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其舟  兰永树  唐光才  斯光晏  刘勇 《重庆医学》2013,42(13):1509-15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12例AIH患者的MSCT表现,通过CT轴位与后处理图像相结合,观察、分析病变部位、血肿的厚度、形态及增强后血肿壁有无强化及并发症等。结果 12例AIH患者中,A型2例,B型10例;主动脉壁呈环状或新月形增厚,厚度大于或等于5mm,其中最厚约10mm,平均8mm;平扫呈新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影6例,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2例;其中显示钙化斑块内移征象9例,穿透性溃疡8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0例,血肿边缘强化12例。并发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2例,主动脉瘤3例。结论 MSCT是诊断AIH的一种较敏感的检查方法,可作为AI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阴生国  王琪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922-292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价值。方法:对12例疑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结果:12例均诊断为AIH,其中,A型2例、B型10例,4例AIH伴主动脉穿通溃疡(PAV)。结论:MSCT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程度及累及范围,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排MSCT诊断、并经临床/或DSA证实的13例AI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AIH64排MSCT表现特点。结果 13例AIH中,64排MSCT轴面平扫4例主动脉壁呈新月型增厚,9例环形增厚,其中7例增厚动脉壁密度不均,可见内膜钙化并钙化片内移;CT增强所有病例动脉管腔直径变小,均未发现内膜撕裂破口,增厚主动脉壁不强化。结合三维重建后表现,本组病例按Stanford法分型,B型12例,A型1例。9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64排MSCT平扫和增强可以反映AIH的特点,并能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与AIH,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性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11月-2011年11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疑似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48例,对其多层螺旋C T血管成像对其进行诊断,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曲面重组以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图像.对所得的心血管影像进行评估,对血肿的部位以及范围予以明确.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对48例患者进行检查后得出,被诊断为AIH的患者有48例,在这其中有4例被诊断为A型,有40例被诊断是B型,有16例被诊断是AIH合并有主动脉穿通溃疡.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对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的诊断及随访评价价值。方法对14例AIH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AIH患者诊断及随访时的MSCTA影像特点。结果 14例AIH患者StanfordA型3例(21.43%),Stanford B型11例(78.57%);主动脉壁新月型增厚12例(85.71%),环形增厚2例(14.29%);可见主动脉壁钙化斑块10例(71.43%),钙化斑块内移9例(64.29%);可见主动脉壁溃疡龛影11例(78.57%),其中位于壁间血肿部位9例(64.29%),位于壁间血肿部位外2例(14.29%);可见内膜渗漏1例(7.14%);并发胸腔积液6例(42.86%),胸腔积液合并心包积液1例(7.14%)。12周时随访血肿完全吸收11例(78.57%),基本吸收2例(14.29%),明显吸收1例(7.14%),吸收好转0例(0.00%),无改善0例(0.00%)。结论MSCTA可全面、直观地显示AIH的各种影像学征像,且为无创检查,重复性好,可及时反映AIH治疗情况,对AIH的诊断及随访检查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价值及方法.②方法 总结分析16例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对比表现,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 显示壁内血肿.③结果 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A型1例,B 15型.CT主要表现为:所有病例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主动脉内膜钙化者伴有钙化斑内移;5例见主动脉内壁上有溃疡形成;1例合并主动脉夹层;3例并发胸腔及心包积液.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血肿程度以及并发症.④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急性发作期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征。结果 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A型6例,B型9例,直接征象:主动脉壁环形或新月形增厚,无内膜破裂;间接征象:主动脉粥样硬化、内膜钙化内移、内膜渗漏、穿透性溃疡。结论主动脉壁内血肿256层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需与其它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以期早诊断、早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确诊为AIH患者的临床症状、心肌酶、心动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的结果和转归.结果 15例均以疼痛入院,心电图和心肌酶不符合心肌梗死,胸片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有9例和11例可见主动脉增宽的非特异间接征象,16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多排螺旋CT(MDCT)的诊断价值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增强扫描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重建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患者中,随访43例,进展的有8例,非进展者有35例。高龄,男性,肥胖,高血糖,吸烟及CT随访所见危险征象为主动脉壁内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MDCT能准确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并可以评估其进展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曾鹏程 《中外医疗》2012,31(7):21-22,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4层螺旋CT对12例胸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及后处理。结果 1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A型4例,B型8例;其中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累及胸腹主动脉的4例,累及胸主动脉3例,仅累及腹主动脉1例;2例壁内血肿发展为急性夹层;2例壁内血肿伴穿透性溃疡。