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可溶性CD14(sCD14)水平与血糖、血脂的关系。方法将2型糖尿病(T2DM组)患者分为DN组、非DN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与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sCD14,并分析血清sCD14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sCr)、TC、TG、HDL、LDL的关系。结果T2DM组血清sCD14、FPG、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但两组sCD14与FPG均无相关性(P〉0.05)。DN组血清sCD14水平与HbA1c、LDL呈显著正相关(β=2.89、5.26,P均〈0.05),与sCr呈显著负相关(β=-0.29,P〈0.05);非DN组与其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血清sCD14水平与DN之间存在某些相关性,HbA1c、sCr和LDL是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T2DM患者的肺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诊断为T2DM的患者及40名健康志愿者,检测肺功能及动脉血气进行对照研究,并以肺功能各项指标与FPG、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HbA1c、BMI和糖尿病病程等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T2DM组BM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T2DM组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呼出气量为50%肺活量的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50)、用力呼出气量为25%肺活量的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2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2DM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弥散指数(DLCO/VA)、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低于对照组(P〈0.01)。(3)TLC、FVC、FEV1、MMEF50与FPG、2hPG、FC-P、2hC-P、HbA1c、BMI、ISI、病程无明显相关;但DL(如、DLCO/VA、MMEF25与FPG、2hPG、FC-P、2hC-P、HbA1c、BMI、病程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ISI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1)T2DM患者肺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减退和弥散功能异常。(2)FPG、2hPG、FC-P、2hC-P、HbA1c、BMI、病程、ISI与T2DM小气道损害和肺弥散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随机选择T:DM患者120例(DM组),将其进一步分为单纯糖尿病组(NDN组,45例)和糖尿病。肾病组(DN组,7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记录所有观察对象体重指数(BMI)、空腹肝功(ALT、AST)、空腹血清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胆红素(TBIL、DBIL、IBIL)、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mALB)数值。结果①DM组的HbA,c、mAL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胆红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的HbA。c较NDN组明显升高,而胆红素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NDN组的胆红素与其糖化血红蛋白无明显线性关系。而DN组的胆红素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血中胆红素水平可反映患者糖代谢控制的情况。胆红素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某种联系。联合监测患者血胆红素、尿mALB,对早期诊断及控制糖尿病肾病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146例己确诊的T2DM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FBG)、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ALb分别进行检测。结果:早期DN组HbA1c水平显著高于NDN组(P〈0.01),且HbA,c与mALb呈显著正相关(r=0.563,P〈0.01)。结论:HbA1c水平与早期DN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bA1c及mALb对于DN的早期预防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多重危险因素临床分析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DN)的主要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医师及早防治。方法对15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及其它临床参数,包括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血压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进行检测及计算,按有无临床蛋白尿和(或)微量白蛋白尿,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非糖尿病肾病(NDN)组,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危险因素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结果DN组病程、FPG、HbAlc、LDL—C、TG、血压、BMI、SUA、FINS、HOMA-IR测值均显著高于NDN组(P〈0.01)。结论逐步判别分析DN高危因素前5位排序是HbAlc、SBP、SUA、LDL—C、病程。临床医师及早进行尿白蛋白检测,早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缩短病程,是防止DN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收集初诊T2DM患者,分为合并NAFLD组和单纯T2DM组,进行2组间各指标的比较。结果合并NAFLD较单纯T2DM患者的FPG、2hPG、TG、AST、ALT、HOMA-IR明显升高(P〈0.05),BMI、WHR、FINS、2hINS、FFA升高尤明显(P〈0.01),而LDL-c、APO-A、APO-B相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FINS、BMI和WHR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NAFLD患者具有更严重的IR及肥胖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在体外的分化增殖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取20例T2DM无并发症患者、19例T2DM合并血管并发症患者和21例对照人群外周血EPC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计数,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结果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培养获得的EPC和EPC集落低于糖尿病无并发症组(P〈0.05)和对照组(P〈0.01)。EPC数量与SBP及FPG呈负相关(R=-0.266,P〈0.05;R=-0.619,P〈0.01),糖尿病人EPC集落生成数量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749,P〈0.05),与糖尿病病程年呈负相关(R=-0.406,P〈0.01)。结论FPG和SBP与EPC的增殖分化有关,T2DM外周血EPC数目减少,与HbA1c、SBP及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8.
收集初诊T2DM患者,分为合并NAFLD组和单纯T2DM组,进行2组间各指标的比较。结果合并NAFLD较单纯T2DM患者的FPG、2hPG、TG、AST、ALT、HOMA-IR明显升高(P〈0.05),BMI、WHR、FINS、2hINS、FFA升高尤明显(P〈0.01),而LDL-c、APO-A、APO-B相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FINS、BMI和WHR是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NAFLD患者具有更严重的IR及肥胖倾向。  相似文献   

9.
