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重度低钾血症患者采取高浓度快速补钾治疗和慢速补钾治疗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为临床补钾方案提供经验积累。方法选取急诊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重度低钾血症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静脉补钾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慢速补钾方案(10mmol/h),研究组则采取快速补钾方案(20mmol/h)。补钾前后两组患者均接受血钾、尿钾浓度检测。结果研究组钾注射时间短于对照组[(0.96±0.20)h vs(2.11±0.17)h,P〈0.01],治疗后血钾浓度高于对照组[(3.95±1.21)mmol/L傩(3.45±0.61)mmol/L,P〈0.01],尿排钾量少于对照组[(3.6±0.7)mmol vs(7.2±1.5)mmol,P〈0.01],净补钾量高于对照组[(15.76±3.63)mmol vs(11.55±2.78)mmol,P〈0.01]。两组均发生心律失常3例,血压异常1例,心电图异常1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高浓度快速补钾治疗相较于慢速补钾,不仅能快速提高患者的血钾水平,还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低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择期手术患者血清钾离子浓度(血钾)的变化。方法前瞻性测定75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血钾及术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肌酐水平;记录术前禁食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补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及尿量,比较手术前后血钾差异,分析术后影响血钾的相关因素。结果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后当日血钾低于术前[(3.60±0.38)mmol/L与(3.86±0.32)mmol/L,t=5.763,P<0.01],术后次日血钾亦低于术前[(3.58±0.34)mmol/L与(3.86±0.32)mmol/L,t=5.518,P<0.01]。术后低钾血症组其术前血钾低于非低钾血症组[(3.79±0.32)mmol/L与(3.94±0.30)mmol/L,t=-2.043,P<0.05]。相关分析显示术后当日血钾与术前血钾正相关(r=0.293,P<0.05),与术前禁食时间负相关(r=-0.237,P<0.05)。术后次日血钾与术前血钾、术中输血量及手术当日血钾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5、0.268及0.404,P<0.05或P<0.01)。结论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后血钾低于术前。术后血钾与术前血钾正相关,与术前禁食时间负相关。为避免术后低钾血症的发生,妇科择期手术患者应将术前血钾提高到3.95 mmol/L左右,术前禁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适当予以静脉补钾。术后当日应及时补钾,避免血钾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分泌疾病致低血钾、血钾浓度与临床表现、心电图变化的相关性,并观察补钾治疗后血钾和心电图恢复情况.方法观察42例内分泌疾病引起低血钾临床表现的患者血钾浓度与心电图变化的关系,其中24例全程跟踪补钾治疗中及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血清钾浓度和心电图变化.结果42例低血钾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以双下肢为重)、心悸、胸闷,严重低血钾者表现为四肢软瘫及肌肉酸痛.血钾浓度为(2.60±0.55)mmol/L,心电图低血钾改变与血清钾生化测定符合率为88.2%,血清钾<2.5 mmol/L时,两者符合率为100%.1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入院时血钾(2.54±0.6)mmol/L;补钾治疗40h后血钾(3.35±0.44)mmol/L,血钾浓度、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较长.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钾(2.58±0.42)mmol/L;补钾治疗40 h后血钾(3.72±0.17)mmol/L,血清钾浓度、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也较长.5例甲亢周期性麻痹患者入院时血钾最低,为(1.75±0.60)mmol/L;补钾治疗15 h后血钾(3.55±0.53)mmol/L,血清钾浓度、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恢复正常需要的时间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组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短.结论低血钾的临床表现、与血清钾浓度以及心电图改变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临床表现除与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外,还与低钾血症发生的急缓有关.心电图能较好地反映低血钾的严重程度.内分泌疾病所致低血钾因病因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变化,且经补钾治疗后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也不同.补钾需补至血清钾浓度和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止.  相似文献   

4.
