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热止痒颗粒对特应性皮炎小鼠外周血Th1/Th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氟苯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观察清热止痒颗粒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治疗效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Th1、Th2细胞浓度。结果特应性皮炎小鼠外周血Th1细胞水平、Th1/Th2比值低于正常小鼠,Th2细胞水平高于正常组小鼠(P〈0.01)。清热止痒颗粒治疗后,外周血Th1细胞水平、Th1/Th2比值上升,Th2细胞水平下降,且Th2细胞水平与正常小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止痒颗粒能调节Th1、Th2细胞水平,纠Th1/Th2失衡,是其治疗特应性皮炎小鼠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众多研究显示,机体的细胞免疫与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复发及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清除有着密切的关系,CD4+T淋巴细胞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分析尖锐湿疣患者Th17/Treg细胞是否失衡,从细胞免疫的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平衡关系变化,研究其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中机制作用.方法 4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观察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与Treg平衡关系,并设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Th17表达为(3.51±0.37)%,对照组Th17表达为(2.21±0.35)%,观察组Th17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腺癌(22例)、鳞癌(23例)及局限期(Ⅰ~Ⅲ期)(15例)、进展期(Ⅳ)(30例)Th17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reg表达为(7.82±1.45)%,对照组Treg表达为(4.34±1.05)%,观察组Treg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进展期(Ⅳ期)Treg表达为(8.12±1.54)%,局限期(Ⅰ~Ⅲ期)Treg表达为(7.01±1.34)%,2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Treg表达高于局限期.观察组中腺癌患者与鳞癌患者Treg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reg/Th17为(2.41±0.84),对照组Treg/Th17为(2.02±0.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reg/Th17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进展期(Ⅳ期)Treg/Th17为(2.62±0.69),局限期(Ⅰ~Ⅲ期)Treg/Th17为(2.01±0.54)%,2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Treg/Th17高于局限期.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Treg/Th17失衡,且其比值变化与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钱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0):112-113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fh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9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血清或脑脊液检测提示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阳性患者15例,采集外周血共19例次,并根据患者有无应用免疫抑制剂分成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临床症状将治疗组患者分成治疗后未缓解组和治疗后缓解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接诊的健康体检者14例作为对照组。分离人外周血MBMC,利用四色荧光进行标记,进行FCM分析。选择在冷冻切片大鼠脑组织中培养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阳性患者的脑脊液,同时对其施以免疫荧光染色处理,观察其结果。结果未治疗组的外周血Tfh细胞比例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P均<0.05)。治疗未缓解组的外周血Tfh细胞比例高于治疗缓解组和对照组(P均<0.05)。治疗缓解组的Tfh细胞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切片后,在大鼠脑组织中培养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阳性患者的脑脊液,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阳性反应。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外周血Tfh细胞比例增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DC2)的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AD患儿外周血DC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3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AD患儿外周血CD123+DC百分率(1.28±0.59)%,比对照组(0.69±0.25)%明显增高(P<0.05),CD11c+DC百分率(2.81±1.44)%与对照组(2.56±0.78)%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D患儿CD11c+DC和CD123+DC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中DC2亚群占优势,导致Th1/Th2细胞向Th2类方向偏移,可能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相关因子在胃癌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胃癌患者42例(观察组),其中早期胃癌(Ⅰ、Ⅱ期)22例,晚期胃癌(Ⅲ、Ⅳ期)20例,并设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对照组),应用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2组血浆Th17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Th17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23及IL-17情况,进行组间及观察组早期胃癌(22例)、晚期胃癌(20例)及黏液癌(12例)、腺癌(24例)、未分化癌(6例)比较.结果 2组IL-1β、IL-6、IL-23、IL-17水平及Th17细胞表达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患者与晚期胃癌患者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IL-23、IL-17水平及Th17细胞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胃癌患者高于早期胃癌患者.观察组黏液癌、腺癌、未分化癌IL-1β、IL-6、IL-23、IL-17及Th17细胞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及相关因子与胃癌有密切相关性,其检测结果有助于临床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7.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1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皮肤炎症性疾病。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的不断发展,对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 对过期妊娠无产兆孕妇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观察,观察过期妊娠与母体细胞免疫是否有关.方法 选择过期妊娠无产兆孕妇100例为过期组,同时选择孕37~41周先兆临产孕妇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外周血T淋巴亚群和NK细胞进行测定,同时行血常规检查,结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计算其百分比.结果 正常先兆临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病人外周血中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2013年5月至2017年2月安庆市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68例MPN病人,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6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9例及2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外周血中白介素(IL)-1β、IL-2R、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L-10表达水平。