李百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60-3062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肾病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274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体重质数(BMI)等一般临床资料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和尿微量白蛋白等临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 DM下肢血管病变与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FPG、2 h PG、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正相关(r≥0.286,P<0.05),与HDL-C负相关(r=-0.153,P<0.05);与T2 DM组比较,糖尿病肾病(DN)组患者年龄、DM病程、DM及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视网膜病史比例、SBP、BMI、FPG、2hPG、HbA1c、TC、TG、Cr及微量白蛋白均有相关性(P<0.05),其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是DN患者的3.15倍.结论 DM病程、DM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FPG、2hPG、HbA1c、HDL-C及尿微量白蛋白是DN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确诊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合并高血压把患者分为糖尿病组(A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 I)、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 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肾病(DN)等因素。结果 B组有更高的年龄、HbA1 c、FBG、TG、TC、LDL-C,病程更长,另外吸烟、合并DN的比例也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1 c、FBG、TC、吸烟、合并DN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糖、高胆固醇、吸烟、微循环障碍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严格血糖控制、降低血脂、戒烟、改善微循环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及血糖的关系。方法共32例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FPG)及餐后血糖(2hPG)、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Visfatin等相关指标。同时选择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2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2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TG、FPG、2hPG、HbA]C、HOMA-IR、HOMA-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isfatin水平降低(P〈0.05),与健康人相比,糖尿病患者Visfatin水平降低(Pd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isfatin与HbA1C、Fins、HOMA-IR呈正相关(r=0.259,Pd0.05;r=0.586,P〈0.01;r=0.385,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OMA-IR是血浆Vis—fatin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的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及平均血糖有关,可能在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行胃转流术后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37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胃转流术,手术前后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高血糖素样肽-1(FGLP-1)、餐后2h胰高血糖素样肽-1(2 h GLP-1),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1/FPG×FIns.结果 37例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29例达到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9%.与术前比较,术后FPG、2 h PG、及HbA1c呈显著下降,FGLP-1、2 h GLP-1及ISI则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FGLP-1、2 h GLP-1与ISI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0.58,P<0.01或<0.05).结论 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有明显效果,其作用机制之一是术后患者肠源性GLP-1的分泌增加进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脉压、昼夜血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均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C-反应蛋白(CRP),计算胰岛抵抗指数(IRI),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各组的CRP、糖代谢指标、动态血压参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FPG、2hPG、FINS、IRI、HbAlC及CRP各指标与单纯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FINS、IRI及CRP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组患者脉压(PP)增大,非杓型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后PP、非杓型比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与糖尿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CRP水平、P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相关,餐后血糖的控制可能有助于夜间杓型血压的恢复,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对血糖控制达标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调查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作为血糖控制达标;以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了解患者精神状况,SDS≥50分为抑郁状态;以PSQI≥7分为睡眠障碍,将患者分为无睡眠障碍组(88例)和睡眠障碍组(112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与睡眠障碍、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无睡眠障碍组相比,睡眠障碍组年龄、HbAlc、血糖(空腹、0.5h,2h)、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SQI评分、SDS评分、抑郁发生率明显升高(t=-19.49~-1.99,,=9.931,均P〈0.05);C肽(空腹、0.5h)、体质指数(BMI)明显偏低(t=2.07、2.14、2.35,均P〈0.05)。PSQI评分〈5分组、5~7分组、7—9分组和≥9分组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9%、19.6%、10.0%和8.6%,随着PSQI评分升高,血糖达标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与年龄、男性、HbAlc≥7.0%及抑郁呈正相关,与BMI负相关(OR=1.04、2.38、2.98、2.14、0.89,均P〈0.05)。HbAlct〉7.0%与睡眠障碍及2h血糖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治疗呈负相关(OR=2.81、1.21、0.33,均P〈0.05)。结论T2DM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其与高血糖存在着交互影响,并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应重视对T2DM患者的睡眠质量管理和血糖控制,以改善睡眠和有效提高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社区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广州市增城永和社区糖尿病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除给予常规的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监测血糖之外加上运动疗法干预,对照组只开展常规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及监测血糖.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水平.结果 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社区综合干预,给予合理、有效的运动疗法,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病情,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aspin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素抵抗及踝臂指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以踝臂指数≤0.9为切点分为踝臂指数正常组和踝臂指数异常组.另外选择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血糖、胰岛素、血脂、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vaspin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踝臂指数异常组血清vaspin水平低于2型糖尿病踝臂指数正常组及对照组(P均<0.01),3组分别为(0.41±0.36) μg/L、(1.21±0.87) μg/L、(1.56±0.69) μg/L.相关分析显示,血清vaspin 与胰岛素抵抗、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提示,血清vaspin与踝臂指数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C和vaspin水平是2型糖尿病踝臂指数异常患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血清vaspin水平在新发2型糖尿病踝臂指数异常人群中降低,其水平下降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特点。方法80例肥胖T2DM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每组4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5名组成正常对照(NC)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N组血糖波动系数(BGFC)、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2hPG均明显大于T2DM组及NC组(P均〈0.05),DN组BGFC与24hUAER正相关(r=0.356、P〈0.05)。结论血糖波动与肥胖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sST2)水平与T2DM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Framingham十年心血管风险评分将239例研究对象分为4组,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血脂、FPG、2 hPG、HbA1c及纤维蛋白原(FIB)等.ELISA检测sST2水平. 结果 随心血管风险的升高,血清sST2水平呈升高趋势,4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第2组和第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ST2水平与年龄、血浆FIB呈正相关(r=0.372、0.201,P=0.000、0.009).血清sST2水平在既往有无血压异常的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清sST2水平与T2DM患者心血管风险因素年龄、血浆FIB、Framingham十年心血管风险分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2型糖尿病(T2DM)、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耐量异常(IFG/IGT)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52例在我院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或治疗的患者,依据血糖情况分为3组,其中T2DM组42例,IFG/IGT组38例,正常对照(NGT)组72例,采取空腹血,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RDW、血红蛋白,多功能血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和空腹血糖,同时统计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关系。结果RDW在T2DM组、IFG/IGT组和NGT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T2DM组和NGT组、IFG/I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FG/IGT组与NG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直线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是RDW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T2DM患者RDW升高,RDW的变化与空腹血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