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卫彬  谢菲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121-1122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116例血清学检查确认为梅毒的孕妇分为全疗程治疗组(72例)和未治疗组(44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足月分娩率88.9%,而未治疗组仅为40.9%(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11.1%及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22.7%及36.4%(P<0.01);治疗组分娩的正常新生儿者占88.89%,而未治疗组仅占28.57%(P< 0.01).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及早、规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明容 《吉林医学》2012,(1):197-19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及护理措施。方法:根据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113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全疗程治疗组(64例)和未治疗组(49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护理措施。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90.62%,而未治疗组仅为6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4.69%及4.69%,明显低于未治疗组20.41%及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分娩的正常新生儿占76.56%,而未治疗组仅占1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加强分娩期产程、产后及新生儿的积极有效的监测和护理措施,以及严格的隔离措施,并配合及早、规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恂  刘婵芳  向晓光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51-951,96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68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84.38%,而未治疗组仅为41.67%(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胎的发生率分别为12.50%和3.13%,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6.11%和22.22%(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4.52%,而未治疗组仅占28.57%(P〈0.01)。结论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可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孕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4.
杨御华 《当代医学》2014,(28):90-9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选取常德市妇幼保健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1例妊娠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33)和未治疗组(n=28)。观察比较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母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将孕妇分为≤1∶8组和≥1∶16组,观察血清滴度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结局方面,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100%(33/33),未治疗组75%(21/2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24例(72.73%),未治疗组为7例(25.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抗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新生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母血清RPR滴度高低及用药情况,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伴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方法 112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治疗组(52例)和未治疗组(60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5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 1)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4.23%(49/52),未治疗组仅为31.67%(19/60),对照组为96.00%(48/50)。2)新生儿情况: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1.54%(32/52),未治疗组仅占25.00%(15/60)。3)治疗孕妇其孕周与用药治疗关系显示: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结论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妊娠梅毒有危害胎儿的严重合并症,抗梅毒治疗能改善妊娠梅毒者的妊娠结局并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善妊娠合并梅毒的妊娠结局并探讨恰当的治疗时间,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方法将我院41例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非治疗组16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及先天梅毒患儿发生情况。结果足月分娩率治疗组为84.00%(21/25),未治疗组仅为56.25%(9/16),治疗组孕妇妊娠结局明显好于未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预后明显好于非治疗组(P<0.05);治疗孕周与非正常儿的发生率成正比,即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非正常儿的发生率越低(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能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孕早期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预后,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对新生儿的影响,妊娠结局.方法 103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程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61例及未治疗组4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观察治疗时期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关系.结果 (1)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77.45%(47/61),未治疗组为62.95% (27/42),治疗组早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9.83%和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4.2%(6/42)和2.38%(1/42);治疗组无死产、流产的发生.(2)治疗组足月儿占77.45%(47/61)明显高于非治疗组的62.95%(27/42).(3)治疗组孕妇与用药的关系表明,治疗越早,先天梅毒儿发生率越低.结论 (1)应对孕妇早期梅毒筛查,及早诊断,早期有效,全程梅毒治疗是改变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特征、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将126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孕期治疗组59例,妊娠前治疗组67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结果 ①妊娠结局:妊娠前治疗组明显好于孕期治疗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②国产儿预后:妊娠前治疗组孕妇分娩正常新生儿的例数明显多于孕期治疗组,且分娩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重儿、畸形儿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少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孕早期进行常规梅毒筛查尤为重要;妊娠前正规治疗后的梅毒患者所生的胎儿预后较好;妊娠期梅毒患者及早行抗梅毒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9.
