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完整临床及CT影像资料,13例患者均进行腹部、颈部CT扫描和三维重建,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强化特征及供血动脉关系。结果13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5例,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软组织肿块,边界清。直径5cm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肿块密度不均,内坏死、囊变区多见,1例病灶见散在颗粒样钙化,1例合并脑出血,1例术后复发肝脾、腰椎转移。图像重建肿瘤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表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64排螺旋CT检查有助于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以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我们总结分析11例确诊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CT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超声、SCT检查.结果 瘤体较大(平均瘤径7.2cm),多呈类圆形,部分有分叶.瘤界清晰或部分不甚清晰,肿瘤密度多不均匀,1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体部分多明显强化.结论 S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膀胱嗜铬细胞瘤为膀胱非上皮肿瘤,仅占膀胱肿瘤的0.06%,嗜铬细胞瘤的1%,由于其较低的发病率,部分膀胱嗜铬细胞瘤术前常被误诊为膀胱癌,而导致术中意外。为提高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专家回顾性分析了13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论认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头痛头晕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可应用B超、CT、MRI、123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10.
嗜铬细胞瘤大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异位.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副神经节细胞瘤,多发生在腹膜后中线两旁沿交感神经链分布的区域,常见部位是腹主动脉旁、肾门、肠系膜根部、后纵隔和颈总动脉旁及膀胱壁等处.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钙化,也可有增强后强化不明显等少见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为腺性膀胱炎的CT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CT显示9例腺性膀胱炎病变中,位于膀胱三角区5例,右前壁1例,左后壁2例,弥漫性病变1例。 CT表现为肿块型8例,病变范围局限(部分病灶可伴有囊性变),仅1例表现为膀胱壁的较广泛增厚。病灶增强前后CT值分别为14.0~45.0 HU、25.0~62.0 HU。结论对腺性膀胱炎CT检查敏感性较高,有一定的特征性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3年收治的13例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临床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30~7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头痛、头晕、排尿晕厥、膀胱肿物等。结果13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随访1个月-1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罕见且易误诊,CT、膀胱镜检及1131-MIBG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膀胱部分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本组11例行CT扫描,9例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发生于胰头部3例,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3例。本组14例病灶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肿瘤最大径线2.1~10.8cm(平均7.77cm)。CT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中度-明显强化。所有病例增强后均强化不均,呈进行性强化,3例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灶,2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侵犯邻近胰腺,1例伴肝转移。MRI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度持续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的密度或信号变化能够反映病灶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CT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的64层CT成像资料。结果 64层CT成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总准确率90.9%(189/208),对于局限于膀胱壁内癌灶(≤T2b期)分期准确率为89.0%(153/172),对于侵及膀胱外的癌灶(≥T3期)分期准确率为100%(36/36),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88.9%(8/9)。结论 64层CT成像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膀胱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刘莲花  康敏  刘莉 《成都医药》2013,(1):68-69,72
目的:比较乳腺钼靶摄影与超声在乳腺微钙化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x线钼靶摄影确诊伴微钙化灶的乳腺良恶性疾病患者178例,分析超声对乳腺微钙化的检出率,比较2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同时比较2者良恶性病例伴有或不伴有包块的构成比,分析包块对微钙化发现的意义。结果:乳腺微钙化的超声检出率为44.94%,其中乳腺病灶恶性病变的微钙化检出率为80%,良性病变的钙化检出率为34.78%。超声诊断乳腺微钙化病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6.8%、66.7%、63.5%,X线钼靶摄影诊断乳腺微钙化病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5%、89.%8、87.3%;钙化伴有包块的构成比超声检查结果达71.2%,较钼靶检查结果的47.8%高。结论:钼靶摄影对乳腺微钙化的发现及良恶性的判断价值较超声高。  相似文献   

16.
腮腺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病变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腮腺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85例腮腺病变的CT或MRI的表现。结果85例腮腺病变中,良性肿瘤63例(63/85,74.1%),大部分(38/63,60.9%)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信号均匀;恶性肿瘤12例(12/85,14.1%),大部分(9/12,75.0%)位于腮腺深叶或跨叶,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密度/信号不均匀,侵犯周围组织并伴淋巴结转移;炎性及其他瘤样病变10例(10/85,11.8%)。结论CT和MRI检查均能对腮腺区病变进行有效定位,并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矽肺合并肺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50例矽肺合并肺结核病例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应用MPR软件对图像重建数据行后处理重建,得到MPR图像。从结节、团块、空洞及胸膜炎等方面进行分析、分型,总结一些CT影像特征,给矽肺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予一定的帮助。结果矽肺结核浸润型8例,占16%;矽肺结核结节型12例,占24%;矽肺结核团块型32例,占64%;矽肺结核空洞型21例,占42%;矽肺结核胸膜炎型17例,占34%。结论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矽肺合并结核的诊断更详细、精确,在诊断矽肺结核的病变范围、程度及并发症的优势显著,通过分型便于早期、准确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分期。方法 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Philips 16排螺旋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 18例患者中,肿瘤最大直径3.2~23cm,平均11.5cm,10例(55.6%)肿块巨大跨越中线;16例(88.9%)肿块有假包膜;5例(27.8%)肿块内斑片状钙化灶;16例(88.9%)肿瘤内囊变、坏死;增强扫描18例(100.0%)肿瘤不同程度强化,11例(61.1%)残存肾实质轮廓不完整呈"新月征",14例(77.8%)肿瘤内血管丰富,10例(55.6%)肿瘤供血动脉显示,6例(33.3%)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4例(22.2%)远处转移,5例(27.8%)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腹膜后血管包埋及局部侵犯;4例(22.2%)肿瘤患侧肾盂、肾盏扩张积液。术前与术后临床病理分期基本一致,术前CT分期的准确率为83.3%。结论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轮廓、大小及组织特征,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转移灶,对肾母细胞瘤的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许春苗  曲金荣  张建伟  吴越  黎海亮 《河北医药》2010,32(23):3280-3282
目的结合胆囊癌的CT多期动态增强表现,分析胆囊癌在不同增强时相内病变显示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36例的CT征象。结果对于壁厚型胆囊癌,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胆囊癌的直接征象的显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4,P〈0.05)。在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显示肿块型胆囊癌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P〈0.05)。在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显示壁厚型胆囊癌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χ2=13.14,P〈0.05)及肝门受累情况(χ2=24,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显示腔内结节型胆囊癌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05)。在多期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显示胆囊颈型胆囊癌是否合并肝门受累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P〈0.05)。结论动态增强CT的不同时相内对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的显示有差异,动态增强CT扫描对于胆囊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诊断脾脏外伤的准确性。方法对40例经CT和(或)手术证实为脾外伤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脾外伤常规超声共检出27例(67.5%),漏诊13例(32.5%);超声造影共检出38例(95.0%),漏诊2例(5.0%),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40例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中,常规超声组存在明显级别低估者10例;超声造影组漏诊1例,2例发生级别低估。结论超声造影在脾脏损伤的检出率和分级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基本与CT检出率和评估结果一致。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脾外伤相比是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