危重患者高浓度静脉补钾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浓度钾微量泵入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8例合并低钾血症的危重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Cr)>0.5 ml/s且每小时尿量>50 ml]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补钾浓度分别为1 208 mmol/L(相当于质量分数为9%的KCl溶液)、201 mmol/L(相当于1.5%的KCI溶液),补钾速度相同.均进行严密监测与血钾浓度监测,血钾正常时停止补钾.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补钾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5±3.22)h比(14.18±4.93)h,P>0.05];治疗组补钾的液体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24.36±25.79)ml比(680.83±36.70)ml,P<0.01].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高钾血症或急性心功能不全.两组患者肾功能是否正常对补钾时间无明显影响.补钾前血钾浓度与补钾量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r=-0.259,P<0.01).结论 高浓度钾微量泵入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可以在短时间内纠正低钾血症,是安全有效的.肾功能轻度异常但无少尿及无尿的患者也可以在严密监测下高浓度补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浓度深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患者中240例血钾<3.5 mmol/L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两组补钾前血钾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钾浓度为895.11 mmol/L,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在22.5 ml/h。对照组补钾浓度为53.64 mmol/L,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在375 ml/h。至血钾≥4.00 mmol/L停止补钾,比较两组补钾时间、补钾所需液体量。结果研究组补钾时间(8.41±2.42)h,补钾液体量(103.25±22.07)ml;对照组补钾时间(12.28±4.15)h,补钾液体量(1541.73±622.41)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危重患者的低钾血症,在严密监护下给予高浓度深静脉微量泵补钾治疗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微量泵入高浓度钾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的疗效与监测.方法:将66例合并低钾血症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补钾速度为6.66~13.32 mmol/h,对照组为4 mmol/h,两组均进行严密监护与血钾浓度监测,血钾正常时停止补钾. 结果:补钾24 h后,血钾浓度治疗组(4.73±0.40)mmol/L、对照组(3.76±0.35)mmol/L,补钾液体量治疗组(240.00±49.77)ml/d,对照组(2400.00±834.39) ml/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量泵入高浓度钾治疗危重患者低钾血症可以在短时间内纠正低钾血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周华  张义辉  马青华 《天津护理》2003,11(4):188-189
目的:通过4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清钾的动态监测,维持血清钾浓度在4.5-5.0mmol/L,防治心律失常。方法:密切观察有无低血钾症状,动态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等结果,以作为补钾依据。每500ml尿补钾1.0g,每小时补钾量≤3.0g。结果:低血钾引起的心律失常得到了纠正。单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血清钾为4.0-4.5mmol/L,双瓣膜置换术病人血清钾为4.5—5.0mmol/L。结论:维持血清钾的正常浓度,减少低钾血症的发生,对于瓣膜置换术后安全渡过危险期(术后72h)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寻找心力衰竭患者补钾的方法。方法 将心衰伴中度缺钾住院患者 5 0例分为两组 ,A组静脉输入 5 %葡萄糖溶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溶液 10 0 0ml+10 %氯化钾 2 0ml,B组肠道注入 0 .9%生理盐水 2 0ml+10 %氯化钾 2 0ml,观察两组补钾效果、患者反应及护理人力资源使用情况。结果 A组纠正血钾时间平均为 (8.36± 1.87)h ,2 4h后血钾值平均上升 (0 .32± 0 .0 7)mmol/L ,完成治疗需要时间为 8h ,护理耗时 4 0min ,需 2个班次护士完成 ;B组纠正血钾时间平均为 (3.0 1± 0 .6 9)h ,2 4h后血钾值平均上升 (0 .5 2± 0 .0 7)mmol/L ,完成一日 2次治疗共需约 10min ,2例患者 30min后排便 ,护士可在本班内完成。结论 采用氯化钾溶液灌肠法可显著纠正心衰伴中度缺钾患者的低钾血症 ,补钾速度快 ,患者易于接受 ,护理操作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继发休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 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5例不同程度多器官功能衰竭(MOF)重症肺炎患者采用CBP治疗,按其转归分 为撤机出院组、死于感染性休克组、远期死于重症肺炎组。评价CBP治疗前1 d,治疗后24、48和72 h各项实 验室指标及危重病评分变化。结果 ①25例患者中A组7例,B组9例,C组9例;治愈率28%,总病死率 72%。②B组患者接受CBP治疗时间平均不到48 h被迫终止。单因素分析提示:B组治疗前血糖显著高于 A组[(13.17±5.84)mmol/L比(8.07±2.28)mmol/L,P<0.05],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C组[(5.75± 3.08)g/L比(3.10±1.06)g/L,P<0.05],B组在CBP治疗48 h后纤维蛋白原和所需多巴胺浓度均较A、 C组显著升高[(8.24±3.57)g/L比(5.13±0.94)g/L和(3.01±1.22)g/L,(12.00±6.93)μg·kg-1·min-1 比(1.00±2.45)μg·kg-1·min-1和(2.89±4.37)μg·kg-1·min-1;P均<0.05]。③A组治疗前急性生理学 与慢性健康状况Ⅲ(APACHEⅢ)评分较B、C组低[(89.43±11.28)分比(108.00±15.10)分和(104.67± 13.77)分,P均<0.05];A、C组治疗72 h后与B组比较APACHEⅡ变化率[(-10.43±4.89)分和(-9.11± 3.76)分比(-2.33±4.39)分,P<0.01]、APACHEⅢ变化率[(-21.57±13.53)分和(-14.33±8.32)分比 (2.33±12.18)分,P<0.01]、MODS评分变化率[(-2.14±2.19)分和(-1.00±1.87)分比(0.56±1.88)分, 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①CBP能有效救治部分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继发休克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 者。③APACHEⅢ评分在治疗前后均是敏感的评价指标,初步提示APACHEⅢ90-100分的区域是此类患者 应用CBP的指征。③治疗前血糖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潜在风险因子,纤维蛋白原的持续升高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侯冉彭静  贾晓云 《护理研究》2006,20(7):1938-1939