妊娠梅毒2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以降低围产儿患病率。方法212例经血清学确诊为妊娠梅毒孕产妇,依据妊娠期是否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127例)及未治疗组(85例)。比较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1)未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29.41%,经过抗梅毒治疗组足月产发生率为93.7%,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而死胎死产及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未治疗组显著高于经过抗梅毒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治疗组中应用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儿发生率20.69%(24/116),而非青霉素类发生先天梅毒发生率100%(11/11)。结论有效规范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善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评估。方法:对2006~2009年呼和浩特市地区妊娠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梅毒儿的发病情况。结果:2006~2009年妊娠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治疗组足月妊娠率93.15%,早产、死胎的发生率分别是14.98%和1.00%,高于李佳纹[1]的81.32%、23.08%和72.00%。两组妊娠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治疗组先天梅毒儿发病率分别为28.08%和70.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梅毒防治工作的力度,对妊娠梅毒患者及早诊治,足量规范全程给与青霉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妊娠梅毒的结局和围产儿预后,从而降低梅毒儿的发生,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提倡婚前梅毒血清学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潜伏期妊娠梅毒168例临床及母婴传播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临床预后及不同驱梅治疗时机胎传梅毒的发生.方法:总结168例潜伏期妊娠的梅毒妊娠不良结局,根据驱梅治疗时机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结果:168例患者中,宫外孕20例(11.9%),自然流产10例(5.95%),死胎死产5例(2.98%),人工流产或引产1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以及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妊娠梅毒患者共82例,其中26例终止妊娠,8例失访,48例完成随访。①根据结束妊娠前是否行抗梅毒治疗,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未治疗组23例,记录各组妊娠结局情况。②将48例妊娠梅毒患者分成TRUST滴度≤1∶4和TRUST滴度1∶4两组,TRUST滴度≤1∶4组患者29例,TRUST滴度1∶4组患者19例,统计各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发生新生儿先天梅毒6例(24.00%),无流产,死胎和死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4.00%(6/25);未治疗组流产2例(8.70%),死胎1例(4.35%),死产1例(4.35%),新生儿先天梅毒12例(52.17%),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达69.57%(16/23)。未治疗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7例(24.14%)产生不良妊娠结局,TRUST滴度1∶4组的患者14例(73.68%)产生不良妊娠结局,滴度高的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高于滴度低的妊娠梅毒患者。结论:梅毒孕妇抗梅毒治疗可预防新生儿先天梅毒,并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妊娠梅毒TRUST滴度的检测有助于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若妊娠梅毒TRUST滴度较高,宜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兔颈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拉伤+高脂饮食6周建立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五组:Control组、M0del组、Laci—L组、Laci—H组和Atovas组。6周后检测血脂水平。计算左侧颈总动脉新生内膜面积(SI)与中膜面积(SM)之比(SI/SM),病理形态学观察颈总动脉组织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拉伤+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Model组中,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升高;SI/SM比值明显增大,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增强;Laci—L组和Laci—H组血脂无明显降低,但是,SI/SM、LOX-lmRNA和蛋白水平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拉西地平减少内膜LOX-1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患者妊娠期病情变化及对胎儿的影响,探讨SLE患者妊娠时机及药物治疗的选择。方法:80例SLE患者86例次妊娠根据妊娠时患者疾病活动指数积分分为疾病稳定期妊娠组(稳定组)及疾病活动期妊娠组(活动组)。根据患者抗磷脂抗体(APL)检查结果分为APL阳性组及APL阴性组。根据患者妊娠时肾脏损伤情况分为狼疮性肾炎组(LN组)及非LN组。根据患者病程中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用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组(单用GCs组)。根据患者妊娠期间是否使用羟氯喹(HCQ)分为HCQ维持治疗组(HCQ组)与未用HCQ组。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胎儿发育及分娩情况,计算妊娠前后疾病活动积分。结果:80例患者中,因妊娠病死3例,病死率为3.75%,病死患者均为未正规治疗,疾病高度活动者。胎儿死亡26例,存活60例,胎儿死亡率为30.2%,存活率69.8%,不良妊娠发生率66.3%,无胎儿畸形发生。稳定组与活动组不良妊娠发生率分别为58.8%和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L阴性组与APL阳性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1.1%和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组与非LN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62.8%和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单用GCs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38.5%和95.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Q组与未用HCQ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58.3%和6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妊娠时机的选择,妊娠前及妊娠期治疗及母体APL阳性均可对胎儿的预后造成影响。加强对孕母及胎儿的监控,可以获得相对较满意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婴儿的血清学特点。方法孕前采用中药治疗的(32例)育龄期梅毒血清固定女患者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选择同期56例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根据孕期是否规范治疗分为青霉素治疗组(31例)和未治疗组(25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并定期随访母婴的血清结果。结果妊娠结局:中药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0.63%,早产发生率为3.13%,不良结局(自然流产和死胎死产)发生率为6.25%青霉素治疗组分别为90.32%、6.45%和3.22%;未治疗组分别为88%、4%和8%;三组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预后:中药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占96.67%、早产儿占3.33%、先天梅毒为0;青霉素治疗组分别为93.33%、6.67%和0;未治疗组分别95.65%、4.34%和0。三组新生儿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血清结果:在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TRUST滴度持续上升,且滴度均〈母亲TRUST滴度的4倍;TRUST在3-6个月内均逐渐阴转,TPPA在6-12个月内均逐渐阴转;所有婴儿的19S-IgM-TPPA(-)。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前给予中药治疗对妊娠结局无影响,定期随访是评估母婴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尹虹  苏卫东 《浙江医学》2010,32(6):856-857
目的 研究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与先天性梅毒患儿病情及预后间的关系,以提高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治疗水平并改善预后.方法 65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按照孕期是否接受正规抗梅毒治疗分为正规抗梅毒治疗组(A组)及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不正规组(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器官受累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A组中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器官受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能减轻先天性梅毒患儿的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应用,并检验其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妊娠梅毒患者253例开展干预,随机分为观察组177例,运用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包括一对一的诊疗服务、健康教育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性伴通知、随访等干预策略;对照组176例,仅进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常规检查与治疗。观察妊娠梅毒患者的依从性及围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配合规范化治疗及健康教育干预的依从性[97.7%(173/177)]远高于对照组[79.5%(140/17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先天梅毒的同生儿12例,少于对照组的41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59,P〈0.01)。结论妊娠梅毒患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应用可提高妊娠梅毒患的依从性及降低围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对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