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加醒脑静联合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促醒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6例DAI患者(GCS≤8分)分成两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高压氧加醒脑静治疗,对照38例。两组于伤后6个月作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评估预后,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好转率。结果高压氧加醒脑静治疗组恢复良好率(47.37%)明显高于对照组(21.05%)(P〈0.05)。结论高压氧加醒脑静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时能加速苏醒,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齐洪武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512-1513
目的 对脑苷肌肽注射液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临床初步观察.方法 将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4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为两组:脑苷肌肽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分别观察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转归变化的情况.结果 (1)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从治疗结束时和出院时GOS评分来看,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苷肌肽具有较好的催醒作用,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董玺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21-2623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Barthel指数(BI)、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OF)、认知功能量表(NCSE)对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等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ESS评分均较前升高,观察组治疗后ESS评分为(81.4±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1±4.5)分(t =5.47,P<0.05);治疗后BI、QOF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BI、QOF评分分别为(67.3±16.7)分、(8.2±0.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2±14.5)分、(7.6±0.7)分(t=3.19、5.77,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21、7.33、4.77、2.86、7.48、4.06、7.11、4.92、7.23、4.11,均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障碍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周世军 《江苏医药》2012,38(19):2273-2275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远期疗效.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120例均分为基本资料相仿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支持疗法;HBO组加用HBO治疗.随访12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严重颅脑外伤残疾评定量表(DRS)评定疗效.结果 伤后12个月,HBO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 vs.50.0%)(P<0.01),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53.3% vs.25.0%)(P<0.01).HBO组患者D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5±2.2)分vs.(18.3±2.5)分](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盘锡斌  黄诗勤  易震 《江苏医药》2013,39(11):1319-1321
目的 探讨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效果.方法 AC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加用醒脑静与依达拉奉静脉滴注,疗程为1个月.采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和道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GCS评分、NIHSS评分及BI指数分别为(12.83±2.85)分、(12.83±2.85)和(46.92±6.27)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04±2.64)分、(16.58±3.15)和(38.68±7.23)分(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 vs.22.5%) (P<0.05).结论 对ACI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和依达拉奉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预后。方法选择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用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6个月后行GO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中脑血流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在亚低温治疗3 d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 P <0.05)。治疗组在3 d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6个月预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亚低温能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颅内压,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早期高压氧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秋成  雷学  常忠利  宏伟  李滨 《河北医药》2009,31(6):662-664
目的 观察早期高压氧(HBO)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DAI患者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2组清醒人数的平均清醒时间,治疗前后GCS评分变化,治疗6个月后的GOS评分,病死和植物状态的比例,并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清醒患者的平均觉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2组3个疗程后的GCS评分及6个月后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病死率及植物状态比率较对照组低(P〈0.05),临床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HBO治疗DAI可明显缩短患者昏迷时间,降低病死及伤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李伯恩  吴金  严畅 《安徽医药》2006,10(11):853-854
目的探讨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早期处理对策。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8月收治的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于伤后12 h内,给予钙离子拮抗剂、亚低温治疗、控制血糖、阿片受体拮抗剂应用、防止应激性溃疡、肠内外营养支持以及合并伤早期处理,维持呼吸循环稳定。结果伤后6个月按GOS统计,其中死亡8例,植物生存6例,重残8例,中残12例,良好8例。结论对重型DAI早期综合治疗(12 h内)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配对实验法,将4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伤后不同时间予GCS评分、血ET测定、运动功能积分、及GOS预后评定。结果纳洛酮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具有改善脑血流、脑代谢,保护脑细胞,改善脑干的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利于脑干功能恢复,并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宋建立  张波  李贞洁  史彦芳  袁宇 《河北医药》2010,32(22):3161-3163
目的 探讨中药芳香醒脑开窍法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昏迷促醒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DAI患者(GCS≤8分)随机分成2组,每组4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催醒,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2组用药10 d,观察血流变指标的变化.于伤后2个月按GOS评定预后.结果 治疗组治疗1个月清醒率为8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6%,早期意识转醒率和后期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促醒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血流指标明显好转. 结论 中医结合治疗DAI能加快清醒,中药活血化瘀,麝香、冰片对昏迷患者催醒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镁离子制剂(门冬氨酸钾镁 )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 62例DAI患者按Levi分级法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32例,入院后立即给予镁离子制剂的应用及常规治疗;对照组 30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1周、3周进行血清Mg2 检测、治疗观察,随访 6个月后对其总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入院时、1周、3周,治疗组血清Mg2 分别为: 0. 