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傍河取水工程对黄河水中微囊藻毒素、藻细胞的去除效果,为该工程的推广应用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水样采集后,低温保存运回实验室。细胞计数板法测定藻细胞密度,ELISA法测定微囊藻毒素。结果傍河取水工程对藻细胞和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均在90.0%以上。结论傍河取水工程对藻细胞和微囊藻毒素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供水系统微囊藻毒素LR含量调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吴和岩  郑力行  苏瑾  施玮 《卫生研究》2005,34(2):152-154
目的 调查上海市供水系统中微囊藻毒素LR(MC- LR)的污染状况及常规水处理工艺对MC- LR的去除效果。方法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检测有代表性的水源、水厂及出厂水样中MC LR的含量。结果 源水中MC- LR浓度随采样点及采样季节变化 ,在夏末秋初易形成污染高峰 ,最高达 2 . 38μg L。混凝沉淀、加氯消毒对去除毒素有一定的效果 ,而过滤则效果不明显 ,在出厂水中也能检测到MC- LR ,最高达1. 2 7μg L。结论 夏秋季节上海市供水系统源水受到以MC- LR为代表的蓝藻毒素的污染 ,郊区源水污染较重 ,常规水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微囊藻毒素。  相似文献   

3.
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效、经济、可行的去除饮用水中藻毒素的水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水处理工艺[混凝沉淀(液态聚合氯化铝、固态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丙烯酰胺),氧化(高锰酸钾、二氧化氯、臭氧),吸附(粉末活性炭)]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并进行工艺优化组合和验证;藻毒素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结果 混凝沉淀可少量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率为4.3%~29.7%),臭氧等氧化剂预处理工艺与混凝沉淀工艺组合后,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提高,达83.3%~91.9%;成本效益分析表明,所选臭氧预处理工艺及"氧化剂 吸附剂"预处理工艺使每吨水处理成本仅增加0.03~0.14元.结论 在常规水处理基础上进行臭氧、高锰酸钾氧化、二氧化氯、粉末活性炭等预处理,能较好地去除微囊藻毒素,且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4.
江西鄱阳湖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在鱼体内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解淡水湖泊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和掌握其在鱼体内的动态变化 ,2 0 0 0年 7月和 10月份采集了江西鄱阳湖的水样及鱼样 ,用ELISA法对样品的微囊藻毒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 ,7月份和 10月份各采样点水样都有蓝藻的污染 ,蓝藻已成为鄱阳湖的优势藻种。 10月份各点微囊藻毒素高于 7月份 ,10月份污染较重的采样点 (岸边、永修河 )微囊藻毒素平均含量 888 8pg ml,是污染轻的采样点 (蚌湖 1、蚌湖 2和大湖池 )微囊藻毒素平均含量 83 6pg ml的 10倍左右 ,其中以永修河水最高为 10 3 6 9pg ml。各采样点鱼肌肉和鱼肝样中都可以测出微囊藻毒素 ,10月份鱼肌肉微囊藻毒素含量约是 7月份肌肉的 1 2~ 2倍 ,10月份鱼肝微囊藻毒素含量约是 7月份鱼肝脏的 2~ 2 0倍。污染较重的采样点 (岸边、永修河 ) 10月份鱼肝微囊藻毒素平均含量为 2 7 2ng g,明显高于污染轻的采样点 (蚌湖 1、蚌湖 2和大湖池 ,平均含量 2 8ng g)。本研究为微囊藻毒素对水产品的污染和制订其在水产品中的限量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太原市汾河一库和汾河二库微囊藻毒素-LR(MC-LR)污染状况,为制订防治微囊藻毒素-LR 污染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于2005年5月(枯水期)、10月(平水期),在汾河一库和汾河二库的入口、中心、出口处采集水面下0.5 m 处水样5 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LR 含量。结果枯水期汾河一库水样中微囊藻毒素 LR 的平均含量为0.875 μg/L,约为平水期(0.283 μg/L)的3倍;枯水期汾河二库水样中微囊藻毒素-LR 的平均含量为0.815μg/L,约为平水期(0.048μg/L)的17倍,且均呈入口>中心>出口的趋势。枯水期汾河一库和汾河二库入口处水样中微囊藻毒素-LR含量均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中的限值(1μg/L)。结论汾河一库和汾河二库都存在 MC-LR 污染,且以枯水期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微囊藻毒素污染及其在鱼体内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武汉东湖微囊藻毒素污染水平及其在鱼体内的富集状况。方法  2 0 0 0年 7月和 10月 ,采集了湖边和湖中的水样和鱼样 ,用ELISA法对样品的微囊藻毒素 (MC)进行测定。结果 各采样点都有蓝藻的污染 ,蓝藻已成为东湖的优势藻种。 10月份水中MC含量 ,显著高于 7月份水中MC含量 (P <0 0 5 ) ;肝脏中MC含量 ,显著高于肌肉中MC含量 (P<0 0 5 )。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太湖淡水螺体内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及其富集规律。方法实验模拟环形螺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中添加8μg/L的微囊藻毒素,实验为期50 d,每隔10 d进行取样。同时,2011年5月和7月,采集太湖梅梁湾两个监测点的水样和环形螺,采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水样和环形螺中可食组织、不可食组织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养殖试验中各组织均有微囊藻毒素积累,可食组织中积累量缓慢持续上升,不可食组织中毒素积累呈波浪形上升;不可食组织(最大值为9.44μg/kg)对毒素的积累能力明显大于可食组织(最大值为1.6μg/kg)。两个监测点螺蛳的可食部分和不可食部分中均检微囊藻毒素,不可食部分微囊藻毒素含量是可食部分的5.4~11.7倍。