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7,(18):148-150
目的探讨对行IABP辅助治疗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心内系统收治的行IABP辅助治疗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3例,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对其护理前后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综合护理后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指标较护理前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IABP辅助治疗的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疗效显著,综合护理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述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86例作为样本,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休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PCI术治疗,观察组联合行IABP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BP(110.8±6.9)mm Hg、DBP(67.8±2.5)mm Hg、心脏指数(2.8±0.1)L/(min·m2)、MAP(74.5±2.5)mm Hg、有效率95.3%、病死率4.7%、心律失常发生率2.3%。对照组治疗后SBP(96.6±3.0)mmHg、DBP(55.2±1.9)mmHg、心脏指数(2.5±0.1)L/(min·m2)、MAP(62.3±1.9)mm Hg、有效率76.7%、病死率14.0%、心律失常发生率4.7%、再发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为2.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行IABP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促进血压回升,增加心脏指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预防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4.
杨向阳  柳俊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10):786-787
<正> 患者,男,70岁,因突发心前区压榨性疼痛3 h,于2003年3月4日10时收入院。当日7:00谈话时突觉心前区压榨痛,向背部与左上肢放射,休息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伴头晕、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而就诊。体格检查:T:36.2℃,P:96次/分,BP:  相似文献   

5.
兴凤 《中国实用医药》2014,(34):112-11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效果。方法 24例AMI合并CS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在PCI治疗前应用IABP辅助治疗,以同期本科室住院未应用IABP辅助治疗24例AMI合并CS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CS患者PCI治疗前采用IABP辅助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冠脉血流量,使体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为PCI治疗取得时间,降低术后近期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ic baiioon pump,IABP)是机械辅助循环方法之一,系通过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到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在心脏舒张期,气囊充气,主动脉舒张压增高,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增加,心脏收缩前气囊放气,主动脉压力下降,心脏后负荷下降。射血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临床上作为改善左室功能的辅助治疗方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方面已渐为临床广泛运用[1]。目前,我省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并非全部都有IABP,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 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于郑州颐和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8例,其中行51例行PCI治疗,设置为参照组;另外47例于PCI术后联合应用IABP治疗,设置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MAP、尿量高于参照组,CK-MB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1.49%)高于参照组(68.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BP联合PCI治疗AMI合并CS效果优于单用PCI,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raction,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心悸严重缺血或坏死。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于某些机械原因(如高血压或冠脉痉挛等)诱发了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产生了冠脉急性狭窄或闭塞[1]。AMI起病急而凶险,病死率高,大面积心肌梗死引起泵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及左心功能衰竭,下壁心肌梗死病变大多数为右冠状动脉病变,右冠状动脉大多累计右室,很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休克,按心源性休克处理后,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差,而给予补液,补充血容量后,患者会很快恢复。  相似文献   

10.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1例,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方案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每小时尿量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平均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进行观察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后,41例患者的每小时尿量、MAP及CI明显上升,而PCWP、CVP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IABP联合PCI,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宁小方  姬富才 《安徽医药》2017,21(8):1442-144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行急诊PCI治疗病人106例,按照是否采用IABP支持,分为对照组(未行IABP)和观察组(行IABP).比较两组病人术后2 d时血液动力学变化,3 d时心肌酶学变化,术后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D)的变化,3个月内两组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2 d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时心肌酶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在术后3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在术后3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3个月时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再发心肌梗死以及血栓形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ABP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有效的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增强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间我院使用IABP治疗2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观察应用IABP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心率、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剂量变化。结果应用IABP治疗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尿量增多、心率减慢、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剂量减少,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予以IABP治疗,能增加冠状动脉灌注,改善心肌血供,降低左心室后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治疗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14.
丁澍  严金川  陈小节  李璇  李权  孙涛 《江苏医药》2012,38(8):915-9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STEMI伴CS患者48例中,21例经桡动脉急诊PCI(TRA组),27例经股动脉急诊PCI(TFA组)。所有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和盐酸替罗非班,观察手术情况及预后。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穿刺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时间、血管并发症、住院期间及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急诊经桡动脉PCI在伴CS的STEMI患者与股动脉途径PCI一样安全有效。对IABP安置后行PCI的患者,桡动脉途径是很好的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支持治疗的观察和护理,以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结果 18例患者循环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经治疗好转出院;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股动脉穿刺处出血,被动撤机后死亡。结论熟练掌握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相关理论及护理技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加强心理支持,是保证疗效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ng,IABP)对急性重症心肌炎并心源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3年4月前瞻性收集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17 ~ 50岁.根据是否应用IABP治疗分为常规治疗+IABP治疗组(32例)与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肾功能、心功能变化,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的变化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动脉压升高更多,心率降低更明显,血Cr、NT-proBNP明显降低,EF值明显升高,提示肾功能、心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ABP组2例死亡,而对照组死亡9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ABP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3.72±3.98)天,而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8.60±4.82)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急性重症心肌炎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应用1ABP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IABP后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衰指标,平均动脉压升高,多巴胺用量减少,平均心率下降,尿量增加,脑钠钛水平降低。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的治疗及其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应用IABP治疗,同时采用全面细致的护理。结果28例患者中,25例顺利出院,2例中途放弃治疗,1例患者最终死亡;术后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为球囊破裂、1例为血栓。结论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同时也能争取更佳的治疗时机,若能积极配合全面细致的护理策略,可协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何天民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85-186,18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照组采用急诊心脏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及治疗后出血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皮下血肿及泌尿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扩张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排血量及动脉血压,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急诊PCI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PCI手术病例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4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问死亡3例,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尽早进行IABP支持,结合急诊PCI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