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黄忠卫  倪圣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1986-1987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6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68例中59例(86.8%)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70例中16例(22.9%)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0.01),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57.35%)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4.71%)(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分叉处(66.67%)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7.71%)(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多普勒特征,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相关性价值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临床经CT或MRI扫描证实的脑梗死患者42例,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42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30例,发病率约71.4%,左侧多于右侧,且多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软斑较多见,溃疡斑和软斑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性质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6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检查,并与文中合并高血压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比分析。结果136例脑梗死患者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8例(80.6%),斑块分布以颈动脉分叉处多见,高龄、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P<0.005)。论结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快形成中的机制与临床关系。方法 356例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分析斑块分布情况,根据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组,对两组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56例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289例(81.18%),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斑块组中男性所占比例高,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发生斑块率明显高与非斑块组。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高血脂、高血压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彩超检查具有方便快捷、无创伤,不受设备条件限制,并能动态观察等优点,有提示潜在脑梗死患者及预测脑梗死复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红梅  程月珍  刘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9):2909-29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性反应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对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及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5);按颈动脉IMT的值将受试者分为正常和异常两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sCRP、LDL-C、HDL-C、糖尿病和吸烟史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血清hsCRP含量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伴有斑块者的血清hsCRP异常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6.
唐妍妍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19-18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同期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并将斑块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混合斑,分析比较各类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0.8%,远高于对照组(2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5422,P<0.05).脑梗死组患者软斑发生率(30.8%)明显高于对照组(5.0%).结论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软斑.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颈动脉斑块,为早期启动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H型高血压的相关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的新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1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并根据tHcy检验结果和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组和两者均正常组(无高血压病史和tHcy正常)4个亚组,对斑块组和对照组进行4个亚组检出率方面的比较。结果:斑块组与对照组各组危险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组内4个亚组的发生率:H型高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HHcy发生率>两者均正常发生率。结论:H型高血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性均大于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两者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LDL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性质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在我院住院患者中选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90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1周内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做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72.92%,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28.89%,两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9%,非梗死侧检出率26.9%,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均密切相关.对高危人群,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0例脑梗死患者与60例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影像的特征.结果 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率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院诊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对其大小、斑块形态、内部回声等特点进行明确,选取体检中心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评价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脑梗死患者中,超声检查出不稳定性斑块60例(60.0%),硬斑15例(15.0%),内膜增厚但未形成斑块10例(10.0%),未形成斑块15例(15.0%),可见脑梗死中,不稳定性斑块为主.100例对照组患者中,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18例(18.0%).与对照组相比,超声检查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比率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超声诊断方法,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进行评估,对于脑梗死的预防,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9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并观察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7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扁平斑13例(18.31%),软斑24例(33.80%),硬斑12例(16.90%),混合斑22例(30.99%);对照组中扁平斑8例(50.00%),软斑2(12.50%),硬斑4例(25.00%),混合斑2例(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软斑、混合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结论对于可能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性质,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3月,对观察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8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76.2%,以软斑、混合斑为主;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38.8%,以硬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显示斑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及DS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7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DSA检查。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及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对照组仅有13%。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动脉颅内段,椎动脉以起始段多见,其次为基底动脉分布,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关联性:联合颈部血管彩超与DSA能早期准确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了解斑块的狭窄率,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与血脂的关系,并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安徽省合肥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670例(脑出血172例、脑梗死498例)与118名健康对照者,检测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1)。脑出血组血清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51.4%(256/4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3%(18/118)(P〈0.01),脑梗死组斑块阳性检出者较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血脂异常率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斑块阳性检出者TG(P〈0.01)、TC(P〈0.01)、LDL-C(P〈0.01)水平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P〈0.05)。结论: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发病相关;血清TC水平升高与脑出血发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水平异常密切相关,并且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个体优化调脂治疗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经头颅CT或/及MRI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65岁)268例作为观察组,207例单纯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疾病特点及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性质及相应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观察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窦部较多见、且左侧较右侧多发;硬斑较多,其中,颈内动脉虹吸部硬斑较多,软斑以颈动脉窦部最多;轻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结论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中,动脉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起重要作用,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对控制老年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发展,防止腔隙性脑梗死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50例健康者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探测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7.3%)显著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18.0%);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患者占55.3%,而对照组颈动脉狭窄者仅占11.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有紧密联系,对高危人群早期做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对脑梗死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及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同龄正常人30例,其中有32例高血压患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严重,软斑较硬斑多见.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90例≥60岁的缺血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观察组为85.45%,对照组为65.4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OCSP分型,并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颈动脉病变特点,分析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在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9.1%,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为12.5%。部分及完全前循环梗死(PACI、TACI)组(A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7.6%、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9.1%,高于后循环梗死(POCI)组(B组)和腔隙性脑梗死(LACI)组(C组),P〈0.05。B组和C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PACI和TACI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对缺血性脑卒中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7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和普通降脂组.2组患者均予以控制颅压、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普通降脂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10 mg,/次,1次/d;强化降脂组加用瑞舒伐他汀片20mg/次,1次/d,连用6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2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降脂组下降或上升较普通降脂组幅度更大(P<0.05);同时2组患者的斑块大小、厚度和内-中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强化降脂组下降较普通降脂组幅度更大(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良好的调脂作用,可降低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和IMT,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