结果 PMF组中,IL-2R、IL-6、IL-8及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PV及ET组中,IL-2R及IL-8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CML组中,IL-2R、IL-6及IL-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与ET组和PV组相比,PMF组表现出更高的IL-2R、IL-6和IL-10浓度,分别为(3 769.32±25.46)、(7.40±1.42)、(16.55±3.13) ng/L。与ET和PV相比,CML组IL-6的浓度也更高[(7.21±1.35) ng/L]。与CML组相比,PMF病人表现出更高浓度的IL-2R[(3 769.32±25.46)ng/L]。PV组IL-2R与血红蛋白(HGB)浓度呈正相关;ET组IL-2R与白细胞、血小板数值均呈正相关;PMF组IL-2R与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输注次数及JAK2V617突变均呈正相关。结论 MPN病人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出现失调,可能是导致MPN 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8例RA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RA合并感染组,64例RA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RA未合并感染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比较稳定期与活动期RA合并与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结果RA合并感染组CD3+(641.21±438.08)个/μl、CD4+(171.58±96.42)个/μl、CD8+(215.48±110.16)个/μl、CD4+/CD8+(0.82±0.26)、NK细胞(26.57±4.88)个/μl;RA未合并感染组CD3+(1051.36±434.65)个/μl、CD4+(308.07±101.69)个/μl、CD8+(324.17±108.16)个/μl、CD4+/CD8+(0.96±0.24)、NK细胞(40.52±8.92)个/μl;对照组CD3+(1403.00±402.77)个/μl、CD4+(610.07±82.58)个/μl、CD8+(532.47±168.45)个/μl、CD4+/CD8+(1.35±0.21)、NK细胞(365.15±117.61)个/μl。RA合并感染组、RA未合并感染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合并感染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均低于RA未合并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RA合并肺部感染患者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均低于稳定期RA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RA合并肺部感染患者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均低于活动期RA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肺部感染的RA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明显偏低,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RA合并肺部感染发挥一定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214例,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200例(体检组),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检测并比较。结果宫颈癌组与体检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组Ⅰ期、Ⅲ期与Ⅲ期、IV期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检测对宫颈癌患者恶性程度、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的指导作用,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越低下,肿瘤分级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徐丽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3):61-62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多种元素及一氧化氮(NO)、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36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36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将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NO、EPO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清IL-6、IL-12、NO、CD3+、CD4+、CD4+/CD8+均低于对照组,CD8+、EPO高于对照组,且其波动幅度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多种元素及NO、EPO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较为明显,可反映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雷他定对变应性鼻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17(Th17)阳性率及白细胞介素( IL)-17及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试验组为80例急性发作期变应性鼻炎患儿,每日给予氯雷他定糖浆5 mL,睡前口服,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为30例健康儿童,不予任何药物。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1,2周以及对照组的外周血Th17细胞阳性率及IL-17、IL-23水平。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前血清中Th17细胞阳性率及IL-17、IL-23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2周后,Th17细胞阳性率及IL-17、IL-23的含量较对照组仍升高,但差异缩小( P<0.05)。治疗1周后,试验组Th17细胞阳性率及IL-17、IL-23的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 Th17细胞阳性率及 IL -17、IL-23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结论氯雷他定糖浆可以通过调节患者外周血Treg/Th17平衡,降低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来抑制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紫杉醇(TXL)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实体瘤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1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入组,第1d给予化疗动员TXL175mg7m2~190mg7m2,在白细胞1.0×1097L左右时联合rhG-CSF5mg7Kg动员,分早晚2次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NC),每日采集1次,共2次,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在给予化疗TXL中位8d后白细胞降至1.0×1097L左右,皮下注射G-CSF中位4d,即化疗动员TXL中位12d后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共采集20次。TXL动员获MNC6.12×1087Kg,CD34+细胞中位数7.05×1067Kg(1.89~11.84×1067Kg)。单次采集获得CD34+细胞大于2.0×1067Kg占总采集次70%;占总例数90%。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动员、采集全过程,相关不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TXL联合G-CSF是恶性实体瘤患者动员采集自体干细胞的有效安全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患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CAS患(CAS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对照组)各16例,提取其外周血白细胞DNA,纯度检测合格后用地高辛标记的端粒探针行Southem杂交,经图像分析系统扫描和软件分析后测得端粒长度。结果 CAS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431,P=0.021)。结论 CAS患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的缩短支持动脉粥样硬化(AS)是系统性慢性炎症的观点,且结合其他研究提示端粒可能在AS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