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术(SCPL)包含两种术式,即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环舌骨吻合术(SCPL-CHP)和喉环状软骨上部分切除-环舌骨会厌吻合术(SCPL-CHEP).我科自1999年起应用该术式治疗喉癌,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清洁手术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骨科和胸外科清洁手术术后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组32例)与未发生(对照组70例)患者在性别、年龄、肺部基础疾病、糖尿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术中追加抗菌药物、应用抑酸剂、术前肺功能/血气、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后口腔护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肺部基础疾病[感染组46.9%(15/32),对照组15.6% (11/70),x2=11.227,P =0.007]、手术时间≥180 min[感染组62.5% (20/32),对照组31.4% (22/70),x2 =8.753,P=0.003]、术后未进行口腔护理[感染组71.9%(23/32),对照组40.6%(28/70),x2 =8.925,P=0.012]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糖尿病、术前肺功能/血气的影响后,肺部基础疾病[感染组46.9%(15/32),对照组15.6% (11/70),比值比(OR)=11.953,95%置信区间(CI):8.132 ~ 18.287)、手术时间(≥180 min)[感染组62.5% (20/32),对照组31.4% (22/70);OR=3.152,95%CI:1.014 ~7.258]、术中未追加抗菌药物[感染组81.2% (26/32),对照组59.4%(42/70);OR =9.738,95%CI:3.401 ~ 14.176]、术后未做口腔护理[感染组71.9%(23/32),对照组40.6%(28/70);OR=7.838,95% CI:2.974 ~ 16.118)]是清洁手术术后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完善各项检查,及时评估患者肺部基础疾病状态、时间超过3h的大手术在术中追加抗菌药物、术后定期进行口腔护理可以减少清洁手术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前尿道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术后前尿道狭窄的发病情况及其围手术期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行TURP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术前合并膀胱结石、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术前合并高血压、术前尿路感染、术前是否留置尿管、手术医师、手术时间、术中使用电切镜型号、术中使用石蜡油润滑、术后尿道牵引时间、术后尿路感染、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将可能与术后出现前尿道狭窄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例患者术后出现前尿道狭窄,发生率为5.40% (23/426).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尿路感染[OR=4.630,95% CI(1.386 ~ 15.468),P=0.013]、术中使用电切镜型号[OR=2.887,95% CI(1.100 ~7.579),P=0.031]、术后尿路感染[OR =6.117,95% CI(2.088 ~ 17.925),P=0.001]、术后尿道牵引时间[OR=4.083,95% CI(1.521~ 10.961),P=0.005]、术后留置尿管时间[OR=4.388,95% CI(1.533 ~ 12.564),P=0.006]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术前尿路感染、术中使用电切镜型号、术后尿路感染、术后尿道牵引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是TURP术后患者发生前尿道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扩大垂直半喉切除术和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吻合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声门型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类型将其分为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吻合术组(传统组)和扩大垂直半喉切除术组(改良组)各10例.记录两组术后生存率、拔管率、拔管时间、误咽程度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术后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术后拔管时间短于传统组;改良组患者的误咽程度多为轻中度,而传统组的误咽程度多为重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喉癌患者实施扩大垂直半喉切除术,可较好地保全其喉功能,缩短术后拔管时间,提高吞咽功能水平,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常见类型和危险因素,为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经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统计并发症发生的类型和发生率,对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Х^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4%,其中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1.1%。结果显示接受放化疗(OR=1.438,95%CI1.231~1.690)、吸烟(OR=2.152,95%CI1.756-2.637)、烟龄(OR=2.447,95%CI1.683~3.558)、营养不良(OR=1.930,95%CI1.756~2.121)、合并肺部疾病(OR=2.251,95%CI1.850—2.739)和手术时间(OR=2.550,95%CI1.989~3.269)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胸腹腔镜手术(OR=0.436,95%CI0.313~0.607)是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并且与患者的基础特征、手术、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必须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工作,以彻底地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许舜  刘永靖  于奇  姚锋锋 《安徽医药》2017,21(10):1813-1817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肺段切除与肺楔形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Ovid、Cochran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这6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每个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8月,收集有关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早期菲小细胞肺癌的随机临床研究和非随机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进行研究,总患者数为1 830例.