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慎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4):199-199
目的:通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癌症患者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减少癌症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癌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57例癌症患者分为两组,15例为PICC置管组,42例为静脉留置针组。结果:PICC置管组留置时间40~260天,静脉留置针组留置时间1~6天;PICC置管组静脉炎率5%,静脉留置针组静脉炎率65%;PICC置管组疼痛率5%,B组疼痛率35%;PICC置管组并发症率5%,静脉留置针组并发症率21%;PICC置管组日常生活处理能力正常,静脉留置针组日常生活50%需人照顾。结论:在癌症患者申,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王桂清  容林静  谭超 《吉林医学》2006,27(10):1294-1295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脑血管意外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75例患者置管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PICC组37例和浅静脉留置组38例,分别观察及比较两种方法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94.6%(35/37),浅静脉留置成功率97.4%(37/38)。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浅静脉留置技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浅静脉留置技术组为47.3%,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置管方法在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所选择导管类型分成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各60倒,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ICC组显著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均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但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发生严重感染2例、血气胸1例、动脉损伤2例,PICC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徐媶  奚艳  吴小梅  汤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85-886,889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55例)和CVC组(50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平均穿刺时间少于CVC组;PICC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长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满足了老年危重患者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安全性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观察穿刺方法、留置时间、并发症。结果与传统静脉留置针相比较,PICC技术穿刺次数少、置管时间,并发症及全身感染率相似。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中心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9.
陈伟贤 《华夏医学》2013,(6):1134-1137
目的:分析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的应用效果,比较新生儿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与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选择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对照组选择PICC置管,比较两组之间的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疗成本.结果:观察组患儿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ICC的留置时间(P<0.05),但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所耗费用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双侧股静脉交替留置针替代PICC置管安全可行,医疗成本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室4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置管护理,观察周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的置管护理有利于降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PICC置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杭州市肿瘤医院行PICC或TIVAP置管的1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PICC组(55例)和TIVAP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导管相关总并发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置管后1周,PICC组患者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本组置管前1周和TIVAP组(P<0.05);TIVAP组患者置管前后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均显著低于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PICC置管后1周D-D水平升高,在该时段应加强深静脉血栓防治管理。与PICC相比,TIVAP对D-D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上肢静脉置管和颈外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保留时间。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分别从上肢静脉(A组:108例)和颈外静脉(B组:72例)穿刺置管,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导管进行维护。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8.1%,B组置管成功率97.2%,两组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脱出,低热1例,拔管后体温正常,B组5例导管脱落,两组总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导管保留时间大于3个月病例的百分比分别为62.96%和19.44%。结论:上肢静脉置管,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高;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容易脱落。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创伤小的治疗途径。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否则导管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比较我院实施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前后分别收治的44例(对照组)和62例(试验组),经PICC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护士PICC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置管成功后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置管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过系统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后PICC置管成功情况和效果显著提升,并发症发生风险大大降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兰考第一医院需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26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新生儿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每组63例。上肢组39例经贵要静脉、10例经腋静脉、9例经肘正中静脉、5例经头静脉置管,下肢组51例经大隐静脉、6例经小隐静脉、6例经股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置管出血量、操作用时、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下肢组置管出血量小于上肢组,操作用时短于上肢组,留置时间长于上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上肢组,导管异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上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置管具有一定优势,更易于穿刺,出血量更小,不易发生异位及并发症,可留置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新生儿穿刺困难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同一组专业的PICC管理团队小组评估为穿刺困难的10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盲穿置管,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置管,比较2组患儿在穿刺次数、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穿刺次数以及置管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穿刺时周围组织损伤、经皮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穿刺后维护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穿刺困难新生儿行PICC时,经超声引导,在穿刺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穿刺次数及置管时间,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且增加了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在危重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PICC 导管的维护方法 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对18例危重早产儿,选用美国公司生产的Intravascular Catheter从上肢的浅静脉穿刺,将导管置于上腔静脉进行PICC置管连续营养支持治疗.结果将PICC 技术用于危重早产儿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留置导管时间(37.1±12.0)d,13例顺利完成治疗.PICC 的技术操作相对于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简单,可供穿刺的外周静脉较多,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保留时间长,有利于对危重儿的抢救与救护.本组5 例在带管期间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PICC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较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两种置管静脉输注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我科12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分为两组,1组7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PICC,2组5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结果:PICC平均留置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CVC。结论:PICC和CVC置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PICC置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劣。方法选择PICC组30例,VPA组30例,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0.0%,PICC组为93.3%(P〉0.05);VPA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29例,PICC组为16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6.7%,PICC组为33.3%(P〈0.05)。生活质量评分B级以上例数,VPA组29例(96.7%),PICC组13例为43.3%(P〈0.05)。结论 PICC组与VP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VPA组的留置时间较PICC组长、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VPA是肺癌患者静脉输液理想的通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股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8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34例和股静脉组34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 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而股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结论 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股静脉穿刺适宜外周静脉条件差或有上腔静脉阻塞需从下肢静脉输液的化疗病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