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隙性脑梗塞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大系列的尸检研究以及晚近CT和MRI的资料提示了腔隙梗塞与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栓等因素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本文对腔隙梗塞的各项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虽然硝酸甘油最初是因为它具有血管扩张作用而被应用于临床。但是8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揭示了很多关于这一药物的明显抗血小板活性作用。最近的研究指出心肌梗死后早期给予硝酸甘油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4.
研究119例CT阳性的腔隙性脑梗塞(LI)的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其中纯运动性卒中46例,SSEP异常率为35.7%;感觉运动性卒中73例,SSEP异常率为58.5%,两者差别显著(P<0.05)。SSEP异常也分别与感觉障碍程度(P<0.05)、运动障碍程度(P<0.005)及腔隙的大小(P<0.01)和部位(P<0.01)显著相关,提示SSEP为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有利工具之一,有助于判断LI的病损程度,对纯运动性卒中的亚临床感觉障碍的发现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硝酸甘油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中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摘要)杨杰孚邢宝利许晓东潘洁陈爱萍郑天林近年的国外研究发现,硝酸甘油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研究探讨国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滴入小剂量的硝酸甘油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一、研...  相似文献   

6.
姚爱兰  张玉兰 《山东医药》1995,35(10):25-26
我们测定了143例脑梗塞患者(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标准确诊)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血液流变学五项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见表1、表2。 讨论:由表1看出脑梗塞组血小板1分钟、5分钟和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塞时,由于血管内皮细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抵抗和血小板聚集在糖尿病伴冠心病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晓东 《实用老年医学》1999,13(4):200-200,202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血小板聚集在糖尿病伴发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80例≥60岁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冠心病38例,非冠心病42例)空腹血糖、空腹血浆胰岛素、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糖尿病伴发冠心病组空腹血糖、胰岛素、高胰岛素血症百分率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胰岛素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伴发冠心病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7.81±5.68)岁。AIS组62例,对照组为40例。结果 AIS组PMP[(6.11±1.54)%vs(2.31±0.83)%,P=0.000]和PAG[(81.66±7.15)%vs(57.36±7.98)%,P=0.000]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IS组治疗2周后PMP[(4.28±1.31)%vs(6.11±1.54)%,P=0.000]和PAG[(68.78±7.49)%vs(81.66±7.15)%,P=0.00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IS组患者PMP与P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63,P=0.037)。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MP、PAG、TC、空腹血糖与AIS预后相关。结论 PMP和PAG可作为检测判断AIS治疗效果及脑梗死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酸甘油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杨杰孚汪芳邢宝利许晓东潘洁郑天林一、对象和方法病例选自1995年9月至1996年3月。老年组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60~75岁,平均66±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例,心绞痛12例。老年前期组13例,男...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近年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它的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血栓和炎症是粥样斑块破裂的关键环节。许多研究表明,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作为活化血小板的特异标记物P选择素与其配体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PSGL-1)的相互作用能影响血小板-白细胞聚集过程。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新的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类和浓度抗凝剂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实验观察成鸿梅,宋洪奎,庞惠群(新疆中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血小板聚集的比浊法是目前临床和实验室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由于血小板保存时间短,易受各种因素影响,为了客观地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我所自1989年...  相似文献   

12.
奥美拉唑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7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安慰剂,1次/d;实验组36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1次/d。两组均在给药前1d、服药后2周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以花生四烯酸(ACA)和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以ACA为诱导剂,实验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43.7±3.9)%较对照组的(40.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ADP为诱导剂,实验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76.8±6.7)%较对照组的(72.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拉唑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脾栓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4.
脾栓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脾栓塞术治疗13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9例于一次或二次脾栓塞后7~22天血小板升至106×10~9/L~295×10~9/L(平均207×10~9/L)。1例伊文斯综合征患者溶血得到改善。本组病例近期有效率69.2%,与手术切脾疗效相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调查我国东北和中南4个城市1161例反复发作肢体淤斑和/或月经过多者,各例的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和ADP、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均正常,其中仅对SJAMP诱导的聚集缺陷者共219例,其异常率18.9%。女性149例,男性70例,年龄2~73岁,平均31岁.本文调查结果认为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我们同时又修改了本病的诊断指标,改称本病为SJAMP诱导聚集缺陷症.  相似文献   

16.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图(TEG-P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功能.因此,TEG-PM参数常被用来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随着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的不断发展,TEG-PM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作者简单介绍了TEG-PM的...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活化在慢性肺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研究表明,肺心病患者肺小动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9.9%,血小板活化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和特异性抗体对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同时观察末梢血小板数的变化,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探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脾栓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2例EVANS综合征患者接受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显效14例,占60.9%,良效5例,占21.7%,总有效率86.6%。术后观察1年以上者8例,5例仍为显效,3例(37.5%)复发,2例经强的松等治疗再获良效,1例无效。对照组:25例ITP患者作切脾治疗。显效17例(68.0%),良效5例(20.0%),无效3例(12.0%)总有效率88.0%。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桃仁水提物、桃仁苦杏仁甙、桃仁脂肪油和防己醇提物以 1.8g/ kg给大鼠灌胃 ,连续 3d,可对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MA分别为 :4 .35%、 11.88%、16.2 4 %和 5.52 % ;聚集抑制率分别为 :93.0 9%、 81.11%、74 .19%和 91.12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0 .0 0 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丁胺卡那霉素、氟化钠在体外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和解离作用,为临床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方法:应用血液分析仪检测添加了氟化钠或不加药物的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的数目,对比它们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结果:即时或1h内加入药物,2种药物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效果相近,均能显著地抑制或解离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但1h后加入药物,2种药物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解离作用微弱。结论:1h内加入丁胺卡那霉素、氟化钠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有很好的抑制或解离作用,1h后加入丁胺卡那霉素、氟化钠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的解离作用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