64±0. 1mmol/L、0. 85±0. 2mmoI/L、1. 0±0. 2mmoI/L(正常值 0. 8~1. 2mmoI/L);对照组血清Mg2 分别为: 0. 63±0. 1mmoI/L、0. 70±0. 1mmoI/L、0. 72±0. 2mmoI/L,两组差异显著(P<0. 05)。治疗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生存质量等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血清Mg2 含量降低,临床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DAI可使血清Mg2 含量恢复正常,防止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14天。于治疗前和治疗21天后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1]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BI)[2]评分。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ESS:72.14士13.51vs69.43士11.73,P>0.05),治疗前两组BI评分无显著差异(BI:44.57士9.18vs45.91士12.31,P>0.05);治疗后21天对照组和治疗组ESS评分分别升高6.66士4.44和14.46士5.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后21天对照组和治疗组BI评分分别升高19.20士10.51和28.48士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有利于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文拉法辛对脑梗死后抑郁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8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纯给予文拉法辛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早期康复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对两组患者抑郁状态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HAMD和BI评分分别为(25.7±6.5)分、(51.4±6.1)分,观察组HAMD和BI评分分别为(26.7±7.1)分、(52.1±6.6)分;治疗后,对照组HAMD和BI评分分别为(19.4±4.2)分、(58.1±7.3)分,观察组HAMD和BI评分分别为(13.5±3.5)分、(73.6±8.6)分。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以评估治疗这类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1日重型颅脑损伤行开颅术后5~9天的患者60例,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非高压氧治疗组)各30例,观察患者入院时及高压氧治疗前、后1、2、3、4周的GCS评分;比较高压氧治疗开始前、高压氧治疗4周、入院后3月的随访GOS分级提高的患者数;比较高压氧治疗4周和入院后3月内的气管套管拔除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后1周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压氧后2、3、4周GC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两阶段的GOS预后评分提高患者例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4周内拔除气管套管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后3月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早期意识改善及预后有疗效;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且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恢复早期治疗作用较后期突出。  相似文献   

15.
魏国会 《河北医药》2009,31(13):1549-1550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亚低温及高压氧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以亚低温及高压氧综合措施治疗DAI20例的相关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0例,早期行亚低温治疗,病情相对平稳后行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格植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本组保守治疗病例中恢复良好12例,中度残废4例,严重残废4例。结论本组患者通过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在病情相对平稳后及早行高压氧治疗等综合措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在给予药物、营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在急性期给予保持良肢位,对意识清醒及病情稳定的患者由专业的康复科医师进行实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在入院后24 h内、入院后21 d、35 d时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并在治疗35 d后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采用脑卒中生存质量量表(QOF)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患者入院后35 d ESS评分为(80.3±6.6)分,明显高于入院后21 d的(74.4±7.7)分和入院后24h内的(61.4±6.5)分(t=4.5064、15.8041,均P<0.05);治疗组在治疗35 d后BI评分为(68.4±17.7),显著高于治疗前的(41.5±16.5)分和对照组(t=6.9845、3.1484,均P<0.05);治疗35 d后,治疗组QOF评分为(8.3±0.6)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的(8.3±0.6)分和对照组(t =7.2036、6.9424,均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改变及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病理改变、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有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尸解病人的病理学改变及6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头CT改变、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尸解组:胼胝体和/或脑干肉眼观挫伤、出血4例,胼胝体和脑干无肉眼观病变1例,5例均有弥漫性脑肿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临床组:GCS评分3~4分病人9例,5~8分37例,9~12分12例,13~14分3例。入院后均予保守治疗,12例高颅压型病人在保守治疗中病情恶化,复查头CT,1例脑肿胀明显,中线结构移位,行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其中死亡2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9例,轻残12例,治愈9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在临床中是一类较常见的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较高,常与其它脑损伤并存,预后较差。其预后主要与病人年龄、GCS评分、入院时是否有瞳孔改变及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100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抽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高压氧治疗基础上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分别为(73.22±8.67)、(81.32±6.25)、(85.34±6.23)、(73.24±7.86)、(82.62±9.1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7.16±4.82)、(62.58±6.21)、(60.15±6.51)、(63.14±6.16)、(63.41±7.9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ESS评分分别为(13.32±3.2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高压氧综合治疗应用于小儿早期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早期脑瘫的患儿共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例数均等,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综合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认知言语及运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MSE、GMF、s-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大于对照组(45.68±1.5731.66±1.87;57.23±1.2849.73±1.10;61.28±2.5554.71±2.31)分,P0.05。结论:给予早期脑瘫患儿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利于改善其认知语言和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早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按组织学改进的Marmarou等的自由落体法建立弥漫性脑轴索损伤模型,将SD大鼠21只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大鼠于伤后不同时间点灌注、取材,随后行常规HE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检测β淀粉样前体蛋白在神经元的表达。对照组仅行头皮切开。结果大鼠伤后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抑制和抽搐。损伤大鼠脑组织大体病理学检查见皮层、胼胝体、脑干等部位的脑挫伤灶。在DAI后半小时始,脑组织内各结构逐渐出现β-APP阳性表达,在伤后24h达高峰,伤后24h轴索断裂征象最为常见。结论成功复制了自由落体致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DAI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轴索损伤常见部位在脑干、胼胝体和大脑皮层。β-APP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即有增加,增加趋势呈波动性,β-APP作为反应蛋白有望用于检测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