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成豪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2):20-21
目的:评价朝医针灸治疗少阴人失眠症。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95例属于少阴人体质的失眠患者,用朝医太极针疗法治疗,以阿森斯失眠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定,采用《朝医学诊疗标准》制定的失眠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8%。结论:朝医针灸治疗少阴人失眠症,疗效确切,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雪花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13(7):59-59,70
患者李某某,女,74岁,因“昏迷3天”,于2007年1月11日以“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收入院。患者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时间停用胰岛素,加上因胃肠功能紊乱连续3日腹泻之后出现昏迷。患者容貌卵圆形,额微凸出,面色淡白,表情温顺,上眼睑外眦下垂,目小,鼻小,口小,耳下垂大。肌肉 相似文献
3.
<正> 朝医学是我国朝鲜族在固有文化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治疾病的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象医学是朝医学当中最具特色的理论,其中辨象是临床治疗疾病的关键,但辨象不是很容易的。笔者现对太阴人体质 相似文献
4.
许成豪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10):8-9
目的:评价朝医针灸治疗少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120例属于少阴人体质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朝医太极针疗法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治疗前后测评,并采用《朝医学诊疗标准》(主编:金福男)制定的眩晕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8%.结论:朝医针灸治疗少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玉锦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10):67-68
少阴人为"少偏于阴之人",其脏局之大小为"肾大脾小",即脾的功能及其"党与"之功较弱。本文主要从少阴人体质与中医脾虚证的内涵、少阴人的特点与脾的生理功能、少阴人的病因病理与脾虚证的关系等方面阐释少阴人与中医脾虚证的相互关系。1脾的内涵及其认识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病痛影响,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睡。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不畅快,易醒,重者彻夜不眠,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严重威胁人 相似文献
7.
8.
金顺福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2):60-60
崔某女,60岁,女。经常性失眠10余年,加重半年。已婚已产绝经老年女性。患者45岁绝经,绝经期因绝经期综合征困扰,当时主要症状为失眠,抑郁,时好时坏,半年前开始又出现失眠,比以往加重,彻夜难眠或做梦后惊醒,且出现心悸,舌裂。现症:失眠,心悸,舌裂,精神不振,纳差,便溏,腹胀,舌质淡,苔少, 相似文献
9.
10.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卧、目不暝等的范畴,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经常性的睡眠减少、难以入眠、睡眠不佳、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宜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倦感、不安、乏力不适、无精打采、头痛、阴郁症、焦虑症等,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此病在大多数人群中较为常见.笔者采用朝医太极针疗法治疗少阴人体质失眠者26例,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久病少阴证患者,女,86岁,1985年12月5日初诊。病人昏睡,呼之即应,声音低微,面赤,头有微汗,腹部胀痛,手足发凉,咽中干痛,渴欲饮水,身上有热感,大便稀薄,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此属内真寒,外假热的格阳证。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之法。通脉四逆汤加味:党参15g,茯苓15g,干姜10g,附子10g,白芍15g,桔梗10g,炙甘草6g,葱白7茎。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药后症状好转,效不更方,再进3剂。三诊:药后神志清,语音较前洪亮,但服最后1剂之夜间咽痛加剧,心烦失眠,渴欲饮水,身热欲去衣被,小便不利,色黄赤,腹… 相似文献
13.
《张简斋医案》中的外感咳嗽多为风寒、风热、风燥、风湿、虚人外感咳嗽,其治疗外感咳嗽以辛宣疏化为基本治法,多选轻清、宣散之品,以期轻可去实,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张简斋治疗外感咳嗽:①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详辨外感与内伤,谨守病机,根据疾病传变阶段选方用药;②临证用药顾护脾胃,以二陈汤为基本方扶正祛邪、陪土生金;③重视药物性味配伍,多选辛宣理气之药,用药轻灵,契合肺金特性,治疗虚人咳嗽亦有良效;④灵活应用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沙参麦冬汤、旋覆花汤等古方,师古不泥古;⑤常合用止嗽散,以加强止咳化痰、通利肺气功效。 相似文献
15.
金京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94-94
病例介绍:许某,男,5岁,2010年9月8日初诊。主诉:突然发热,体温达39.3℃,经西医治疗退烧后开始腹泻。现患儿,每日大便5次以上,粪质如水样,但无血便,尿可,多为食后作泻,腹痛,喜按,伴恶心,食少纳呆,烦热口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查体:腹部平软,肠鸣音活跃。 相似文献
16.
17.
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将外感咳嗽辨证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表寒里热咳嗽、表寒里湿咳咳、燥热咳嗽进行遣方用药,疗效颇显,现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外感咳嗽证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健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5):456-456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究其证候类型又以外感咳嗽为最常见.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5版)将外感咳嗽分为风寒袭肺、风热袭肺、风燥伤肺3种证型,治疗分别选用了三拗汤、止嗽散、桑菊饮.然而,临床有重宣肺者、有重疏风者、有重止咳者、有重化痰者等,而且,临床疗效尚有待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外感咳嗽的辨证施治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