结论太湖环形螺体内存在微囊藻毒素污染,且存在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荧光蛋白磷酸酶抑制法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以DiFMUP为底物,建立微囊藻毒素的荧光蛋白磷酸酶抑制检测法(F-PPIA)并探讨其在水体微囊藻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对太湖水华期间水样分别应用F-PPIA和HPLC方法检测微囊藻毒素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F-PPIA方法检测南京玄武湖、莫愁湖、南湖等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同时应用丙酮提取-分光光度法检测水体中叶绿素含量。结果:F-PPIA法对水中MC的检测范围是(0.02~0.5)μg/L。FPPIA和HPLC方法检测水样中微囊藻毒素物质的结果相关性较好(r=0.9678,P〈0.001)。南京玄武湖、莫愁湖、南湖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类物质分别为(6.671~14.579)、(0.096~0.166)、(0.050~0.057)μg/L,叶绿素含量分别为(51.182~183.956)、(40.946~65.513)及40.946μg/L。结论:F-PPIA法能快速、准确检测环境样本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南京7~8月玄武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微囊藻毒素类物质污染程度较莫愁湖、南湖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处理剂投加量对去除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影响,探讨最佳投加剂量.方法:采用烧杯试验,研究不同工艺、不同投加量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藻毒素.结果: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3%,最高为29.7%;氧化处理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13.0%,最高为92.0%,随着氧化剂投加剂量的增加,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大幅度提高,臭氧、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2.0%、87.0%、78.3%,91.7%的水样经处理后微囊藻毒素浓度达到GB5749规定;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微囊藻毒素去除率最低为4.0%,最高为40.0%,随着投加量增加,藻毒素去除率提高.水处理剂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聚合氯化铝(液体)3.0 mg/L,聚合氯化铝(固体)1.0 mg/L,聚合硫酸铁10.0 mg/L,聚丙烯酰胺0.1 mg/L,高锰酸钾1.0 mg/L,二氧化氯6.0 mg/L,臭氧5.6 mg/L,粉末活性炭4.0 mg/L.结论:单纯增加混凝(絮凝)剂的投加量不能提高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增加臭氧(O3)、二氧化氯(ClO2)、高锰酸钾(KMnO4)等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等吸附剂的投加量,可提高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水中微囊藻毒素LR和RR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水样经C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甲醇洗脱,浓缩后,经XTerra MS C18(2.1×150 mm,5μm)柱进行色谱分离,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微囊藻毒素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微囊藻毒素LR和RR的检出限分别为0.002μg/L和0.001μg/L,其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4.6%~90.6%和86.6%~91.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0%。结论:该方法用水量少,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水中微囊藻毒素LR和RR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浮游藻类、蓝藻、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情况。方法从2005年3月~2006年1月,用2.5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该调蓄池共采样15次。采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用全细胞PCR检测产毒微囊藻的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用ELISA法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浓度,并对全细胞PCR和ELISA阳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调蓄池浮游藻类主要是硅藻、绿藻、蓝藻和裸藻,其他藻类较少;优势藻门有随季节变化逐渐演替的规律,总藻细胞密度和蓝藻细胞密度夏秋季较高。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从2005年7月至11月PCR检测结果阳性;微囊藻毒素从6月份开始检出,其变化范围在0~0.251μg/L之间,夏季最高;全细胞PCR与ELISA的阳性结果没有差异。结论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有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全细胞PCR可以用于自然水体中产毒微囊藻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季节蔬菜中类黄酮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丰富食物成分数据库。方法改进现有的类黄酮物质HPLC检测方法 ,测定天津当地不同季节的52种蔬菜样品中槲皮素、杨梅黄酮、玉米黄酮、坎二菲醇、芹菜配基含量。结果在52种蔬菜中,春夏季节类黄酮含量较高的有香芹叶、土豆、球茎甘蓝、大蒜、茴香、白洋葱,秋冬季节类黄酮含量较高的有香芹叶、土豆、大蒜、球茎甘蓝,含量均超过20mg/100g鲜重。受季节影响变化幅度较大的蔬菜包括莴苣叶、圆茄子、菠菜、蒜苔、卷心菜和香菜。结论不同季节多数蔬菜中类黄酮物质含量差异有显著性,一般春夏季节含量高于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海河流域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时空间分布规律及与指示微生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海河流域7个采样点连续采集水样12个月,分别对水样中7大类8种抗生素抗性基因、耐热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全年检出的8种抗生素抗性基因(检出率)分别为sul1(79.8%),aac(6’)-1b(76.2%),blaNDM-1(60.7%),gyrA(57.1%),tetA(56.0%),clmA(53.6%),ermB(51.2%)和ampC(47.6%)。