静脉补钾是治疗低钾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传统静脉补钾过程中强调补钾浓度和补给速度,浓度应≤40mmol/L~60mmol/L(3.0g~4.0g氯化钾稀释至1000mL液体中),速度≤10mmol/h~20mmol/h,但是对于血清钾浓度过低,或细胞内严重缺钾的病人,常规剂量不宜迅速将血清钾提高并维持到正常范围,心肌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而致心律失常,危及病人生命。静脉高浓度补钾为此类病人静脉补钾治疗提供了一种全颢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低渗血症对肺性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低渗血症对肺性脑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89例,根据血气分析及血浆渗透压将其分为3组:①肺脑组(肺性脑病组)36例;②混合组(肺性脑病合并低渗血症组)28例;③低渗组(低渗血症组)25例。对3组的血电解质、血气、血浆胶体渗透压及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低渗组和混合组的血浆渗透压(分别257.22±9.35 mOSm/L、258.83±11.20 mOSm/L)、血Na+(分别120.33±6.59 mmol/L、121. 76±5.35 mmol/L)、血K+(分别3.31±0.49 mmol/L、3.25±0.46 mmol/L)、血Cl-(分别89.36±5.67 mmol/L、87.54±4. 02 mmol/L)显著低于肺脑组(分别303.44±9.87 mOSM,L、142.85±4.12 mmol/L、4.68±0.53 mmol/L、105.51±4.30 mmol/L),均P<0.01;低渗组PaCO2(54.30±5.29 mmHg)显著低于肺脑组和混合组(分别69.40±6.02 mmHg、72.12±6. 15 mmHg),均P(0.01。低渗组和混合组病死率(分别40.0%、42.9%)显著高于肺脑组(11.11%),均P<0.01。结论:低渗血症可明显加重高原肺心病并发肺性脑病患者的病情,使死亡率增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低钾血症的变化以及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时间小于24小时,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入院。根据血钾浓度分为低钾血症组和正常血钾组,其中低钾血症组又分为重度低钾组(〈2.50mmol/L)、中度低钾组(2.51mmol/L-3.0mmool/L)和轻度低钾组(3.01-3.50mmol/L)。所有患者予以常规积极治疗,观察心力衰竭发生情况。结果AMI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73.5%,低钾血症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51.7%,明显高于正常组(22.6%),其中重度低钾组心衰的发生率78.2%,中度低钾组为58.3%,轻度低钾组为3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易出现低钾血症,并且随着血钾浓度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吴丽梅  曾佩 《现代护理》2005,11(22):1904-1905
目的总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使用微量注射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纠正低钾血症的护理体会。方法85例低钾血症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以5~15ml/h(6.65~20mmol/h)的速度经中心静脉输注浓度为10%氯化钾原液,以纠正低钾血症,对补钾过程严密监测和护理。结果采用微量注射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补钾前后血钾浓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血钾浓度的改变与补钾速度呈线性关系,补钾2~8h血钾回升到正常为83例(占97.6%),补钾后出现高钾血症2例(占2.4%)。结论使用微量注射泵经中心静脉高浓度补钾纠正低钾血症的方法在ICU是有效、安全的,但需要严密的临床监测和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p53,Bcl-2蛋白家族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它们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在华北煤炭医学院形态实验室完成。54只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脑缺血组(42只)、假手术组(6只)和正常组(6只)。脑缺血组又分为7组:即缺血2h再灌注1,3,6,12,24,48和72h组(n=6)。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①缺血2h再灌注1h皮质区可见凋亡细胞[(7.83±1.72)个/高倍视野],24~48h达高峰[(43.33±5.20)个/高倍视野,(48.50±6.25)个/高倍视野],72h开始下降[(26.67±3.56)个/高倍视野](P<0.05,P<0.01);缺血2h再灌注1h皮质区可见p53蛋白阳性细胞[(14.35±1.92)个/高倍视野],24h达高峰[(48.00±6.42)个/高倍视野],48h后开始下降[(31.00±6.60)个/高倍视野](P<0.05,P<0.01);缺血2h再灌注1h皮质区可见Bcl-2蛋白阳性细胞[(28.62±6.80)个/高倍视野],3h达高峰[(56.50±7.87)个/高倍视野],6h后开始下降[(45.00±6.63)个/高倍视野](P<0.01);缺血2h再灌注1h皮质区可见Bax蛋白阳性细胞[(45.83±4.07)个/高倍视野],24h达高峰[(61.00±8.88)个/高倍视野],48h开始逐渐下降[(45.83±6.49)个/高倍视野](P<0.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尿毒症患由于少尿或无尿,以及酸中毒的存在,很容易出现高血钾,高血钾可以导致心脏传导阻滞等直接危及生命,所以透析工作将高血钾症(血钾高于6.5mmol/L)作为急性透析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降低尿毒症患血液透析后血钾浓度,通常各家医院将透析液的血钾浓度调整在2.0~3.0mmol/L。我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液钾浓度为2.5mmol/L,  相似文献   

16.