其中行肺段切术患者1 010例,行肺楔形切除术患者820例.Meta分析显示,肺段切除术手术时间(WMD 12.25,95% CI 8.18 ~ 16.32,P<0.000 01)、患者的住院时间(WMD 1.31,95% CI0.79~ 1.84,P<0.000 01)长于肺楔形切除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OR 1.93,95%CI 1.39 ~2.68,P<0.0001)、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OR 0.23,95% CI0.15 ~0.37,P<0.000 01)低于肺楔形切除术患者.肺段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站数(WMD 4.09,95% CI 2.97~ 5.22,P<0.000 01)、患者5年生存率(OR 2.95,95% CI 2.05~ 4.25,P<0.000 01)优于肺楔形切除术.而两者的肿瘤远处转移率(OR0.73,95% CI0.38 ~ 1.39,P=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段切除术相对于肺楔形切除术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脑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脑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患者中共有17例发生术后脑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1.2%;不同性别及骨折手术类型患者,脑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5岁患者较65岁以下患者更易出现脑功能障碍;术前合并其他疾病、手术时间≥2h以及术中出现低血压状态、术后有并发症发生的患者,术后脑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术前身体较好、手术时间较短、术中无低血压以及术后恢复较好的患者,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000,95%CI:1.498~96.149)、手术时间(OR=5.318,95%CI:1.678~16.851)、术中低血压(OR=7.051,95%CI:2.195~22.650)以及术后并发症(OR=5.333,95%CI:1.630~17.449)是老年骨科患者术后发生脑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合理评估患者年龄及身体健康程度,术中多学科协作控制生理指标稳定,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减少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脑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老年医院住院第一诊断为老年2型糖尿病的215例患者,对72例并发医院感染(试验组)与143例未并发医院感染(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15 d[比值比(OR)=2.023,95%置信区间(CI)为1.214~3.371]、合并慢性肺部基础疾病(OR=59.355,95% CI为2.034 ~3.023)、Hb <90 g/L(OR=3.895,95% CI为1.198~6.004)、>2种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OR=21.803,95%CI为1.443 ~3.294)、糖尿病病程(≥10年)(OR=1.338,95% CI为1.024 ~ 1.748)、糖化血红蛋白≥7.0%(OR=3.330,95%CI为1.097~10.112)与并发医院感染具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较多,应加强监控,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吴慧  缪阳  陈迎平  祁峰  卞海林 《安徽医药》2021,25(10):2004-2008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47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症组和中重症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法进行PEAR1和PTGS1基因多态性检测,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阿司匹林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结果 两组病人年龄[(63.7±12.8)岁比(68.6±10.7)岁]、吸烟[18.46%(12/65)比35.37%(29/82)]、糖尿病患病率[24.62%(16/65)比42.68%(35/82)]、空腹血糖[(5.87±1.69)mmol/L比(7.38±3.11)mmol/L]、D-二聚体[0.31(0.19,0.61)mg/L比0.55(0.26,1.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PEAR1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GS1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47,95%CI:1.023~1.072;P<0.001)、吸烟(OR:2.876,95%CI:1.548~5.343;P=0.001)、空腹血糖(OR:1.390,95%CI:1.193~1.621;P<0.001)、PEAR1基因携带A等位基因(OR:1.786,95%CI:1.028~3.101;P=0.040)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与年龄、吸烟、空腹血糖、PEAR1基因携带A等位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伯根  高登辉  耿小平  熊奇如 《安徽医药》2011,15(10):1232-1234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因并发症死亡1例,围手术死亡率为1%,15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5%,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包裹性积液5例(5%)、切口感染5例(5%)、胆漏2例(2%)、术后腹腔出血2例(2%)、肺部感染1例(1%)、肝功能衰竭1例(1%)、胆道损伤1例(1%)、心律失常1例(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0)、术中出血量(P=0.019)和围手术期输血(P=0.011)等3项指标与术后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8,OR=1.047,95%CI:1.000~1.096)和围手术期输血(P=0.027,OR=4.578,95%CI:1.184~17.698)是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及年龄是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切除术过程中必须尽量减少术中失血,避免围手术输血,对于高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刘静  邢艳  刘焕琥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785-1786
