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浅静脉穿刺的技巧。方法:347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穿刺法,常规组采用传统穿刺法。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大于对照组、渗漏低于对照组。结论:60岁以上老年病人采用浅静脉新方法穿刺可提高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老年病人手指根部静脉穿刺输液效果,将100例≥65岁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试验和对照组,试验组用手指根部静脉穿刺输液,对照组用一般周围浅静脉穿刺输液。结果显示试验和对照组的穿刺输液成功率分别为98.0%和82.0%,前者穿刺输液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后者(P〈0.05),提示手指根部静脉穿刺法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了渗漏率,可以作为老年病人静脉穿刺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郭彩霞  章丽丽  蔡珏 《海南医学》2011,22(9):145-146
目的 探讨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选择在我院内科疗的老年患者1 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0例,分别采用手放松法和手握拳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患者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 试验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而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  相似文献   

4.
范芝萍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6):1059-1060
目的探讨在老年患者中采用负压静脉穿刺法对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的作用,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舒适感。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8年2月我科的240例老年患者为对象,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120例,试验组采用负压静脉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穿刺结束后2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120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者116例,且均可见回血,一次穿刺成功率96.7%;对照组120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者101例,其中7例未见回血,一次穿刺成功率84.1%。结论负压静脉穿刺法较常规静脉穿刺法易见回血,有助于护士判断穿刺是否成功,明显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适合于老年患者,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四肢浅静脉逆行性静脉穿刺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间普外科60例长期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取逆行性静脉穿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向心性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局部渗出及肿胀例数、液体滴数、活动受限例数。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穿刺方法对同种液体流速无显著影响,试验组局部渗出及肿胀、活动受限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性静脉穿刺可提高四肢浅静脉的利用率,穿刺成功率高,减少患者的疼痛及减轻高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老年患者手背远端浅静脉2种穿刺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琳 《中外医疗》2009,28(1):60-6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手背远端浅静脉逆向穿刺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对手背远端浅静脉进行交替逆向和顺向穿刺,从穿刺及输注后的成功率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手背远端浅静脉逆向穿刺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输注后成功率与顺向穿刺法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手背远端浅静脉采用逆向穿刺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输注后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双止血带法在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一种老年人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方法,以提高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12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采用双止血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法。结果: 观察组成功率98%,对照组80%,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患者采用双止血带法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孙艳华  吴荣珍 《当代医学》2010,16(28):22-23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将208例老年输液患者随机编入改进组和传统组,选择手背、前臂浅静脉使用常规方法和改进方法进行穿刺。结果改进组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结论使用改良方法顺应老年人皮肤及血管的生理特点,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王建姣 《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849-2849
目的提高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0月—2012年11月到我院门诊临时输液的≥60岁的老年人310例为研究对象,每组155例,对照组采用握拳法,试验组采用非握拳法。比较2组手背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的重新穿刺(即≥2次穿刺)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非握拳方法有利于老年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紧张感,降低了静脉穿刺时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长期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静脉条件差,反复穿刺和药物刺激,使血管遭到破坏,常规采用手背远端浅静脉向心穿刺方法容易失败。为提高静脉的穿刺成功率和使用率,我科对50例住院老年病人采用常规手背远端浅静脉穿刺法与手背远端浅静脉逆行穿刺法穿刺对比,手背远端浅静脉逆行穿刺法取得临床输液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负压穿刺改良术联合薄荷醇新型无痛消毒液应用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0例需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实验组采取负压穿刺改良术联合薄荷醇新型无痛消毒液应用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时患儿疼痛的程度及一次穿刺的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穿刺时疼痛评分为0分的分别j为:85.3%,6.7%,两组患儿对穿刺时疼痛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一次性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7%和76.7%,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负压穿刺改良术联合薄荷醇新型无痛消毒液缓解患几静脉穿刺时的疼痛效果明显,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温雅丽 《中外医疗》2013,32(13):72-73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时提高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将108例需施行颈外静脉穿刺的神智清醒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技术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技术穿刺法,对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所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证实了改良技术穿刺法优于传统技术穿刺法,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浅静脉置管拔管后按压时间与穿刺点出血情况.方法 选取呼吸内科住院病区内2015年6~12月的符合条件的老年住院患者400例.根据拔针后按压时间将其分成2组,随机将20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5~6 min按压;将2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3~4 min按压.由同一组护士拔针后对患者穿刺点进行按压,最后观察患者的皮肤及血管情况,发现老年患者浅静脉置管拔管后最佳按压时间.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出现渗血、青紫、下次穿刺成功率、红肿、疼痛感、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浅静脉置管拔管后按压时间与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中,5~6 min组出现渗血、青紫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下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红肿、疼痛感明显降低,舒适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超声引导技术在无痛内镜患者行浅静脉置管中的指导效果,明确此应用对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影响。方法将80例无痛内镜检查患者(BMI27 kg/m~2)随机分为触摸组和超声组。触摸组采用传统的视觉加触摸法行浅静脉穿刺置管;超声组采用超声仪先查看浅静脉位置、走行及周围组织情况,然后采用先平面外定位穿刺再平面内引导的方法行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穿刺三次未成功)、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确定先平面外定位穿刺再平面内引导的超声技术在较肥胖患者行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指导作用及对患者检查治疗的影响。结果 (1)超声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2.5%,触摸组为43.5%,超声组高于触摸组(P0.01)。(2)超声组穿刺置管时间为(12.175±5.217)s,触摸组为(24.8±21.472)s,超声组短于触摸组(P0.01)。(3)超声组血肿和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为2.5%和0%,触摸组均为10%,超声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触摸组(P0.01)。结论用改良超声引导技术对较肥胖患者行浅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收集ICU外周疑难血管穿刺病人120例,随机分为2组,60例病人按照传统穿刺法为对照组,60例病人按照可视化多普勒超声引导法穿刺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的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较高,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观察组穿刺成功所用时间较少(P < 0.01)。结论将可视化超声技术应用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和总体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及其特点。方法选择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n=60):实验组采用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穿刺置管的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完成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斜角肌-锁骨间隙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入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寻求适用于危重症患者抢救中最优的中心静脉置管入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中心900例危重抢救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临床资料,其中采取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方式42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式480例,通过对两种穿刺入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快速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一针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方式336例(80%);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式456例(95%);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方式69例(16.4%),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式20例(4.2%)。结论在危重症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方式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快速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颈内静脉穿刺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效果,为提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研究组妇产科危重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实施传统盲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48%,显著高于对照组52.38%,研究组多次穿刺成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47.62%,研究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52.38%,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危重患者选择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进行临床救治,可显著提高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患者穿刺并发症发生率,避免患者遭受严重身心伤害,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法与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法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4年5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需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共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和颈总动脉搏动旁组(采用右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记录并分析两种穿刺方法从消毒开始至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所需要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53例(88.3%),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44例(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3.9±1.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8±1.9)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6例(10%)发生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优于颈总动脉搏动旁法,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快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骶尾部压力传感用于骶管穿刺成功判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骶管阻滞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4例,随机分为2组(n=57例):对照组以针尖突破骶尾韧带时的“落空感”为骶管穿刺成功的判断标志,试验组以“落空感”+注药时骶尾部压力传感为判断标志,以5.0μL罗哌卡因20ml行骶管内注射,观察2组骶管阻滞的成功率。结果试验组骶管阻滞的成功率为94.6%,对照组的成功率为82.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尾部压力传感有助于提高骶管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