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攻击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18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自尊测量实验,并同时完成自尊量表(SES)和攻击性问卷(AQ),获得内隐自尊水平、外显自尊水平和攻击性水平,对数据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另外,选取108名大学生完成高内隐自尊启动实验、内隐自尊测量实验,获得高内隐自尊水平,并完成SES和AQ测试,对数据进行简单线性回归。结果:本样本内隐自尊和SES、AQ得分分别为(164.9±80.5)、(2.5±0.7)、(54.1±15.5)。SES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7.36)。高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0.14);低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正向预测AQ得分(β=0.07);高内隐自尊时,SES得分负向预测AQ得分(β=-7.97)。结论:自尊和攻击性密切相关;自尊分离程度越高,个体攻击性越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及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方法:72例IBS患者(患者组)评定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评估儿童期受虐情况,并与92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对照。IBS患者同时还评定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表(IBSQOL)。结果:1患者组CT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0,P0.001);患者组儿童期受虐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的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3,P0.05);2与无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40例)比较,有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32例)SAS评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9,P0.05);3有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QOL评分显著高于无儿童期受虐的IB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3,P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可能是IBS发生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之一,并可能对IBS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服刑人员攻击性与儿童期性虐待的关系,分析冷酷无情、自我控制在其关系间的作用。方法:在某女子监狱选取服刑人员254人,采用简版童年创伤问卷(CTQ-SF)性虐待分量表、冷酷无情特质量表(ICU)、自我控制量表(SCS)、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PAQ)进行调查。通过SPSS25.0软件中PROCESS宏程序的Model 4、Model 59进行假设检验,同时选取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参数估计法和Johnson-Neyman法进行中介和调节作用分析。结果:CTQ-SF性虐待分量表及ICU、SCS、BPAQ得分分别是(5.6±1.7)、(37.4±6.7)、(57.5±11.2)、(59.0±12.7)。儿童期性虐待得分与BPAQ得分正向关联(β=0.17);ICU得分在儿童期性虐待得分与BPAQ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1、0.38);SCS得分调节儿童期性虐待、ICU与BPAQ得分的关联(B=-0.14、-0.02)。结论:儿童期性虐待会直接加剧女性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并通过提升冷酷无情特质间接强化女性服刑人员的攻击性,自我控制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尊、归因与内隐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归因、攻击性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65名大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结果 ①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自尊、归因和攻击性3个方面,男生和女生愤怒因子差异显著(t=-2.562,P<0.05),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尊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子分离经历对个体成年后自杀意念、攻击性的影响。方法:采取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攻击性问卷对江西省2所高校4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亲子分离经历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无分离经历大学生(χ2=4.052,P=0.044),且在绝望(3.84±2.72)、乐观(0.96±0.99)、睡眠(1.74±1.26)、自杀意念(6.54±3.90)、愤怒(2.76±0.75)、敌意(2.70±0.62)、攻击总分(2.63±0.49)上得分显著高于无分离经历大学生(2.87±2.35,0.75±1.02,1.49±1.21,5.12±3.51,2.47±0.71,2.60±0.63,2.51±0.49,P0.05)。开始分离年龄越小、分离时间越长、父母与孩子的联系频率越少、由祖辈或其他人监护,成年后其自杀意念、攻击性水平越高。结论:儿童期亲子分离经历对个体影响具有持续性,会影响到其成年后的自杀意念、攻击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个体自尊、集体自尊与行为抑制的关系。方法采用个体自尊量表、集体自尊量表、行为抑制量表对271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个体自尊与行为抑制及其3个维度:求助、支配、自信心呈显著负相关;2集体自尊与求助抑制、自信心抑制、亲密关系抑制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拒绝抑制、疏远抑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个体自尊与集体自尊预测不同维度的行为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在校大学生67名,对其施测内隐联想测验(IAT),测评其内隐自尊水平;并分别采用Leary交往焦虑量表(IAS)、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评价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和外显自尊水平。结果:筛选出有效被试58名,有效率为86.6%。大学生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7,P0.01),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无显著相关,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ZIAT-ZSES)与社交焦虑水平之间有显著正相关(r=0.375,P0.01)。结论:大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外显自尊对社交焦虑有缓冲作用。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外显自尊水平对社交焦虑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依恋、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依恋类型问卷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②依恋的自我-他人模型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自我模型与孤独感、自尊的关系更密切.③依恋自我-他人模型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依恋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自尊在依恋的自我模型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型、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设限、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设限量表(SHS)、自尊量表(SES)及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对711名在校大学生相关心理特质进行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和归因分析探究了自我设限、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自我设限对自尊起到负向预测作用(r=-0.411,P0.01),对完美主义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r=0.359,P0.01);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得知自尊在完美主义与自我设限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二者对自我设限的方差解释达到了58.8%。结论:自尊、完美主义是大学生自我设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孤独感的现状,探讨自尊、孤独感与手机依赖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手机依赖、自尊、孤独感量表对6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者达33.8%;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62,P<0.05;t=3.41,P<0.01),自尊水平在生源地上差异显著(t=-2.23,P<0.05);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上差异显著( t=-2.32,2.02;P<0.05);大学生自尊与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 r=-0.114,P<0.05),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r=0.120,P<0.05);大学生自尊和孤独感能显著预测手机依赖(P<0.05),预测量为13%和14%。结论: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总体情况较差;自尊水平低、孤独感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挫折事件、抗挫折能力与抑郁的关系。方法:使用自编的大学生挫折事件量表、抗挫折能力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147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受挫折事件影响总体处于中等程度;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处于中上等水平;大学生抑郁处于中度水平;(2)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与抑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3,P0.01),挫折事件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r=0.27,P0.01);(3)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越高,受挫折事件的影响就越低(t=2.20,P0.05)。结论:挫折事件、抗挫折能力与大学生抑郁关系密切,通过抗挫折教育可以减少抑郁。  相似文献   

12.