目的 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早期康复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168例IS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均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并对早期康复治疗患者中成功康复与未成功康复患者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康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焦虑及抑郁与成功康复呈负相关,生活规律、受教育程度(≥12年)及脑力劳动者与成功康复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12年)(OR=0.12,95% CI0.03~0.75)、脑力劳动者(OR=0.45,95% CI 0.37~0.47)是成功康复的保护因素(P<0.05);而年龄(≥60岁)(OR=2.12,95% CI 1.21~3.21)、焦虑(OR=2.64,95% CI 1.82~6.11)及抑郁(OR=1.45,95% CI 1.13~1.96)是成功康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焦虑及抑郁是成功康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早期康复治疗IS患者的危险因素应进行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6年7-12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92例青年患者(≤40岁)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冠心病组(217例)和非冠心病组(75例)临床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青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被调查的292例青年患者中体重指数>24 kg/m^2者占78.8%(230/292),吸烟者71.6%(209/292);饮食习惯中喜油腻饮食者55.5%(162/292)。冠心病组严重吸烟者(吸烟史超过10年,每天吸烟超过20支)的比例高[207.%(45/217)比9.2%(7/75),P=0.015]。与代谢和炎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表明,冠心病组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尿酸、红细胞沉降率以及大内皮素1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血浆总胆固醇:(4.6±1.5)mmol/L比(4.1±1.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1.1)mmol/L比(2.1±0.6)mmol/L,脂蛋白a:(135±110)mg/L比(102±58)mg/L,尿酸:(360±100)μmol/L比(337±94)μmol/L,5(2,13)mm/1 h比2(36,)mm/1 h;0.450(0.290,2.510)pmol/L比0.320(0.208,04.75)p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敏C 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50(0.738,3.755) mg/L比12.80(0.550,2.71)mg/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吸烟[比值比(OR)=1.89,95%置信区间(CI):17.4~2.05],高血压(O R=1.56,95% CI:1.48~1.65),2型糖尿病(O R=1.37,95%CI:1.25~15.0),高脂饮食(OR=1.35,95%CI:1.28~1.43)和体重指数>24 kg/m^2(OR=1.09,95% CI:1.03~1.17)和有饮酒史(OR=1.37,95% CI:1.30~1.46)的年轻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在被调查的年龄≤40岁的青年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胃癌术后对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的过程中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有关对照临床试验.采用RevMan4.1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篇研究.胃癌术后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相比.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值比(OR)为053.95%CI[0.35.079],P=0.002: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的加权均数差值(WMD)为-2654,95%CI[-366,-16.48】.P〈0.00001:住院时间的加权均数差值(WMD)为-406,95%CI[-715,-097],P=0.01〈O05。结论:进行胃癌手术后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住院天数较短。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研究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 (CAS) 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6 月—2015 年 6 月择期行 OPCAB 治疗的 34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术前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 CAS 组 71 例(单侧或双侧狭窄≥50%)及对照组 271 例(狭窄<50%或无狭窄), 比较 2 组基本资料, 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CAS 的危险因素。比较 2 组术中及术后情况, 对术后死亡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 组患者年龄、 吸烟史、 高血压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 高龄(OR=1.050, 95%CI 1.014~1.086, P<0.01)、 高血压病(OR=2.566, 95%CI 1.299~5.071, P<0.01)、 COPD(OR= 7.573, 95%CI 1.106~51.834, P<0.05) 是 OPCAB 合并 CAS 的危险因素。有 CAS (OR=4.530, 95%CI 1.361~15.078, P< 0.05)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OR=7.685, 95%CI 2.289~25.800, P<0.01)是 OPCAB 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 高血压病、 COPD 是 OPCAB 术患者合并 CAS 的危险因素, CAS 患者行 OPCAB 术后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0年因呼吸衰竭入急诊抢救室的8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工作时间进行急诊抢救者74.7%(62/83)明显高于休息时间抢救者25.3%(21/83)(P<0.05),Ⅰ型呼吸衰竭者60.2%(50/83)明显大于Ⅱ型呼吸衰竭者39.8%(33/83)( P <0.05)。