1 资料与方法 1999年 7月~ 2000年 7月我科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患者 15例,均符合 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尿酮体强阳性,二氧化碳结合力 30ml/h,即开始补钾,当二氧化碳结合力< 18mmol/L,其中男 9例,女 6例;年龄 40~ 56(46.5± 5.6)岁,糖尿病病程 3~ 10(6.2± 2.7)年。实验室检查:血糖 (25.6± 6.4)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 (13.5± 3.8)mmol/L,血钾 (3.8± 1.2)mmol/L,血钠 (135± 10.5)mmol/L,血氯 (96± 9.8)mmol/L,尿酮体 3~ 4,肝功,肾功正常。 15例患者入院后即安装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小剂量胰岛素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0例2型糖尿患者分为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组(A组)50例、门冬胰岛素30 2次/d注射组(B组)65例、诺和灵30R 2次/d注射组(C组)65例,分别比较3组治疗后2周及12周空腹、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治疗12周后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8.3±4.6)mmol/L,t=3.63,P<0.01]、餐后2h血糖[(8.3±2.7)mmol/L与(10.2±5.6)mmol/L,t=3.95,P<0.01]、胰岛素用量[(23.5±4.6)U/L与(32.8±9.6)U/L,t=3.67,P<0.01]、低血糖次数(0次,8次,X2=3.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7.3±3.6)mmol/L,t=2.74,P<0.05]、餐后2 h血糖[(8.3±2.7)mmol/L与(9.0±3.8)mmol/L,t=2.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7.9±3.9)mmol/L,t=2.45,P<0.01]、餐后2h血糖[(8.2±1.9)mmol/L与(10.3±6.4)mmol/L,t=2.79,P<0.01]、HbA1C[(6.5±1.3)%与(7.6±2.0)%,t=3.13,P<0.01]、低血糖次数(0次,12次,X2=2.3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用量也小于C组[(22.8±3.8)U/L与(25.9±0.8)U/L,t=2.84,P<0.01);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6.7±1.8)mmol/L,t=2.03,P<0.05]、餐后2 h血糖[(8.2±1.9)mmol/L与(9.0±3.8)mmol/L,t=2.14,P<0.05]、HbA1C[(6.5±1.3)%与(7.0±1.7)%,t=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 2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BMI高于A、B组[(25.9±0.8)、(24.2±0.9)kg/m2与(24.6±1.1)kg/m2,t=2.98,t=2.76,P均<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0例2型糖尿患者分为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组(A组)50例、门冬胰岛素30 2次/d注射组(B组)65例、诺和灵30R 2次/d注射组(C组)65例,分别比较3组治疗后2周及12周空腹、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治疗12周后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8.3±4.6)mmol/L,t=3.63,P<0.01]、餐后2h血糖[(8.3±2.7)mmol/L与(10.2±5.6)mmol/L,t=3.95,P<0.01]、胰岛素用量[(23.5±4.6)U/L与(32.8±9.6)U/L,t=3.67,P<0.01]、低血糖次数(0次,8次,X2=3.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7.3±3.6)mmol/L,t=2.74,P<0.05]、餐后2 h血糖[(8.3±2.7)mmol/L与(9.0±3.8)mmol/L,t=2.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7.9±3.9)mmol/L,t=2.45,P<0.01]、餐后2h血糖[(8.2±1.9)mmol/L与(10.3±6.4)mmol/L,t=2.79,P<0.01]、HbA1C[(6.5±1.3)%与(7.6±2.0)%,t=3.13,P<0.01]、低血糖次数(0次,12次,X2=2.3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用量也小于C组[(22.8±3.8)U/L与(25.9±0.8)U/L,t=2.84,P<0.01);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6.7±1.8)mmol/L,t=2.03,P<0.05]、餐后2 h血糖[(8.2±1.9)mmol/L与(9.0±3.8)mmol/L,t=2.14,P<0.05]、HbA1C[(6.5±1.3)%与(7.0±1.7)%,t=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 