治疗少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少阴人为"少偏于阴之人",其脏局之大小为"肾大脾小",即脾的功能及其"党与"之功较弱。本文主要从少阴人体质与中医脾虚证的内涵、少阴人的特点与脾的生理功能、少阴人的病因病理与脾虚证的关系等方面阐释少阴人与中医脾虚证的相互关系。1脾的内涵及其认识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病痛影响,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睡。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不畅快,易醒,重者彻夜不眠,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严重威胁人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肿瘤之一,也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乳  相似文献   

8.
崔某女,60岁,女。经常性失眠10余年,加重半年。已婚已产绝经老年女性。患者45岁绝经,绝经期因绝经期综合征困扰,当时主要症状为失眠,抑郁,时好时坏,半年前开始又出现失眠,比以往加重,彻夜难眠或做梦后惊醒,且出现心悸,舌裂。现症:失眠,心悸,舌裂,精神不振,纳差,便溏,腹胀,舌质淡,苔少,  相似文献   

9.
少阴病多由素体阴虚、阳虚或由其他疾病失治、误治转变而致。临床表现:恶寒怕冷,四肢厥逆,小便清长,萎靡倦卧,或真寒假热,脉微细等。笔者近年来治疗少阴病3例,疗效满意。兹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卧、目不暝等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经常性的睡眠减少、难以入眠、睡眠不佳、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宜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倦感、不安、乏力不适、无精打采、头痛、阴郁症、焦虑症等,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此病在大多数人群中较为常见.笔者采用朝医太极针疗法治疗少阴人体质失眠者26例,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明森  韩梅 《新中医》2006,38(6):89-89
1面神经麻痹 张某,女,39岁,2003年12月21日初诊。时值隆冬外出购物,回家后自觉全身恶寒,四肢厥冷,下肢尤甚。稍后又渐感右侧面部皮肤麻木,伴全身无力,腰痛,后发现右嘴角下垂。曾在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服中药、针灸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诊见:体形肥胖,面色虚浮,神疲恶寒,右嘴角下垂,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右眼完全不能闭合,味觉不灵,舌淡、苔薄白而腻,脉沉迟无力。四诊合参,诊为面瘫,乃寒中少阴、外连太阳之太少两感证,夹伏痰上扰。治宜助阳散寒,温通经脉,兼祛风痰,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宋继兰 《国医论坛》1997,12(3):18-19
1久病少阴证患者,女,86岁,1985年12月5日初诊。病人昏睡,呼之即应,声音低微,面赤,头有微汗,腹部胀痛,手足发凉,咽中干痛,渴欲饮水,身上有热感,大便稀薄,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此属内真寒,外假热的格阳证。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之法。通脉四逆汤加味:党参15g,茯苓15g,干姜10g,附子10g,白芍15g,桔梗10g,炙甘草6g,葱白7茎。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药后症状好转,效不更方,再进3剂。三诊:药后神志清,语音较前洪亮,但服最后1剂之夜间咽痛加剧,心烦失眠,渴欲饮水,身热欲去衣被,小便不利,色黄赤,腹…  相似文献   

13.
王彤  李支龙  魏俊彦 《河南中医》2020,40(5):715-717
《张简斋医案》中的外感咳嗽多为风寒、风热、风燥、风湿、虚人外感咳嗽,其治疗外感咳嗽以辛宣疏化为基本治法,多选轻清、宣散之品,以期轻可去实,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张简斋治疗外感咳嗽:①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详辨外感与内伤,谨守病机,根据疾病传变阶段选方用药;②临证用药顾护脾胃,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扶正祛邪、陪土生金;③重视药物性味配伍,多选辛宣理气之药,用药轻灵,契合肺金特性,治疗虚人咳嗽亦有良效;④灵活应用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沙参麦冬汤、旋覆花汤等古方,师古不泥古;⑤常合用止嗽散,以加强止咳化痰、通利肺气功效。  相似文献   

14.
15.
病例介绍:许某,男,5岁,2010年9月8日初诊。主诉:突然发热,体温达39.3℃,经西医治疗退烧后开始腹泻。现患儿,每日大便5次以上,粪质如水样,但无血便,尿可,多为食后作泻,腹痛,喜按,伴恶心,食少纳呆,烦热口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查体:腹部平软,肠鸣音活跃。  相似文献   

16.
咳嗽治验心得范青丽兰州市总工会医务室(730050)古人云:“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夫所以难治者,缘咳嗽之根由甚多,不止于肺也。《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也不离肺也”。笔者认为,咳...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将外感咳嗽辨证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表寒里热咳嗽、表寒里湿咳咳、燥热咳嗽进行遣方用药,疗效颇显,现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外感咳嗽证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究其证候类型又以外感咳嗽为最常见.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5版)将外感咳嗽分为风寒袭肺、风热袭肺、风燥伤肺3种证型,治疗分别选用了三拗汤、止嗽散、桑菊饮.然而,临床有重宣肺者、有重疏风者、有重止咳者、有重化痰者等,而且,临床疗效尚有待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外感咳嗽的辨证施治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9.
张某,女,11个月,住我公司厂区9号楼。感冒发烧3天,经用小诺霉素、柴胡注射液,麦迪霉素,小儿速效感冒冲剂等药治疗,小儿热势不减,处于半昏迷状态。于1993年1月16日邀我会诊,加服中药治疗。查指纹向手心方向弯,色红而滞,表皮不热,无烦躁,无汗,咳剧,苔淡而干,反应迟钝,体温40.8℃,辨为寒郁表闭之咳嗽,处方以荆芥、防风、紫苏、羌活、麻黄各5g,杏仁、石膏各10g,沙参8g,僵蚕、蝉蜕、甘草各6g,水牛角丝9g,1剂汗出热退,再剂小儿痊愈。  相似文献   

20.
外感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多属病毒感染,对症处理疗效不佳。祖国医学对外感咳嗽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肺主宣降,不耐寒热”。提示我们治咳之药宜轻扬清灵,直达病所;宜宣中有降,顺应肺气;宜温凉适度,正对病的。今将辨治外感咳嗽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