磺胺类抗性基因sul1的最大拷贝数达到6.4×109copies/ml,为海河流域中的优势抗性基因。经统计学分析可知春、夏季抗性基因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秋、冬季,而各采样点抗性基因的分布无显著差异。erm B、aac(6’)-1b、clm A基因分布与2种指示菌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其它5种抗性基因与指示菌之间未见相关性。结论抗性基因在海河中呈现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的规律,现有水中指示微生物指标对大部分抗性基因不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某湖周围水厂源水及出厂水微囊藻毒素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董传辉  陈良 《卫生研究》1998,27(2):100-102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于1996年8月至9月间从某湖周围7个自来水厂的源水和出厂自来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测定。结果从7个自来水厂不同时期采集的源水样中均检测到此毒素,其浓度范围在280~35300ng/L之间;另外在3个自来水厂的出厂水中检出低浓度的毒素(128~1400ng/L)。提示常用的饮水消毒处理并不能完全消除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明黄河口湿地鼠类的群落结构及不同季节、不同生境种群数量和分布,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鼠类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鼠,运用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分析法探讨鼠类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结果 湿地中分布黑线姬鼠(Apodmus agrarius)、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3种,构成比分别为67.35%、20.00%和12.65%,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群。时间分布上,全年鼠密度以秋季和春季较高,分别为10.07%和6.84%;夏季和冬季密度较低,分别为4.62%和2.43%;年总密度为5.99%。在空间分布上,湿地中心地带鼠密度较边沿地带低;夏季鼠类呈聚集性分布,春季、秋季和冬季均呈随机分布。结论 影响黄河口湿地鼠类种群全年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群的繁殖强度和食物的丰富度;鼠类种群分布具有特殊性;种群密度的季节变化是由种群特性、气候因素和生境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同安水环境藻类及藻类毒素分布调查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厦门市同安区是肝癌高发区,1987-1989年肝癌标化死亡率为40-45/10万,为弄清同安居民饮用水灌类毒素污染与肝癌高发关系,1998年8月对同安饮用水及水源环境样本藻类及微囊灌毒素污染进行了调查。采用ELISA法检测微囊藻毒素,显微镜镜检进行藻类计数,分类。  相似文献   

17.
黄浦江水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黄浦江水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美国国家环保局8260B方法,利用吹扫捕集装置与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的全自动恒流控制,对黄浦江7个断面共89个水样进行了分析。[结果]在优先控制的19种挥发性有机物中,检出了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苯、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甲苯、1,1,2-三氯乙烷、四氯乙烯、氯苯、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1,4-二氯苯、1,2-二氯苯,共16种。没有检出1,1,1-三氯乙烷、溴仿、1,1,2,2-四氯乙烷。在黄浦江临江、南市、杨浦和吴淞口几个断面浓度较高,其中甲苯的绝对检出量最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四氯化碳的检出值较高,吴淞口的平均浓度(4.35)已经是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标准限值的2倍,临江、杨浦大桥断面的平均浓度(1.60、1.76)也已接近这一标准限值。[结论]黄浦江有些断面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影响和危害,必须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全国高水碘地区分布现状和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索高水碘与黄河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黄泛平原高水碘的形成原因提供依据。方法以2004~2005年全国调查中9省市(安徽、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内蒙古、山东、山西和天津)各乡镇的水碘中位数为依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插值生成高水碘分布图,并计算高水碘乡镇到古黄河河道的距离;利用Spearman方法分析距离与水碘的关系。结果 9省市共有735个高水碘乡镇,除山西和内蒙古的高水碘地区独立存在外,其他7省市的高水碘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沿着黄河及古黄河分布;高水碘乡镇水碘中位数与到古黄河河道的距离成负相关(r_s=-0.125,P0.05),按距离的四分位数将高碘乡镇进行分组,距离最近的乡镇组水碘中位数最高,为276.90μg/L,不同距离组的水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7,P0.05)。结论全国高水碘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泛平原,且沿着黄河及古黄河分布,高水碘的形成与黄河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揭阳市饮水型氟病区改水现状,为今后制定地氟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改水后氟病区居民饮水现状和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结果饮用3种不同类型水源水中,自来水氟含量均低于标准(1.0mg/L)。手压井水氟含量最高,超标率为69.57%,使用自来水比例的大小与氟斑牙患病率下降幅度呈高度相关(R=0.98641,P<0.05)。揭东、揭西、惠来3县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分别为42.15%、65.21%、64.06%,比改水前有明显下降。结论揭阳市改水降氟虽取得成效,但仍不理想。改水措施应以改换自来水为主要形式,普及氟病区饮用自来水才是控制地氟病的惟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