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预防性使用肝素钠软膏外涂对输注多巴胺致新生儿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收治NICU的60例静脉输注多巴胺的新生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新生儿使用肝素钠软膏外涂,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新生儿输液部位血管在应用多巴胺治疗3d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肝素钠软膏外涂具有很好的预防治疗静脉输注多巴胺所致新生儿静脉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胺碘酮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使用胺碘酮的用量、注射速度、浓度和口服时间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盐酸胺碘酮药品不良反应39例分析,其中30例是静脉给药,9例口服给药.静脉给药有2例发生休克,口服给药有2例发生肺纤维化.休克患者停药并给予抢救好转,肺纤维化患者药物治疗,病情得到一定控制,未治愈.结论: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注意,临床药师在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上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持续静脉输注多巴胺时的血管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静脉输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心衰及休克的常用手段使患儿有保证治疗的较好的血管条件是护理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1 临床观察与方法1 1 药物因素分析 多巴胺对血管的损伤与药物本身因素和用药时间长短有关。①药物本身因素 :多巴胺系拟交感神经药 ,其药理作用既激活 β1受体 ,也激活α受体 ,对α受体的作用主要是收缩皮肤粘膜和骨骼肌血管。由于多巴胺的重要血流动力学作用是收缩血管 ,因此 ,它可能引起对新生儿有特殊意义的副作用 ,即因血管丰富表浅而易出现穿刺周围皮肤苍白 ,血管对缺氧耐受性差而易坏死。②持续给药时间因素 :有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持续使用多巴胺的AMI患者实施静脉保护是否能明显降低其静脉输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选取79例需持续使用多巴胺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根据血管及穿刺部位不同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B组患者实施静脉保护,两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B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低于A组。结论:对持续使用多巴胺的患者实施静脉保护,可明显降低其静脉输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90例经外周静脉泵入多巴胺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90例经外周静脉泵入多巴胺治疗患者进行护理分析,观察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90例患者发生静脉炎7例,液体外渗5例,通过采取合理治疗护理措施后均痊愈。结论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预防多巴胺静脉泵入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6.
吴海志 《海峡药学》2010,22(5):242-243
目的探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0例ADR报告的临床资料。结果人群分布男194例,女366例;各年龄段均有分布,〉60岁202例;静脉给药358例,口服给药84例,肌肉和皮下注射86例,其他32例;春、夏、秋、冬季分别为74例、198例、186例、102例;引起ADR涉及药品16类80种,抗感染药物最多310例,其次是中药注射液94例;临床表现皮肤及附件212例;神经系统120例;循环系统80例;消化系统60例;出现ADR后及时停药,轻微的ADR害症状自行消失,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用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治疗治愈;无留有后遗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引起ADR原因复杂,难以完全避免,应从多方面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7.
陈建州 《北方药学》2018,(4):178-179
目的:探析抗生素导致患儿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方法:对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78例患儿进行观察,因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10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所用抗生素类型、临床表现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病部位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各组织系统中,尤以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以皮肤系统的发生率最低.不同机体系统在不同抗生素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较大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生素用药方式及用药时间差异上,以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则为肌肉注射以及口服治疗,另外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多集中于首次给药以及给药30min内,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接受抗生素临床治疗后,在短时间内便会出现皮肤、神经等系统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当慎重选择抗生素及给药方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儿身体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中的发生情况,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安全用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对临床发生的90例中药严重、新的严重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药严重不良反应91.55%以上发生在静脉给药,中药注射液ADR多数发生在静脉给药10分钟内;新的严重不良反应63.16%发生在口服制剂.结论:中药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有相关性.口服中药制剂安全信息尚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1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 分析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4年西苑医院记录的171例不良反应病例情况.结果 171例不良反应中,涉及中药注射剂71例(20种),占41.5%;抗生素典56例(19种),占52.7%.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46例,占85.38%.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及抗生素,特别是静脉给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注射剂、抗生素,尤其是静脉用药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需要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经静脉滴注给药治疗疾病时滴注速度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时由于静脉给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滴注速度高于60滴/min组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约为65%(26/40)。所有患者均在不良反应发生初期被及时发现,得到积极有效的救助,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结论静脉输液时滴注速度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滴注速度越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时荣同 《安徽医药》2012,16(7):1043-1044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规律和临床表现,提示临床注意监测其不良反应,并制定防治措施。方法对2009—2011年该院临床医师、药师及护士所上报的34例乳酸阿奇霉素AD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乳酸阿奇霉素注射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此外还可引起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损害等较少见的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少。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均应及时给予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未遗留后遗症。ADR报告人职务依次是:医师(85.5%),药师(10.5%),护士(4.0%)。结论加强ADR检测及相关知识宣传是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关键,也是医院质量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上合理使用该药能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炳川  方应权 《中国药房》2012,(48):4556-4557