2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BMI高于A、B组[(25.9±0.8)、(24.2±0.9)kg/m2与(24.6±1.1)kg/m2,t=2.98,t=2.76,P均<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0例2型糖尿患者分为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组(A组)50例、门冬胰岛素30 2次/d注射组(B组)65例、诺和灵30R 2次/d注射组(C组)65例,分别比较3组治疗后2周及12周空腹、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治疗12周后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8.3±4.6)mmol/L,t=3.63,P<0.01]、餐后2h血糖[(8.3±2.7)mmol/L与(10.2±5.6)mmol/L,t=3.95,P<0.01]、胰岛素用量[(23.5±4.6)U/L与(32.8±9.6)U/L,t=3.67,P<0.01]、低血糖次数(0次,8次,X2=3.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7.3±3.6)mmol/L,t=2.74,P<0.05]、餐后2 h血糖[(8.3±2.7)mmol/L与(9.0±3.8)mmol/L,t=2.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7.9±3.9)mmol/L,t=2.45,P<0.01]、餐后2h血糖[(8.2±1.9)mmol/L与(10.3±6.4)mmol/L,t=2.79,P<0.01]、HbA1C[(6.5±1.3)%与(7.6±2.0)%,t=3.13,P<0.01]、低血糖次数(0次,12次,X2=2.3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用量也小于C组[(22.8±3.8)U/L与(25.9±0.8)U/L,t=2.84,P<0.01);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6.7±1.8)mmol/L,t=2.03,P<0.05]、餐后2 h血糖[(8.2±1.9)mmol/L与(9.0±3.8)mmol/L,t=2.14,P<0.05]、HbA1C[(6.5±1.3)%与(7.0±1.7)%,t=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 2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BMI高于A、B组[(25.9±0.8)、(24.2±0.9)kg/m2与(24.6±1.1)kg/m2,t=2.98,t=2.76,P均<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注射方式及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180例2型糖尿患者分为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组(A组)50例、门冬胰岛素30 2次/d注射组(B组)65例、诺和灵30R 2次/d注射组(C组)65例,分别比较3组治疗后2周及12周空腹、餐后2 h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仅治疗12周后比较)情况.结果 治疗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8.3±4.6)mmol/L,t=3.63,P<0.01]、餐后2h血糖[(8.3±2.7)mmol/L与(10.2±5.6)mmol/L,t=3.95,P<0.01]、胰岛素用量[(23.5±4.6)U/L与(32.8±9.6)U/L,t=3.67,P<0.01]、低血糖次数(0次,8次,X2=3.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7.1±2.5)mmol/L与(7.3±3.6)mmol/L,t=2.74,P<0.05]、餐后2 h血糖[(8.3±2.7)mmol/L与(9.0±3.8)mmol/L,t=2.1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A、B组间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2周后A组与C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7.9±3.9)mmol/L,t=2.45,P<0.01]、餐后2h血糖[(8.2±1.9)mmol/L与(10.3±6.4)mmol/L,t=2.79,P<0.01]、HbA1C[(6.5±1.3)%与(7.6±2.0)%,t=3.13,P<0.01]、低血糖次数(0次,12次,X2=2.35,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用量也小于C组[(22.8±3.8)U/L与(25.9±0.8)U/L,t=2.84,P<0.01);A组与B组比较空腹血糖[(6.3±1.4)mmol/L与(6.7±1.8)mmol/L,t=2.03,P<0.05]、餐后2 h血糖[(8.2±1.9)mmol/L与(9.0±3.8)mmol/L,t=2.14,P<0.05]、HbA1C[(6.5±1.3)%与(7.0±1.7)%,t=2.3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B 2组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BMI高于A、B组[(25.9±0.8)、(24.2±0.9)kg/m2与(24.6±1.1)kg/m2,t=2.98,t=2.76,P均<0.05).结论 门冬胰岛素30 3次/d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2型糖尿病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