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取458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对其施测。结果①儿童期精神虐待父母差异极显著(t=-4.867,-10.451,P<0.001);②城市、农村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母亲忽视因子差异性极显著(t=-3.507,P<0.001),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③父母不同婚姻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6.418,4.635,4.770,3.753;P<0.05);④不同家庭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4.582,3.635,5.457,4.003;P<0.05);⑤不同依恋类型高职生的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极显著(F=9.648,7.752,7.424,6.002;P<0.001);⑥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4因子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⑦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入依恋焦虑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其解释变量为0.043,进入依恋回避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母亲憎恶,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089。结论儿童期精神虐待对成人依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 取458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被试,采用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对其施测.结果 ①儿童期精神虐待父母差异极显著(t=-4.867,-10.451,P<0.001);②城市、农村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母亲忽视因子差异性极显著(t=-3.507,P<0.001),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③父母不同婚姻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6.418,4.635,4.770,3.753;P<0.05);④不同家庭模式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显著(F=4.582,3.635,5.457,4.003;P<0.05);⑤不同依恋类型高职生的儿童期精神虐待差异性极显著(F=9.648,7.752,7.424,6.002;P<0.001);⑥高职生儿童期精神虐待4因子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⑦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进入依恋焦虑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其解释变量为0.043,进入依恋回避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父亲憎恶、母亲憎恶,其联合解释变量为0.089.结论 儿童期精神虐待对成人依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自尊量表(SE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R)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儿童期虐待对神经质有直接正向影响(β=0.255,P<0.01),对外向性、友善性和谨慎性有直接负向影响(β=-0.251,-0.224,-0.166,P<0.01);神经质对自尊有直接负向影响(β=-0.278,P<0.01),外向性对自尊有直接正向影响(β=0.190,P<0.01);儿童期虐待对自尊没有直接影响(P>0.05)。神经质和外向性作为中介变量全部中介着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影响。结论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自尊水平具有间接影响,而无直接影响,大五人格在儿童期虐待和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学校氛围、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关系。方法:研究采用学校氛围量表、情绪智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313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对情绪智力在校氛围影响学习投入的过程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1)学校氛围与情绪智力、学习投入都有显著的正相(r=0.401,0.410;P0.01);情绪智力和学习投入显著正相关(r=0.573,P0.01);(2)情绪智力在学校氛围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的73%。结论:情绪智力在学校氛围对大学生习投入的影响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我国初中生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在城乡之间的差异,掌握初中生父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与人格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对沧州市及潍坊市30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城市与农村户口的初中生在父亲过度干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得分高于农村(t=1.983,P0.05);2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初中生在内外向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得分高于农村(t=2.071,P0.05);3在精神质维度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r=-0.235,-0.256;P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354,0.192,0.369,0.215;0.361,0.234,0.347;P0.01),在内外向维度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r=0.121,0.129;P0.05),父亲的过度干涉呈正相关(r=0.129,P0.05),在神经质维度上,与父、母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r=0.195,0.171,0.174;0.262,0.247,0.264;P0.01),与父亲的过分干涉呈正相关(r=0.122,P0.05),在掩饰性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r=0.221,0.231;P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负相关(r=-0.170,-0.216;-0.224,-0.262;P0.01)。结论:1城市父亲较农村父亲过度干涉孩子较多;2城市孩子较农村孩子人格外向,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3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形成稳定、外向、坦诚的人格特征,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则易形成不稳定、内向、虚伪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基本情况及其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的调查工具,即汉化后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对某新建本科院校144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性投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学习性投入各个维度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校园环境支持度与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关系最为密切(r=0.48,0.53;P0.01);(3)学习性投入各个维度对在校满意度、向学/厌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校园环境支持度是预测在校满意度和向学/厌学最有力的因子(R2=0.23,0.28)。结论:学校可以通过提高校园环境支持度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在校满意度和向学倾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尊的关系.方法 采用FMPS完美主义量表与自尊量表(SES)对62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大学生的自尊与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行为的迟疑、父母批评以及完美主义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而与条理性、个人标准则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5,P<0.01);大学生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条理性、个人标准以及完美主义总分对其自尊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P<0.01).结论 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自尊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校教师完美主义与自尊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编完美主义量表(SCPS)与自尊量表(SES)对320名高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完美主义的自省、担心错误因子与自尊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t=-0.35,P<0.01;t=-0.31,P<0.05).②完美主义的条理性、自省因子对自尊都有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t=-3.18,P<0.05;t=2.52,P<0.01).结论 完美主义与自尊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及"自尊量表",对177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进行了测量。结果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不显著(t=-0.65,P>0.05),城乡差异也不显著(t=-0.37,P>0.05);2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显著(t=-2.09,P<0.05),而城乡差异不显著(t=-1.56,P>0.05);3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自尊有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