目的:观察阿莫西林联合碳酸铝镁片和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72例已被我院确诊的消化道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40例患者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碳酸铝镁片治疗,对照组132例患者仅口服兰索拉唑。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4周和6周时的有效率和疼痛缓解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和6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83.6%VS.66.7%和97.9%VS.85.6%,2组同时期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0%)高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影响继续治疗。结论:阿莫西林联合碳酸铝镁与兰索拉唑抗溃疡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3.
龙敏  王永碧  张静 《中国药房》2012,(8):724-725
目的:观察头孢丙烯治疗儿童急性轻、中度扁桃体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轻、中度扁桃体炎患儿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头孢丙烯(7.5mg·kg-1,bid),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1包或2包,bid)治疗。2组疗程均为7d,治疗后观察2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3%)明显优于对照组(78.33%)(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孢丙烯可有效治疗儿童急性轻、中度扁桃体炎,提高治疗有效率,服用次数少,依从性较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28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8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0种,占药品总数34.9%,占病例总数的44.5%;中药制剂8种,占药物品种数9.3%,占病例总数的6.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6%。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2年我院临床上报的15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建立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处置等项目并作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中女性89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56.7±1.75)岁。ADR共涉及3种药物,左氧氟沙星88例(56.4%),其中严重ADR12例,莫西沙星58例(37.2%),其中严重ADR12例,环丙沙星10例(6.4%),无严重ADR。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应加强该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该院16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所涉及的药物品种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65例不良反应中40岁以上患者占多数(55.2%),女性多于男性,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30min内(68.2%),共涉及12类66种药物,以静脉给药为主要用药途径的占总数的83.0%。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排前2位(20.0%、10.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8例占总数的4.8%。结论该院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静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应按适应证选药,加强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到的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女之比1∶1.0339,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多,占30.00%;其中抗感染药物占首位(70.83%),静脉给药方式为主要途经(76.2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66.25%)。新的不良反应19例,其中严重的1例;严重的不良反应14例。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对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王晶  于立丽  李文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41(12):2221-2226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推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库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调取并筛选2017年接收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将患者性别、年龄、怀疑药品名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名称、过程描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8份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23.18%。60岁以上患者占48.60%。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15例(32.12%)和80例(22.35%)。静脉滴注为主要的给药方式(294例,82.12%)。在累及器官、系统中,全身性损害发生频次最高(195频次,28.97%),其次为呼吸系统损害。结论 本次分析中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有关。医疗机构、经营企业和生产企业应加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人选标准的5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应用法舒地尔6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联合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应用丹参25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联合阿司匹林0.1g每131次口服,14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显效率35.6%,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率14.0%,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应用法舒地尔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临床表现,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我院患者服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探讨中药毒性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可靠和准确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服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病例共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例报告,统计和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寻找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结果使用中药制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段集中于4960岁,导致患者用药之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中药制剂包括注射剂、外用膏剂和口服制剂等,发生不良反应的服用途径为静脉注射和局部外用给药;患者不良反应病灶主要集中于表皮损害和消化系统伤害。结论中药毒性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用药管理规定,严密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高不良反应控制意识,做好防范工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