结论 MSCT是检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快速、无创检查方法,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01~2009-06间529例主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诊断主动脉夹层160例,其中21例为壁内血肿,男16例,女5例。分析其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64排CTA所见征象:钙化内移4例,穿透性溃疡1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胸腔积液4例。病变中Standford A型9例,Standford B型12例,2例伴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结论:64排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IMH的直接、间接征象,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21例,采用SIMENSHi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CT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9例,1例同时有肠系膜动脉及静脉栓塞。CT增强扫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管腔内见充盈缺损。8例合并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水肿,增强后呈“面包圈征”:4例呈“脂肪混浊征”;6例呈“漩涡征”;3例合并气腹;8例合并腹腔和/或盆腔积液;3倒合并有肝硬化;3例肝脏灌注异常。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肠系膜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对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诊断价值和技术优势。方法对36例AIH患者行16S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明确血肿的部位和范围。结果36例AIH中Stanford A型3例,Stanford B型33例。合并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17例,占47.2%。合并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16S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诊断AI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临床特点及早期影像诊断方法,以期提高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急性AIH的临床资料。结果长期高血压是AIH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较大。剧烈胸痛为常见首发症状(18例),亦有隐痛或剧烈疼痛后缓解;伴休克表现但血压升高7例,呼吸困难3例,多伴神经系统症状,其中头晕10例,晕厥1例,二便失禁1例;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呕吐4例,吞咽困难1例。体征:血压升高19例,血压下降2例;四肢血压、脉搏不对称2例;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3例。并发症:急性左心哀竭(3例)、心包积液(2例)、腹主动脉瘤(1例)、中量胸腔积液(3例)、肺部炎症(4例)、脑梗死(1例)。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电子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显像(MRI)各有其影像学特点,联合应用、早期检查可以早期明确诊断。本组死亡2例,分别为主动脉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及急性左心衰竭。结论 AIH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掌握其临床特点,早选择或联合TTE、MRI及CT检查,以便早期发现AIH,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方法采用Imatron C-150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25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EBCT检查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结果25例按Stanford分型,A型7例,B型18例。EBCT所见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直接征象: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间接征象:钙化内移7例,穿透性溃疡征12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改变18例,内膜渗漏5例。并发征象:心包积液5例.胸腔积液14例,主要分支血管受累5例,主动脉夹层3例,主动脉瘤4例。结论EBCT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且便于治疗后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初诊被误诊或漏诊,最后经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确诊。三维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成像(SSD)、曲面重建(CPR)。结果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范围、类型、真假腔、内膜片、破口部位等解剖细节及其与主要分支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以及三维重建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能够清楚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大小,破口位置、内膜移位、主动脉壁钙化、真假腔形态、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并有助于做出准确分型。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能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诊断、分型,以及明确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上述技术在治疗方案选择、术前、术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阳永康  夏欣  龙廉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95-96,F000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CTA扫描,采用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6排螺旋CT能准确显示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位置、夹层的范围、主动脉及分支的受累情况。结论16排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能快速、准确、无创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作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9.
伍晓六  刘品霓  陈静 《海南医学》2010,21(21):18-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上颌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埋伏牙患者进行轴位螺旋CT扫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及齿科后处理软件获得埋伏牙多方位图像及曲面断层影像。结果在85例患者中均清晰显示埋伏牙,牙齿的形态、结构及与邻牙、神经管的解剖关系。结论 MS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很好的显示牙齿结构,能立体、直观的显示埋伏牙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在埋伏牙的定位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