与住院时间延长有关因素包括:年龄(OR=0.97,95%置信区间0.87-1.01),吸烟史(OR=0.89,95%置信区间0.76-0.97)和血液中乳酸含量(OR=1.01,95%置信区间0.90-1.22)。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有pH值(OR=1.22,95%置信区间1.18-1.35)、PaO2值(OR=1.08,95%置信区间0.98-1.20)和PaCO2值(OR=0.97,95%置信区间0.82-1.13)。结论呼吸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及住院时间与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郭春光  刘骞  高纪东  裴伟  王翔 《中国医药》2012,7(6):728-729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35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病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全组女性,年龄21~91岁,平均(50±12)岁.前哨淋巴结转移率19.7%(125/635).平均每例获取(3.8±2.3)枚前哨淋巴结.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腋窝触及淋巴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75.1%,477/635),并且前哨淋巴结阳性率最高(23.9%,114/477).多因素分析中,腋窝触及淋巴结[OR=7.90,95%可信区间(CI)2.59 ~24.05]、病理类型(OR =7.23,95% CI 2.39 ~21.85)、肿瘤大小(OR =2.42,95%CI 1.14 ~5.14)和脉管瘤栓(OR=10.00,95% CI4.27~23.44)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腋窝触及淋巴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是预测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感染应用利奈唑胺的16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后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血小板正常组。主要分析指标为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应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应用利奈唑胺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持续时间,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变量分别进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162例患者中男113例,女49例,年龄19~96岁,平均年龄(57.2±16.1)岁;用药方法均为静脉滴注,600 mg/次,2次/d。应用利奈唑胺的时间为1~46 d,中位时间6 d。血小板正常组115例,血小板减少组47例。47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为4.5 d,血小板计数平均为(53±29)×109/L,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25、10、12例。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Ccr<50 ml/min的OR为6.75,95%CI为2.93~15.58,P=0.000;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OR为4.54,95%CI为1.53~13.50,P=0.006;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的OR为4.00,95%CI为1.40~11.39,P=0.009;用药前AST>75 U/L的OR为2.73,95%CI为1.07~6.99,P=0.036。结论应用利奈唑胺前Ccr、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AST高于正常和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可能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何蕾  余振球 《中国医药》2012,7(4):458-460
目的 研究住院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病(RH)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RH患者100例,按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分为:RH+ OSAHS组(n=54),RH组(n=46),收集患者的性别、身高、体重、BMI、吸烟史、服用降压药种类、高血压病程、血脂、血糖、血清尿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晨起卧位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和24h动态BP监测相关数据:24h平均SBP(24 h SBP)、24h平均DBP(24 h D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H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①RH+ OSAHS组患者24h DBP、24hMAP、LDL-C、血清尿酸、PRA、服用降压药种类均高于RH组[(86±10)mm Hg(1 mm Hg=0.133 kPa)比(81±10)mm Hg,(101 ±9)mm Hg比(97±8)mm Hg,(3.0±0.6)mmol/L比(2.7±0.5)mmol/L,(437 ±81).μmol/L比(385 ±72) μmol/L,1.44(0.56,3.09)ng/(ml·h)比0.78(0.19,1.96)ng/(ml·h),(4.0±0.7)种比(3.6±0.5)种,P<0.05];而年龄、病程低于R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12)岁比(54±12)岁,9(3,16)年比10(6,20)年,P<0.05].②年龄(P=0.031,OR =0.964,95% CI:0.932 -0.997)、高血压病程(P =0.015,OR=0.943,95% CI:0.90 ~0.989)、24 h DBP(P=0.016,OR=1.054,95% CI:1.010 ~1.101)、24 h MAP(P=0.014,OR=1.065,95%CI:1.013~1.121)、血清尿酸(P=0.002,OR=1.009,95%CI:1.003~1.014)、LDL-C(P =0.035,OR=2.193,95% CI:1.003 ~1.014)与OSAHS独立相关;24 h MAP(P=0.02,0R=1.065,95% CI:1.008~1.124),UA(P =0.002,OR=1.009,95% CI:1.003 ~ 1.015),LDL-C(P=0.117,OR=1.877,95% CI:0.854~4.128)为RH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RH患者中合并代谢异常是OSAHS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